
盡管英國偷襲德國公海艦隊的計劃最終未能付諸實施,但其戰術思想卻得以流傳,最終為日本人所運用,制造了著名的“珍珠港”事件。
據稱,日本在二戰期間對美軍發動的珍珠港偷襲之所以能成功,某種程度上是源于1940年英國對泊于塔蘭托的意大利戰列艦攻擊的啟發。但事實上,早在日本偷襲珍珠港24年前的1918年,英國大艦隊的參謀部就制定方案,準備給予泊于威廉港的德國作戰艦隊類似的毀滅性打擊,此次計劃稱為英國魚雷攻擊機1918年偷襲德國公海艦隊計劃。盡管英國此次攻擊最終未能付諸實施,但其戰術思想已經形成,一戰結束后,英國海軍航空代表團在合作交流項目中將這種戰術設想告知了日本,著名的“珍珠港”事件自此埋下了伏筆。
起源
1911年,與英國第一艘航母項目有關的英國海軍官員經常聚集在弗內斯巴羅(包括休特上校、斯萬中校、厄斯本中校、馬斯特曼中校和布斯比中校),討論使用飛機對敵艦艇實施魚雷攻擊的戰術。然而,由于當時飛機的武器載荷不超過500千克,此戰術并未付諸實施。
1912年,海德-湯姆森上尉草擬了一份報告,概述了機載魚雷潛在重要性,并指定被稱為弗家號的海軍武器研究部門進行相應的開發工作。研發項目進展順利,1914年中隊長郎莫駕駛一架肖特81型飛機發射了一條14英寸原型魚雷。隨后,三枚魚雷被安裝在部署于達尼爾海峽的“班米克利”號上(由中隊長馬龍指揮的英國皇家海軍水上飛機航母),并順利完成以水上飛機攻擊土耳其艦船的任務。
1917年,又研制出效力更強的18英寸空射魚雷,同時越來越多的英國軍官認為它是皇家海軍攻擊龜縮于港內的德國艦隊的唯一武器。1917年9月,艦隊司令貝蒂滿腔熱情地采用了飛機攻擊港內艦隊的戰術。1917年9月11日,他在寫給海軍部的信中寫道,盡管存在諸多困難,但他堅信最終是能夠克服的。在隨后24年發生的不同戰爭里,很多事件都證實了他的正確性。
攻擊目標
此次計劃的攻擊目標是停泊于威廉港內的德國水面艦隊。德國的水面艦隊是英國海軍取得近港口地區持續制海權的最大阻礙。而英國海軍要阻止德國U型潛艇駛離港口到公海,就必須在取得近港口地區的持續制海權之后,再以布雷、軍艦封鎖和巡洋艦定期巡邏等手段達到目標。因此,消滅公海艦隊于港內至關重要。根據英國參謀部的評估,在航母上的戰術飛機上掛載魚雷進行攻擊是最佳手段。因此,必須大量生產魚雷,并出其不意地進行飽和攻擊。
計劃攻擊全過程
預期攻擊行動將使用盡可能多的飛機,至少不少于121架,而這些飛機將從部署在距目標1小時航程海域內的航母(經過專門改裝)上起飛。攻擊機將在航母到達攻擊位置前后陸續升空,確保能在拂曉左右到達預定區域,同時,攻擊機群應保持在40架的規模,確保以強大的力量連續快速抵達預定區域并實施攻擊任務。這些攻擊機打擊的優先順序是:①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包括老式戰列艦;②船塢閘門和浮動船塢;③輕型巡洋艦;④魚雷艦艇,包括水面艦艇和潛艇。
計劃攻擊機在投射魚雷后,使用前置機炮為后續機掩護,以擺脫敵機的攔截,壓制敵防空炮火的攻擊。而突襲行動結束后,飛機將轉飛往荷蘭海域與事先停靠在那里的航母會合。之所以選擇泰爾斯海靈島西部的弗利蘭島海域,是因為這里是東風或南風的背風處,有利于艦載機的回收,同時距德國海軍基地較遠,可降低遭到反擊的幾率。
此外,皇家海軍還將使用H12型水上飛機,以增強攻擊機群的實力。該飛機能攜約100千克的炸彈,可對浮動船塢、消防車車庫、彈藥庫和系泊潛艇的內灣(潛艇通常并排停靠)進行轟炸。這些水上飛機將與攻擊機同時發起攻擊,對防空火力進行飽和轟炸,要達成該目標,還需部署在其飛行航線上的小型水面艦艇提供燈光導航。
魚雷攻擊機搭載艦
