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年中,西方世界最具實力的幾個經濟體使盡渾身解數,想要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扭轉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現在,時間的車輪駛進2011年,擁有世界上最多外匯儲備的中國,終于迎來自2004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貿易逆差。
中國政府有理由告訴全世界:這是他們為經濟再平衡努力的結果。龐大的貿易順差一直是美國指責人民幣被人為低估的重要依據。近期人民幣匯率問題再度升溫,美國更是威脅稱,若人民幣不升值將針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關稅。
一季度適時出現的貿易逆差,或許能些微緩解中國政府的壓力。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的逆差為10.2億美元。其中2月份中國對美出口的降幅是1993年以來最大的單月環比降幅,甚至包括金融危機時期;而2月份中國貿易逆差達到73億美元,不過3月份這數字旋即成為貿易順差1.4億美元。
毋庸置疑的是,現在中國已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心,從出口轉到擴大內需上來。隨之而來的是,中國貿易順差將呈現逐漸下降的長期趨勢。主流經濟學家們預計,中國今年貿易順差約為1500億美元,較去年有所下降,為連續第三年下降。
不過,這并不能說明中國貿易出現了絕對的拐點—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春節假期出口活動較弱。中國制造商通常在春節前增產,然后,春節一旦開始,中國各行各業紛紛放假休息;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出季節性周期,企業年初通過進口原材料建立庫存,隨后再將原材料加工成出口商品。
去年同期,中國貿易余額也曾呈現出類似的季節性特征。去年3月份出現貿易逆差72.4億美元,是2004年4月份以來首次出現月度逆差,但4月份扭轉逆差勢頭,并在去年全年累計實現貿易順差1831億美元。
因此,市場仍然普遍預計,今年首季貿易逆差僅是階段性表現,主要由于國內需求迅速恢復,企業加速進口以再庫存化,預計未來仍將呈現順差格局,下半年可恢復至單月順差150億美元左右,中國今年全年仍將實現大規模貿易順差。
要注意的是,貿易逆差的變化更多反映的是中國貿易條件惡化。從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季調后進口商品價格相對出口商品價格累計提高了7.2%,主要原因是中國進口大宗商品價格再創新高。包括原油、鐵礦石、銅、大豆等中國經濟必需的能源、物資,過去一年價格都大幅上漲,推動1季度進口增速同比達35%—若石油和鐵礦石價格不變,那么今年首季中國1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將變成180億美元的貿易盈余。
不過,無論對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的均衡而言,中國貿易保持平衡或小幅逆差都是一件好事。中國所謂的貿易順差,實際就是凈出口商品和服務,凈進口美元外匯。中國長期的貿易順差也是外匯儲備積累的重要原因。而今天,當中國的勞動力逐漸稀缺,美元的購買力不斷下降,依靠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包含著巨大的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只能來自國內市場。在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多重推動下,中國這一轉型必須開始。
與此同時,國內需求的強勁,及強于預期的出口增長,為中國政府提供了回旋余地,使其能夠繼續專注于遏制通脹。投資者顯然要為中國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