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意味著你別無選擇,沒有什么好輸的,要么轉型,要么死。如果像柯達那樣懼怕拋棄那些過去讓你輝煌的東西,肯定不會成功,這也是很多明星公司最后死亡的原因。永遠不要害怕轉型失敗,比失敗更恐怖的是你放棄新的嘗試
當然要感謝《阿凡達》—正如這部在迄今最賺錢電影中排名第三的影片的另一個譯名一樣—美國寬銀幕影院運營商IMAX終于等來了“天神下凡”。去年其全球營收達到5.87億美元,較2009年翻了一番,股價自2008年11月底以來已增長9倍。而在數年前,這個“巨幕之王”還曾因轉型不力而瀕于破產,直到2007年其股價仍一蹶不振。
這讓IMAX全球CEO理查德#8226;葛爾方(Richard L. Gelfond)也同時經歷了由低谷到突然躥紅的過山車般人生。現在,他不僅成為熱門導演和好萊塢大片商的密友,而且有底氣挑三揀四了。“我拒絕了為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制作IMAX版本。它是部好電影,但在我看來不夠酷。”葛爾方對《環球企業家》說。
在中國,IMAX更是幾乎已成頂級觀影體驗的代名詞。去年,中國成為IMAX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贏得約4200萬美元票房,較2008年增長12倍。獲益于中國市場的擴容,IMAX預計到今年底其全球影院數量將達到600個,而2005年這一數字僅為266個。不止如此,葛爾方還要更快地發動中國引擎。3月24日,IMAX與國內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萬達院線宣布,到2014年將共同興建至少75個IMAX影廳,屆時IMAX在大中華地區的影院數量將增至177家。在接受采訪時,葛爾方向本刊講述了IMAX艱難的數字轉型之路以及擴大中國市場的秘訣。
Q:IMAX處境曾經有多糟糕?
A:對于CEO來說,最糟糕的情況莫過于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我曾無暇顧及整個公司是否增長,因為要讓IMAX從膠片徹底向數字時代轉型。它曾經兩次尋求出售,但鮮有買家。潛在投資者都懷疑公司能否存活,他們對收購毫無興趣。
Q:“生還奇跡”是如何發生的?
A:IMAX過去在商業領域的失敗在于價格太昂貴,當時的數字技術一時無法解決它。過去一部普通格式的電影轉換成IMAX格式至少需要400萬美元,但后來數字技術將之降低到150萬美元。以前,僅單個影片的拷貝成本在2.5萬至4.5萬美元之間,現在一個硬盤拷貝只需要175美元。以前,我們一年只能轉制5到6部電影,現在則是數十部。其次我們研發了一整套新放映設備,讓現有電影院能夠直接改造成IMAX影院,而不必像過去必須硬性要求七八層樓的層高以及重達500公斤的放映機。此外,IMAX與好萊塢制片方、導演、院線運營商建立了良好的商業模式,在新進入的市場也是如此。
Q:在最艱難的轉型時刻,你是如何自我激勵的?
A:我天生樂觀,相信即使出現最嚴重的問題,只要花時間就一定能解決。抱怨通常是無用的。我最常對員工說的是,事情沒有你想得那么好,也沒有你想得那么壞,重要的是發現問題,設定目標,然后實現它。
轉型意味著你別無選擇,沒有什么好輸的,要么轉型,要么死。如果像柯達那樣懼怕拋棄那些過去讓你輝煌的東西,肯定不會成功,這也是很多明星公司最后死亡的原因。永遠不要害怕轉型失敗,比失敗更恐怖的是你放棄新的嘗試。
Q:未來IMAX還會瞄準哪些細分市場?
A:最棘手的是如何在不削弱普通院線影響力情況下,最大限度發揮IMAX品牌潛力。IMAX正在研發“移動電影院”,這種可隨時隨地組裝拆卸的充氣式影院依然能保證最好的放映效果,可用于首映禮、晚會慶典以及演唱會等。我們也介入了3D電視市場,與索尼、探索頻道等共同組建有線電視頻道3D Net。不過要等到3D電視全面普及才行。
Q:IMAX在中國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A:首先是要營造最頂級的觀影體驗。我們不是把觀眾從一個廳趕到另一個廳,而是因為有IMAX,他們才愿意來。其二,融入當地,要對運營合作伙伴的商業模式了如指掌。此外,要進行本地化成本分析,比如一些關鍵指標:票房透明度、回收能力、票務系統以及影院選址對盈利結果會有什么影響,此外還要懂得本地化營銷。其三,創造制片方、影院運營伙伴、政府以及消費者等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IMAX中國必須從現在的系統銷售模式向票房分成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