大艦隊的籌劃者經過精確的定量分析后認為,普通商船加建飛行甲板后可搭載魚雷攻擊機,如果每艘船搭載17架魚雷攻擊機,8艘即可搭載121架魚雷攻擊機,而且每艘還可以再配備2架殲擊機,用以摧毀敵企圖實施偵察的“齊柏林”偵察飛艇。同時,每艘搭載艦上至少有5架可快速連續起飛的飛機,這樣能夠保證從8艘艦上有40架飛機同時起飛,以組成戰斗機群遂行攻擊任務。后續的飛機將以最小的延遲起飛,以確保攻擊的快速連續性。搭載艦的改建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除了配置作戰飛機之外,搭載艦將配備側嘹望窗與反水雷武器,以防潛艇與水雷的攻擊。按照貝蒂司令員的計劃,一旦飛機、艦船與艦員的訓練完成以及一切準備就緒后,將立即對敵展開攻擊。大艦隊參謀部建議武裝商船巡洋艦(由征用的商船改裝而成)從第10驅逐艦分艦隊中退出,組成北方巡邏隊,以滿足反潛和掃雷需要。同時還要考慮天氣因素,刮風等均對此類行動影響極大,因此基本兵力應至少增加25%。這將有利于增加攻擊力,以保持長時間隱蔽。
攻擊時間表
時機的選擇被視為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按照指示,海軍部確定合適的艦只,并盡快做好改建準備。改建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被敵發現企圖,煞費苦心隱瞞計劃方案的努力將可能付諸東流。盡管搭載的飛機無法隱藏,但可就航母的目的地對敵方進行誤導,比如在艦上裝上了風扇、通風裝置和遮陽蓬,可使敵方誤認為這些航母將開往波斯灣或埃及。同時,實施戰術欺騙意義重大。英國情報機關一向認為情報欺騙工作越細致越好,畢竟細節越多就越顯真實,他們甚至建議推遲郵件的傳輸速度并加以檢查,讓人錯認為這些郵件確實寄往中東或寄自中東。屆時,也確實會有一個水上飛機航母分隊部署在中東地區,假戲真做看起來會更真實。
攻擊選用的飛機和魚雷
這次襲擊選擇的飛機是索普威斯T1型,非官方名稱是“杜鵑”號,也反映出此次行動的企圖是把“蛋投入別人的窩”(暗指參加此次空襲計劃的飛機是布萊克本飛機有限公司經許可在約克郡生產的)。基于安全考慮,直到停戰之后才使用這個名字,而之前此飛機通常稱為T型機。121架飛機將參加揭幕之戰,而有人認為應建造更多的飛機來補充在訓練期間難以避免的損耗。同時,更強的兵力也可盡快發動新一輪的攻擊。即使首波攻擊完全成功,仍有人認為,該型飛機仍可在易北河、埃姆德港和不來梅港的商船繼續執行更多的任務,因此,雖不是無限量的建造,但至少應能達到備用60%的最低目標。
T型機上攜帶的武器是一種特別設計的重約454千克的魚雷,由富有實戰經驗的專門設計團隊負責生產。它與英國海軍使用的其他魚雷一樣,直徑長約0.45米,彈頭包括77千克的爆雷用高性能炸藥,擊中船側時由接觸引信引爆。這種空射魚雷的彈頭大小只有潛艇和水面艦艇使用的魚雷的一半,這也意味著每個目標需要進行至少5架次的打擊和盡可能高的命中率才能將其摧毀。根據設計,這些魚雷將在戰艦水線以下且裝甲區以下命中目標,以造成敵艦破損浸水。正如之后在塔蘭托和珍珠港所發生的一樣,一旦偷襲成功,港內的艦船水密門關閉,而且只有少量設備仍在運轉,許多防止水灌入的水泵可能因功率不足而停止運行。隨之,T型飛機可攜帶炸彈替代魚雷進行后續攻擊。
航母編隊會合與啟程
