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最初怒不可遏,但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丑聞的巨大耐受力讓雙匯集團這次僥幸逃過一劫,避免落入三鹿那樣的命運。但即使被曝光的“問題食品”只是少數,消費者仍將這種擔憂擴大到更廣泛的日常商品目錄上,這讓許多食品供應商和零售商事實上處于越來越脆弱的品牌信任環境中。
不過,這一緊張關系卻意外造就了新的商業機會,讓以往難以推廣的食品可追溯模式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比如你購買的任何一個蘋果,都擁有一個身份編號,通過這個身份編號可以輕易地查詢到它的過往信息:所在農場的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用的什么農藥、種植采收是否按照規范操作,甚至農戶是誰、運輸過程如何、政府質監部門的結果等信息都記錄在內。一個簡單的應用體現是,如果你擔心日本附近海域的水產品可能受核輻射影響,這個可信賴的系統能告訴你,某款水產品的產地并非核輻射波及區#8202;域。
這樣的可追溯體系,在麥德龍的中國部分門店已經實現。這家德國公司是僅次于沃爾瑪、家樂福的全球第三大零售集團。以其在上海的門店為例,豬肉已經100%實現可追溯,所有生鮮產品的可追溯比例約為40%。“希望未來能提高到80%左右。”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超生鮮總經理麥天賜告訴《環球企業家》。
實際上,無論是中國政府在2007年頒布的《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還是2009年發布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都對食品的可追溯體系提出了要求。但截至目前,在大型零售商中,依然只有麥德龍在中國擁有完整的體系建設。零售商對可追溯體系建設興致不高的直接原因并不復雜。大型零售商更多依靠自己的品牌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顧客很少懷疑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生鮮食品的質量。在大多顧客對可追溯完全沒有概念的時候,普通商品并不愁銷售。
最新的推動力來自政府。商務部在2月底宣布,將在部分城市試點建立覆蓋全部大型批發市場、大中型連鎖超市和機械化定點屠宰廠,以及不少于50%的標準化菜市場和部分團體消費單位的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
重建信任
麥天賜認為,生鮮產品的可追溯體系對供應商、零售商、普通消費者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比如2008年四川廣元的“蛆柑事件”,如果有可追溯體系,一方面是產自廣元的柑桔可以立即從市場中追查到;另外一方面,消費者可以繼續放心購買其他產地的柑桔。而在沒有這一體系的情況下,所有柑桔都被消費者拒絕購買。
但可追溯食品并不像“綠色”、“有機”那樣“昂貴”,以麥德龍為例,這家公司的承諾是售價不高于同類同質量的商品。為了建立這一可追溯體系,麥德龍專門在中國成立了一家名為麥咨達的咨詢公司。所有納入可追溯體系的商品,上面都會貼有一個綠色的“麥咨達”認證標簽,通過上面的條碼,就可以在店內終端或網站上查詢生鮮產品的相關信息。
像麥德龍這樣,每一家零售商自建一套可追溯體系,并不是一個高效率的方法。每一個獨立系統對可追溯標準建立、執行是否能夠合規,都存在疑問;中小零售商也沒有實力來建立這一體系。此前部分地方政府也曾嘗試以主導身份來參與可追溯體系建設,但零售商們很快發現,每一個省份的體系都是獨立的,與跨區域的零售商及供應商都無法對接。所以,對于那些并未決定自建這一體系的零售商來說,只能等待最佳的第三方出現。
“可追溯肯定是個趨勢,特別是那些產業鏈條相對較短、更容易實現規模化養殖和種植的生鮮產品。”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與技術中心副主任吳廣楓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不過,她認為不應該對此過度樂觀,可追溯最大的障礙就是中國分散的小農產生模式。以生豬為例,中國生豬養殖以傳統農戶散養為主,大約有2.5億個農戶養殖單位分散在各區#8202;域。
作為可以帶來大訂單的零售商,麥德龍用利益原則說服了一部分農戶接受可追溯認證:接受麥咨達認證,可以優先成為麥德龍的供應商;當某一品類的認證供應商可以滿足供應時,麥德龍會只賣經過認證的商品。
但可追溯體系,也并非可以徹底解決食品安全的擔憂。盡管麥德龍會有一套方法來核查供應商是否按照標準執行,對于某些蓄意造假者也難以全面防范。可追溯體系的作用在于,在前期的標準設置及監管后,在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之后能夠快速追查到責任人,這樣的透明性倒逼了食品安全事故的減#8202;少。
3月11日在上海開業的1919西餐廳,是麥德龍可追溯體系的代表客戶,這家餐廳甚至要求采購人員只在麥德龍購買生鮮產品,且必須是有麥咨達認證的。餐廳的總經理Eric Gagnon說,在中國即使五星級酒店的餐廳也很難保障全部食材都值得信賴,但是經過麥咨達認證的卻具有整體信賴感。為此,他完全根據麥德龍能提供的產品來設計了菜單。
也已經有供應商決定搶占可追溯體系帶來的市場機會。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正在打造可追溯的生豬養殖鏈。“祖孫三代是什么血統,在哪個養豬場養大的,什么時候吃過什么,用過什么藥……”劉永好說,這些信息一清二楚的豬肉,肯定比普通豬肉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信賴。
作為中國第一家可追溯餐廳,1919剛開業的時候,服務員每天只能有一兩次的機會向有興趣的食客們演示可追溯系統;開業一個月之后,這樣的演示機會已經越來越多了。而對于更多零售商來說,在更多顧客建立起“可追溯”意識之前,沒有這個體系并不影響商品銷售,這正是他們暫時對此毫不重視的原#8202;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