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細胞,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是中國企業的發展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這些挑戰既來自國外,也來自國內。國外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盡管危機基本過去,大多數國家恢復了正增長,但是潛在問題、不確定性還存在。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雖然實現了正增長,但不夠穩定;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美元,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盡管在美國國內來看是必要的,但對其他國家貨幣造成升值壓力,而且所有持有美元的人都要承擔貨幣購買力降低,也就是通貨膨脹代價。歐洲方面,歐洲及各成員國的主權債務危機拖累了其復蘇的速度,歐盟現在花很大力量解決這個問題。政府不能破產,歐盟對主權債務危機所能做的就是:借新債還老債,進行重組債務,出售資產,或者緊縮財政。經濟形勢不好,借新還舊策略行不通。債務重組與債權方談判,對方會提出苛刻的要求。出售資產,需要平衡很多方面的利益關系。緊縮財政會引起人民群眾的反彈,影響社會穩定,政府要承擔一些政治風險。因此,要解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相當困難。
這對中國的影響,一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大量增加;二是人民幣升值壓力會增大。這兩方面對中國企業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中國企業來自國際上第二個挑戰就是低碳發展的要求。現在全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是264億噸。2009年,我國宣布到2020年要比當前單位GDP的排放水平降低40%到45%,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GDP增長將超過一倍,盡管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這么多,總排放量肯定要增加。這樣一來,在碳排放問題上,我們面臨很大的壓力。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碳排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問題上有爭議,特別是針對中國。我在不同場合對發達國家的人士講,你們現在對中國施加壓力是不公平的。首先,過去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排了二氧化碳,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碳排放少了,卻來限制中國,要求中國承擔發達國家工業化歷史的碳排放責任。實際上,中國在歷史上碳排放量只占世界9%,中國還在發展,還需要發展,所以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要求不合理。第二,從人均水平來看,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發達國家講人權,那么每個人就都應該有相同的排放權,對不對?第三,很多外國生產裝置都遷到中國來,產品是出口國外,利潤由國外投資商拿走,排放二氧化碳卻都算在中國的賬上。外國人得了實惠,我們卻要受責備。
從國內來看,企業面臨的挑戰:一是產能過剩要治理,二是地方政府大量的債務要清理,第三是通貨膨脹的預期要治理,第四個挑戰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重點談一下通貨膨脹問題。由于去年貨幣發行量大大增加,其中外匯占款很多是重要因素之一。貨幣供應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造成貨幣購買力持續下降,或者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升,引發通貨膨脹。再加上國際糧食、石油價格上升,引起輸入性通脹。因為通貨膨脹預期,人們擔心“錢不值錢”,就會去搶購東西,形成一種虛假的需求,造成物價上漲。這已經引起政府重視,出臺措施抑制物價過快上漲。物價上漲現在要壓企業。
面對這些國際和國內的挑戰,中國企業該怎么辦?總的來說,一是要優化產品組合,二是要考慮企業戰略,三是要考慮通過兼并重組,來優化產業鏈,最后通過培訓提高職工的素質,只有一流的職工才能夠有一流的企業。同時,企業在發展中,要根據經濟形勢和自身情況理性擴張,避免盲目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