一旦航母特遣編隊在斯卡帕灣訓練達到實戰化水平,它們將被派往啟航點待命。沃斯灣有一大片平坦的海面,緊挨著的沿岸城鎮和航運狀況與攻擊目標地點的地形特征較為類似,同時,在此還可繼續進行演練,直到攻擊時機成熟,因此,有人提議把沃斯灣作為啟航點。顯而易見,日本海軍在1941年利用地形、水深類似珍珠港的朗兒島模擬珍珠港襲擊也是基于這種考慮。從沃斯灣出發,航母編隊只需以12節的速度航行,就可在夜間抵達預定海域,艦載機即可從阿默蘭島海域起飛。巡洋艦和驅逐艦將為航母保駕護航。同時,它們以黑夜為掩護,攻擊前在埃姆登出海口進行布雷,并安排一支輕型巡洋艦編隊在此海域游弋,阻止德國人掃雷,進而防止部署于埃姆登的德國潛艇和輕型水面艦艇輕易妄動。這些巡洋艦艦載水上飛機將監視埃姆斯河上游方向的任何動靜,而后方的大艦隊將在海上提供重火力掩護。當下,其他戰艦都應該由負責攻擊行動的指揮官協調部署,但是暫不使用空中偵察力量,以免引起德國人的警惕。摧毀基爾運河的閘門后,將立即進行后續攻擊,以阻止敵艦從基爾運河返回西部港口。
戰術考慮
有人強調并指出,盡可能對敵艦各個擊破,但一枚魚雷的威力可能不夠,應由5架飛機組成一個機群,并在僚機指揮員的指揮下,加強協同行動訓練,采取對單艦飽和攻擊戰術。考慮到攻擊力量的規模,作戰目標應該是摧毀24艘大型軍艦。然而,如果情報顯示仍未能達成此目標,那么將需要增加攻擊力量。計劃制定細節上還需要考慮諸如潮汐和敵艦防空火力布置等因素。如果防空火力布置在船尾,在漲潮時,停泊的軍艦掉頭面朝大海,那么從低空發起攻擊比較合適。同時,退潮也將有助于更有效地襲擊與摧毀船塢閘門。每架T型飛機都裝備有單管機槍和150發子彈,因此,一旦投擲完所攜的魚雷,將可掩護后續攻擊飛機,或轟炸試圖搶修艦船的德國搶修隊。
艦載機聯隊指揮官的職責
部隊指揮官將指揮40架飛機發動第一波攻擊。首波攻擊后,他將給后續戰斗中隊下達指令,指揮官的飛機上沒有攜帶魚雷,但增加了油料,以遂行長時間任務。他的飛機用特殊的標志或者獨特的配色方案進行辨認,將使用特殊的信號代碼對靠近目標的攻擊飛機下達指令。另外,指揮官也可以搭乘H12水上飛機,攻擊機飛行員則需要明白各種信號所代表的意思。同時,戰場應變指揮相當重要,以備當攻擊機飛行員到達攻擊區域時,遇突發事件,不能按照最初制定的攻擊方案行動而影響攻擊效果。
海軍部的反應
1917年9月,貝蒂將軍將詳細計劃轉交海軍部,14天后,海軍大臣做出了回應。總體上來說計劃是正確的,自從“暴怒”號到來之后要穩步增加隨大英艦隊出海飛機的數量。皇家海軍的一位中隊長鄧恩剛剛進行了世界上首次駕駛作戰飛機在作戰航母(“暴怒”號)著艦的創舉,另外,英國海軍還計劃為“暴怒”號加裝后著陸甲板,作為前甲板的補充。獲得了這種新能力后,海軍部認為為“T”型機建造新型航母“百眼巨人”號的時機已成熟。“百眼巨人”號預計于1918年中期完工,能攜帶兩倍于商船改建航母的載機數量。此外,1918年4月定制了100架T型飛機,自那時起以每周十架的速度進行生產并交付使用。同時,也定制了200枚新型航空魚雷。但這些只是能都滿足魚雷的需求,卻不能滿足貝蒂所需改建航母的數量。
攻勢或守勢:作戰所需要的條件
為什么不把8艘商船轉換成航母?海軍部的主要理由是,它的船身一時無法從現有結構轉變過來,這些船已經轉為輔助巡洋艦,以滿足防衛巡邏需要,商業船身需要往英國運輸必需的戰爭物質(同樣的錯誤在二戰中再次出現,在二戰初期護航航母的建造工作基于同樣的理由被推遲,英美商船在海上遭遇了嚴重的損失)。
貝蒂將軍反對這些措施,他趨向于采用攻勢策略。1917年10月7日,他在信中寫道:
已充分考慮了從空中對敵海軍基地實施大規模海上攻擊的問題。除了可作為攻擊德國艦隊的有效方法之外,它也是奪取制海權以攻擊敵人的有效途徑。人們充分意識到,航母的需求量可以滿足,但可能需要以犧牲其他作戰力量為代價,然而大家卻認為應優先考慮進攻。無庸置疑,要想取得行動的勝利,必須打擊敵人的貿易活動,以減少敵人的增援,因此應該盡一切努力在1918年4月前使船只處于備戰狀態。按預定規模對敵實施持續空襲,迫使其采取主動防御措施。而嘗試攻擊航母及其護航艦隊的努力。意味著他們的重型戰艦將不能龜縮于港口中,獲得迄今為止都未獲得的機會。
