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電氣(GE)中國區CEO夏智誠(Mark Hutchinson)
GE: 跨國公司抱怨在中國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他們最擔心的是什么?面對成本上升、本地競爭者,跨國公司該如何應對?
夏智誠: 變化很正常,關鍵是找出變化中的機會。中國在過去二十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機會。在中國做好的關鍵是本地化,還有在本地進行技術創新。競爭不光在中國,在全球都存在。最重要的是,這個市場是否存在長期承諾的機會。
GE: 除了制造、研發,GE是否考慮將更多新的商業模式、職能帶入中國?
夏智誠: 去年GE全球CEO伊梅爾特宣布未來3年在中國市場投入20億美元,首先是和中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合資公司,第二是在中國西部建立客戶創新中心,這是我們開發西部戰略的組成部分。我們的重點是技術創新,會考慮將更多的卓越中心放到中國。
GE: 你認為賦予中國管理團隊多大權力合適?在全球管理層做出中國市場決策時,你會有什么建議?
夏智誠: 作為一個130年的企業,我們去年做了重大的機構調整。將美國之外的業務總部移到了香港,由全球副董事長約翰.賴斯負責。這考慮到產品和地理之間的平衡,也意味著我們中國團隊獲得了更大的決策權。我的工作是給包括董事長在內的高層管理者提供對中國市場業務全面、平衡的信息,了解在中國的機會。另外,我們在中國市場的重點在于創新、人才領導力培養。當然,作為中國團隊的領導者,我將大力宣傳、要求總部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決策權力。
GE: 你認為中國是否真的能領導全球走出衰退?如果預測到未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GE是否會改變對中國市場的預期?
夏智誠: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表現很好,這一點毋庸置疑。未來幾年中國會保持良好的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只是時間問題。關于投資,我認為關鍵在于增長和環境問題之間保持良好平衡。GE在五年前提出了綠色暢想計劃,在清潔能源、清潔水、智能交通方面提出解決方案。之后推出的健康創想,也是為人民提供可負擔得起的醫療,這些與“十二五”規劃的目的高度吻合,我們相信在未來五年GE在中國有很好的增長潛力。
GE: 對那些對海外市場充滿熱情的中國公司,你有什么建議?
夏智誠: 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從母國市場走出去的公司來講,都會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有或多或少的擔心。不可能照搬一個模式到另一個國家就能徹底行得通,你必須要了解當地市場,適應它,在當地尋求合適的合作伙伴。最為重要的是,全球化的同時也必須進行本地化。
GE: 作為新上任的中國區CEO,你在如何了解中國市#8202;場?
夏智誠: 我在GE工作17年了,在香港、東京、英美各地工作生活過,對亞洲并不陌生。新上任最重要的是溝通,了解情況。我先多去傾聽,無論是政府部門、客戶還是公司員工。除了圓桌會議,我也寫內部博客。我嘗試把國際化管理融合進來。上任后我再次反復研讀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的著作,獲得更多啟示。我也讀了很多關于中國的書籍,其中一本叫《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
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丁凱
GE: 去年以來,跨國公司對中國投資環境多有抱怨。歐盟商會也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的一些市場法規、監管政策不明晰, 現存的不足體現在哪些方面?
丁凱: 我不喜歡“抱怨“這個詞。所謂“抱怨”,我理解應該是“對話”、“討論”。這反映了他們在分析中國的新變化。歐洲公司都已經習慣了正常的競爭環境。如果法規、商業環境不公平,會令跨國公司難以參與正當競爭。我們最看重的是能否營造一個法規、資質、知識產權等更開放和透明的商業環境。
GE: 一方面,跨國公司認為中國生意開始難做,但另一方面卻紛紛加大投入,對中國市場抱有很高的期望。如何解釋這種矛盾的心理?
丁凱: 的確如此。不過,歐盟在華的直接投資仍然還是很低,只占歐洲所有海外投資總和的3%左右,這一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由于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環境、法規等還抱著觀望態度。
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目前處于增長趨勢,是因為中國的需求和歐洲的輸出具有高度的互補性,
GE: 今年有一些外資零售企業撤出了中國,這是個案,還是說明有些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已經失去了信#8202;心?
丁凱: 因為市場強競爭、成本高等原因導致企業失敗撤出,很正常。但如果是因為無法公平競爭而退出,那很遺憾。但相信這只是個案。
GE: 經濟危機之后,各國都推出了經濟刺激計劃。你認為中國和歐盟相比力度如何?歐洲公司在整體而言是否受益?
丁凱: 我們大多數的會員企業在經濟危機之后的中國市場都有所受益。5月25日,我們會在北京發布《2011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調查覆蓋了大約600家歐盟在華企業。今年會員企業普遍認為在刺激經濟計劃中受益了。汽車零配件企業更明顯。
GE: 有預測說,中國經濟將難以保持長期高速增長,歐洲公司如何預測中國市場的未來?
丁凱: 歐盟企業預測中國市場時非常倚重“十二五”規劃。中國未來規劃的基調是重新平衡經濟,歐洲公司認為自身的業務、競爭力都和其有很高的契合。中國經濟不再停留在廉價低端,而是向價值鏈上游提升,國內消費市場增長。歐洲公司認為自身可以提供更多綠色發展、更多能源高效,更多健康、安全的服務。
GE: 除了在中國加大對生產、研發的投入,在管理結構等方面是否有新的變化?
丁凱: 今年4月8日在上海發布了《亞洲地區總部調查》。我們發現以往很多跨國公司會把亞洲總部放在新加坡、香港、上海。近年來,上海因為更貼近中國市場而更具吸引力。一些大型的跨國公司,已經把公司的一些功能、職能部門也放到了中國,很多中國區的CEO也被列入全球領導團隊。
GE: 對于那些雄心走向歐洲和全球市場的中國企業,你有什么建議?
丁凱: 他們要明確自己所處的市場,利益相關方是誰。比如在歐洲,工會的地位和規定與在中國完全不同,企業必須和他們溝通、取得理解。此外,還需要對投資者詳盡演示、解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