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貧困人民如若漂洋過海到中國,可能夠得上小白領的生活標準。不過這并不現實,由于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等因素,各國對于貧困人口的界定標準不一。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國家對于貧困的定義,已不僅僅局限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醫療、教育、住房等也被納入評判體系。
美國
美國有兩個版本的官方貧困線由美國人口調查局發布,主要用于統計貧困人口數量,例如,估計每年的貧困人口數以及按照居住類型、種族和其他社會、經濟以及人口學特征劃分的貧困人口數。1964 年,約翰遜政府宣布“ 向貧困宣戰 ”,并第一次確定了貧困的絕對標準,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把各類家庭的貧困線設定為每年3000美元(按1962年美元),對于無親屬的個人,設定貧困線為 1500 美元。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的最低貧困線也在不斷地上調。最新的美國貧困線標準是,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314美元,或者一人收入低于11139美元。
巴西
巴西的貧困線分為貧困線和極端貧困線兩種。這兩條貧困線是根據5年的消費支出數據確定的,食品線根據食品價格指數調整,貧困線根據一般通貨膨脹指數進行調整。極端貧困線是當前最低工資的1/4 。由于最低工資每年都變化,因此極端貧困線也就隨之頻繁變化。貧困線是按照最低工資的1/2來確定的。2009年巴西的極端貧困線是116.25克魯賽羅,貧困線是232.50克魯賽羅。貧困線被用于許多項目,例如,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項目。在巴西,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福利制度對降低老年人的貧困水平有顯著作用。
秘魯
秘魯有兩條貧困線,一條是食品線,另一條是國家貧困線。食品線是根據每戶的人數、年齡、性別,按照最低熱量需求計算的。國家貧困線按照每戶的經濟規模(一起用餐的人口數)以及每戶滿足基本熱量需要的食品和非食品支出進行計算。2003年,國家貧困線是每人每天6.61秘魯幣。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2007年秘魯的食品貧困線是每人每天3.96秘魯幣,國家貧困線是每人每天 7.41 秘魯幣。
英國
1950 年以前,英國選用基本的食品、衣服、住房需求的“購物籃子”作為衡量貧困的標準。1960年以后,隨著現代福利國家的建立,相對貧困和多維貧困問題開始受到英國政府的關注。相對貧困是指相對于平均水平而言,個體缺乏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資源。多維貧困則強調政府必須認識到,對窮人的課稅減免以及救濟金的使用,僅僅是起到了保護的作用,而對于消除貧困所涉及的住房、衛生、教育卻沒有關注。于是英國在1979年首次以家庭收入中位數確定了貧困的具體標準。根據這一標準,英國2006至2007年22.2%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官方貧困線是亨德森貧困線(Henderson Poverty Line, HPL)。HPL貧困線是按照標準單位,亦即一個4口之家的基本需要的可支配收入,每周支出的 57%的比例計算。其他家庭類型的貧困線是根據這個貧困線導出的。澳大利亞的最新貧困線是墨爾本應用經濟和社會科學院于 2009年1季度更新的,并且包括了住房成本。根據這一更新,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指 2 個成人,其中1人工作,撫養2個孩子)的貧困線為每周736澳元。如果1對夫婦2個孩子,但是戶主不工作,則包括住房成本的貧困線為每周767.79澳元。
俄羅斯
俄羅斯政府于1992年首次制定了官方貧困線,該貧困線以個體維持最低生存需要的食品和非食品需求為基礎,食品部分是根據當前價格計算的滿足最低營養需要的食品籃子的成本。非食品部分是根據過去幾年年非食品占食品比例進行推算。2000 年的新貧困線的特點是,食品籃子細致地區分了個體不同年齡階段的營養需要,這些營養包括大卡、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此外,食品籃子還考慮了16個地區由于氣候和食品消費模式的差異,最冷地區的營養需要比南方高 15 個百分點。
印度
印度貧困線以熱量為依據,然后利用適當的轉換因子,把標準熱量需要的消費食品清單轉換為相應的人均貨幣支出。以1973-74年為例,在農村地區每人每天獲得熱量2,400大卡,每月需要的貨幣支出為49.09 盧比,城市2,100大卡需要的貨幣支出為56.64盧比。隨著通貨膨脹,到 2000 年,農村和城市的貧困線分別為328盧比和454盧比。根據印度計劃委員會使用的上述印度官方貧困線計算方法,在2004-2005年,估計有27.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而這一數據在1977-1978年為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