海軍部回復道:
關于閣下談及的從海上發動空襲的攻勢作戰論述,飛機能作為攻擊敵方軍艦和基地的最有力武器,這樣一種進攻性力量在未來將得到充分的考慮。我們完全意識到空襲敵人北海基地的重要性,已決定充分考慮對海實施攻擊的可能性,并制定總體行動的實施方案。
艦載飛行中隊
最終沒有成功改建8艘航母,然而,大艦隊1918年卻獲得了第一個艦載飛行中隊(由菲得摩爾少將指揮)。1918年秋,英國海軍已經擁有了“百眼巨人”號、“暴怒”號和“復仇”號3艘航母。其中,“百眼巨人”號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安裝飛行甲板的航母,“復仇”號由一艘巡洋艦改建而成,采用類似“暴怒”號的設計。總之,3艘航母的總載機量達到了貝蒂將軍要求發動攻擊所需數量的一半。
“T”型機此時按中隊進行編組,以進行高強度的魚雷攻擊訓練。然而,想使魚雷有效地命中目標,必須要在合適的高度投射,而且飛機不能偏向或搖擺,這并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攻擊時必須精確瞄準,保持緊密隊形,并注意飛行指揮官給出的信號和可能的防空火力,然而,所有這些都需要技巧和戰術意識。
1918年英國發行的圣誕卡片有意透露了海軍的動向,“T”型機飛行員顯然將德國戰列艦作為攻擊目標,反映出英國海軍確實進行了針對性訓練。1918年11月11日,一戰宣告結束,雖然攻擊行動最終未能付諸行動,但這種戰術思想已經形成。1936年,英國海軍在阿比西尼亞危機期間突發奇想,對意大利海軍使此戰術。1940年11月,英國海軍給予駐扎在塔蘭托軍港的意大利艦隊沉重打擊。此后不久,更著名的“珍珠港事件”爆發了。
最有效的演練
盡管英國以魚雷攻擊機偷襲德國公海艦隊的計劃最終未能實施,但并未使研制相關武器系統的工作停止下來。在研究人員強烈要求下,最終獲得了一次演練的機會。1919年9月6日(星期六),一個由11架“T”型機組成的編隊對泊于波特蘭港的第二戰列艦編隊進行了一次模擬攻擊,8架飛機攜帶裝有無效彈頭的魚雷,3架攜帶煙幕彈。鑒于只是進行新戰術演練,攻擊選擇在能見度良好的晝間進行,而不是黎明或黃昏。然而,為了達到在真實戰場環境下演練的目的,11架飛機分成了2個分隊:規模較大的分隊由5架魚雷機和2架煙霧彈轟炸機組成,它們在靠近目標時都利用北方的陸地進行掩護;規模較小的分隊由3架魚雷機和1架煙霧彈轟炸機組成,它們發起進攻的時間比前一個分隊略晚。港口內的水深較淺,魚雷俯沖時有撞上海底的風險,給發射魚雷造成了一定的技術障礙。
麥登上將(英國大西洋艦隊總司令)在報告中稱贊攻擊行動演示成效顯著。當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北方一來襲的機群時,南方機群將可順利地實施攻擊。即使有些煙霧彈未能點燃,仍能構成有效的煙墻,使得防空炮火在空中打擊發動的關鍵時刻難以有效地瞄準目標。這次演練充分證明,麥登上將關于在不利環境(比如淺水區)下采用這種空中打擊戰術非常高效、簡單易行的觀點是正確的。同時,攻擊機群在此次“戰斗”中取得了如下成績:
北方分隊的5架“T”型機:
1發命中“巴勒姆”號戰列艦;
1發命中“馬來亞”號戰列艦;
2發命中“怨仇”號戰列艦;
1發落入海底。
南方分隊的3架“T”型機:
2發命中“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第二戰列艦分艦隊的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被錯認為它的姊妹艦“巴勒姆”號而遭受攻擊);
