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中的金融大亨戈登·蓋柯因內幕交易而被捕入獄,并沒有對后來者起到警示作用。事實上,電影揭露出的只是真實世界中的冰山一角。《紐約時報》統計,在過去16個月中,美國因內幕交易罪被起訴者已超過46人。這個數字當然還會增加,也許不久還會包括巴菲特的愛將大衛·索科爾(David Sokol)。
什么是內幕信息?
內幕交易是證券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必然結果,它之所以違法,關鍵在于內幕信息是公司擁有的無形資產,“內幕人”無權利用其牟取私利。但對于內幕信息,各國理解不盡一致。美國認為其標準包括重大性和非公開性。歐盟的界定則為如果公開將對可轉讓證券的價格產生重要影響的信息。可以看出,這些標準并未對內幕信息的準確性做出要求。中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在發現有關公司的傳聞時,公司有義務以公告的形式予以澄清,而如果公司未予以澄清,無論謠言是否與后來公開的信息一致,都不屬于公開信息。
誰是內幕人?
傳統內幕人主要包括公司董事、監事、高級職員、控股股東、上述人員的近親屬、可接觸到內幕信息的公司雇員,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等。但中國并未將上市公司納入到內幕人之中,立法者認為中國《公司法》對股份公司買賣自身股票課以嚴格的限制條件,因而理論上上市公司難以根據公司內幕信息隨意買賣自身股票。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證券交易中隱瞞重大信息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但這種責任是以披露義務的存在為前提。披露義務來自于交易雙方業已存在的信任關系。沒有這種信任關系,就沒有披露義務 。
內幕交易如何調查取證?
查處內幕交易,最困難的莫過于取證。掌握內幕信息的人員范圍很窄,而這些人又不會主動將消息透露給更廣泛的人群。即使掌握了線索,美國證監會(SEC)想要提出訴訟也要拿出切實的證據,以證明這一交易是基于非公開信息進行的。美國法律規定,SEC可以將內幕交易民事罰款的10%獎勵給揭發舉報者,而在美國政府剛剛通過不久的金融改革法案中,SEC對“舉報人”支付的獎金額度從原來的不超過民事罰金的10%上調至“10%至30%” 。
內幕交易如何判罰?
美國1984年出臺的《內幕交易處罰法》,規定對內幕交易者處以相當于獲利3倍的罰款。1988年又規定內幕交易者無論是否有利潤所得,一概予以罰款。2002年進一步規定,任何人通過信息欺詐或價格操縱、內幕交易在證券市場獲取利益,可被處以最高達25年的監禁。而在中國香港,內幕交易此前只屬于行政處罰的范圍,只需繳付不超過獲利3倍的罰金。2003年《證券與期貨條例》頒布后,該行為被列為刑事犯罪,違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入獄10年或罰款1000萬港元 。中國大陸對于內幕交易,法律規定的最高刑期為10年,罰金則以賬面收益額作為非法所得的主要依據 。
1975年,紐約Pandick金融印刷公司一個排版工在印刷文件中,發現了5份收購投標聲明,由此推測出了這幾家目標公司的名稱,于是購買了它們的股票,并在收購聲明發布后立即賣出,獲利3萬美元。但最終法院認為,這名排版工既不是目標公司內部人,也未從目標公司處獲得任何內幕信息,即他同交易對方之間沒有任何業已存在的特殊信任關系,從而沒有義務披露信息。
2004年,SEC對Pequot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阿瑟·桑博格展開調查,其涉嫌通過微軟雇員獲得關于微軟盈利狀況的內部保密信息,并據此進行交易,獲利超過1400萬美元。然而由于證據不足,此案一直無法突破。直到2008年年底,微軟該雇員的前妻發現了一封重要電子郵件,并將其呈交SEC,這一案件才有了實質性進展。這名女子因此獲得100萬美元,這是迄今SEC向內幕交易“舉報人”支付的最大一筆獎金。
2007年,時任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總經理的杜軍,在擔任中信資源債券承銷商團隊成員期間,利用客戶收購交易內幕消息,先后9次以8710萬港元分次購入2670萬股中信資源股票,最終被判處入獄7年,并處以2332萬港元罰款。這是香港歷史上涉案金額最大、判刑最重的內幕交易案。
最近中國證券市場最著名的內幕交易案當推黃光裕案件。其利用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的身份,在決定該公司與其他公司資產重組、置換事項期間,連同妻子杜鵑等人使用85個股票賬戶購入該公司股票,信息公告日當天,其賬面收益額為3億900多萬元。黃也因內幕交易罪(他還涉及非法經營、行賄等罪名)被判9年,處以罰金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