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代起,全球經濟一體化急劇加速,直到2008年秋天金融危機爆發。到今天,經濟增長、貿易、投資仍落后于危機前水平。作為全球運輸晴雨表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目前約為1500美元,遠低于2008年時的峰值11800美元。
中短期看,領先的發達經濟體不太可能加速增長。盡管與1930年代早期情況相似,現在的形勢更全球化。經濟一體化通過貿易、移民和資本流動實現。1870年左右,鐵路運輸成本下降,開始實質性地推動一體化進程。但在1914至1945年,第一波一體化浪潮被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擊退。二戰后,貿易壁壘降低,運輸成本持續下降,成為發達國家的“黃金時代”,它們成為第二波經濟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1980年開始,發展中國家通過制造業和服務業進軍全球市場,外國直接投資(FDI)也有大幅增加。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全球經濟衰退之間的這段時間被視為這一時期全球化的巔峰。
過去,世界貿易回升意味著經濟衰退的結束。但那只是過去。世界經濟雙速復蘇中,雖然發達國家的經濟活動放緩程度小于預期,但增長依舊疲弱,失業率居高不下,歐元區復蘇的壓力仍讓全球經濟面臨下滑風險。許多新興經濟體十分活躍,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表現出一些經濟過熱的跡象。部分原因是由于強勁的資本涌入。
此外,全球經濟關鍵性區域出現難以預測的“黑天鵝”。歐元債務危機已席卷葡萄牙,可能很快將蔓延到占歐元區GDP11.5%的西班牙,加劇危機。
歐元區國家平均債務水平是84%,美國則略高于10%。日本繼續在地震、海嘯、核泄露的三重危機下掙扎,直接影響到東亞地區的生產網絡。
在許多新興經濟體,能源和食品價格飛漲,通貨膨脹在蠶食實際增長數據。現在,經濟過熱癥狀只局限于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少數國家,但中東局勢動蕩和由此引發的原油價格上漲,正在加劇其他地區經濟過熱的風險。
1970年代,石油價格翻了兩番,削弱了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崛起。由于能源價格的下跌,這一趨勢在1980年代早期得以扭轉。但現在,能源價格不斷上漲使這一趨勢再度顯現。
12月以來,阿拉伯騷亂已蔓延到阿爾及利亞等多國,科威特甚至沙特阿拉伯等國都有輕微事件發生。動蕩局勢將原油價格推高到危險水平。今年3月,歐佩克石油產量最高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油價飆升到107美元,是2008年9月以來的最高,4月初,油價在110至120美元左右徘徊。阿拉伯世界的騷亂可能只是前奏。北非和中東的動蕩可能嚴重損害經濟全球化的果實,尤其是如果動蕩擴散到波斯灣。
一戰前,伊朗發現石油,從那時起西方力量開始對中東地區進行干預,確保石油出口國的政治安全。今天,廉價石油的時代已經結束。
未來數十年中,政治經濟權力重心會從西方轉移到東方。中期來看,歐元區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債務、赤字和人口老齡化會大大減緩長期增長前景。
目前,新興經濟體的主要能源需求超過全球90%,表明其增長速度更快,經濟更為活躍。從2007年起,中國和印度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均超過美國、西歐或日本。但它們持續增長的前提是持續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以及廉價的能源。與一兩個世紀之前的英國、美國、西歐相比,中國和印度擁有大量人口,因此無法像前者那樣依賴高能耗。
時至今日,亞洲新興市場的增長前景受到能源價格高漲的阻礙,而這同樣也會阻礙西方發達國家的復蘇。在全球化逐漸褪色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