1發落入海底。
在此次演練中僅有2枚魚雷掉入海床,使麥登上將充分認識到了“T”型機的攻擊能力,并已有效地克服在淺水區投射魚雷的技術難題。他認為雖然“T”型機仍處于研發階段,但根據至今表現的情況看來,魚雷顯然是比炸彈更致命和更精確,“T”型機已成為了最有效發射魚雷攻擊敵方大型軍艦的平臺。
此時海軍提出了幾種主要的武器研制路線:需研制先進的通訊系統,旨在與艦隊保持通暢的通訊聯系;需重點發展偵察機和攻擊機武器平臺,旨在配合這種武器系統;正確平衡機載武器與載機的此消彼長關系。站在艦隊的立場上來看,大的魚雷彈頭更受歡迎,但是可能會影響飛機機動性。速度的提高不能以降低彈頭重量作為代價。MARK V3型的改進型號是性能優越的魚雷,彈頭重181千克,能以35節的速度攻擊3200米距離內的目標。
艦隊的火炮指揮官被這種攻擊能力所震撼,他們認為戰斗機將是對抗這種進攻的最佳手段,但仍需要警戒艦或陸地上的警戒哨來精確地預告敵機的來襲方位。在沒有戰斗機的情況下,防御陣地上的炮火也可預警敵機的來襲。通常情況下,戰列艦的副炮只需向盡可能廣的范圍內連續射擊就可以形成一片彈幕,旨在阻止攻擊機前進。高射炮在2745米范圍內可通過瞄準器對飛機進行連續射擊,防空炮彈將使用烈性炸藥、接觸或時間引信。1千克的艦炮將在1818米范圍內對開闊視界內的飛機進行持續猛烈射擊,軍艦甲板上的劉易斯機槍也將尋機發射爆炸子彈。
顯而易見,火炮指揮官認為,艦炮只有在良好能見度條件下才能威脅攻擊機,卻不可能完全阻擋攻擊機的攻擊。因此,由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駕駛攻擊機對艦隊進行突襲,這將意味著艦隊面臨著滅頂之災。更糟的是,在拂曉、黃昏和夜間發起的攻擊,艦炮很難實施有效的抗擊。港口一旦缺少戰斗機保護,防空網不能限制魚雷機,那么大型戰艦也不能在此系泊。由于輕型巡洋艦和其它較小的軍艦能停泊在較淺的海域,此時的魚雷無法實施有效攻擊,所面臨的威脅則相對較小。艦載攻擊機的威脅遍布世界各個海域,這極大限制了港口的使用。
結語
從他們的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貝蒂上將和麥登上將在1919年都堅信魚雷機是英國海軍當時擁有的最具摧毀性武器。隨后6年里,這種武器系統得到不斷改進,并變得更高效和更具有攻擊性。1918年,海軍航空兵被錯誤地劃歸新生的英國皇家空軍管理,然而,英國空軍重點發展轟炸機,并不重視魚雷機,唯恐被視作為過去建立的海軍航空兵的翻版。因此,海軍堅持不懈地爭取恢復對海軍航空兵的管理權和控制權。
當時對這種情況的看法不一,奧利弗·斯萬原是海軍航空兵的一員,在1918年經歷了這一歷史事件,在其寫給英國空軍地中海司令部同事的一封信的一段文字頗具代表性。在關于魚雷機部分,他這樣寫道:
我希望我能重新投身于海軍。我確信,根據最近的進展,空軍將僅僅成為海軍的補給站,以致我們將再也不能進行這種現在海軍認為很有趣的表演(使用魚雷機)了。
顯而易見,日本海軍在1921年購買了6架索普威斯T1型用于研究魚雷攻擊戰術。同時,日本人還聘請了赫伯特·史密斯,幫助其研制日本海軍所需的魚雷機。他曾是索普威斯公司的一名設計師,從事過T1項目研發工作。
英國海軍后來恢復了它的航空力量,并擁有了一支小規模的魚雷機部隊,裝備有逐漸老舊的費爾雷“劍魚”飛機。該飛機1939年達到能戰狀態,勉強夠用,交付部隊的時間也還算及時。然而,人們不禁要設想,假如英國海軍航空打擊力量一直由像貝蒂上將這樣高瞻遠矚的人進行規劃和建設,并在1918年后沒有遇到干擾,那么現在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