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界谷歌、三星和蘋果因為專利的事情互掐不止,訴訟不斷。聰明者如谷歌則快速做出了反應,斥資125億美元收購的摩托羅拉,谷歌看中的不是摩托羅拉的利潤甚至不是這塊70年之久的牌子,而是摩托羅拉數以萬計的專利。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無“專利”不能立足,谷歌率先為此下足本錢,明確的告訴同行們與其卷入紛繁專利訴訟,不如通過收購徹底解決。《紐約時報》稱,與美國目前蕭條的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相反,專利市場目前明顯充滿了泡沫。
并購只為鯨吞專利
此言非虛,谷歌對于摩托羅拉的收購也就是平均每項專利40萬美元。該價格也遠低于此前蘋果和微軟聯合財團45億美元收購的北電網絡的6500項專利,平均每項75萬美元。
目前,蘋果、諾基亞和高通等多家科技公司,都在考慮出價競購專利公司InterDigital。該公司擁有8800項專利,包括關鍵的3G和4G/LTE專利,以保護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軟件。一些分析師認為,在北電將專利出售后,InterDigital專利組合是市場上最好的。目前3G市場超過50%的專利都屬于InterDigital。不過,主要潛在競標者谷歌還未正式撤出拍賣,在谷歌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時,InterDigital股價15日暴跌超過10%。由于高科技公司都想加強專利組合,預計這家無線通信專業公司的拍賣將非常激烈。
商業與法律顧問公司Charles River Associates副總裁丹尼爾#8226;麥克蓋沃克直言,正是由于類似蘋果和谷歌等移動領域的新勢力加入專利爭奪,使得專利變得奇貨可居且出現“不可思議的高價”。
麥克蓋沃克稱,許多歷史久遠的公司握有大量專利,但這些公司業績表現卻不如人意,“專利價值和公司健康程度的兩極分化滿足了那些渴望專利的公司的胃口?!?/p>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柯達公司已經啟動了其專利權出售交易,試圖借助目前平板電腦的發展態勢將其專利順利推銷出去。131年的柯達公司曾經市值300億美元,由于相機膠片即將成為歷史,如今市值早已下降了98%只剩不到6億美元。但手中卻有手機相關的許多專利及發明,他們被悄無聲息的運用于85%的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中,柯達公司所擁有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專利如今價值可達30億美元。因此,柯達的潛力有可能被再度挖掘,市值這樣低,正是抄底買入的好時機。
有預測稱,微軟、三星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買主,他們將會從其技術專利中獲益。美國投資銀行MDB首席執行官里斯多夫#8226;馬萊特稱,許多公司的價值遠遠不如其擁有的專利價值高。馬萊特稱,柯達就是一個被錯估的例子,這家公司市值大約5.76億美元,但馬萊特估計其專利價值約30億美元。
近十年,由于新興公司以及傳統硅谷企業的復蘇,為了迅速擴大其市場占有率以及可觀的專利費,專利已經成為收購環節中重要一環。隨著不斷展開的訴訟,更多的大企業開始關注專利并花更多的錢收購專利來抵御訴訟。
專利日趨重要,會有更多的公司因為專利被大企業吞噬,市場也在這種并購行為中不斷重整。
海外并購中國企業的捷徑
與國外的專利并購不同,盡管我國專利申請量是世界第一,但是卻在很多領域的高新技術還得受制于人,為此我國提出要自主創新,要創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很難在短期改變我國技術相對落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的現狀,改變的捷徑之一就是直接購買。
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鄒義分析說,專利收購是進攻型專利戰略的組成部分。通過合適的價格購買其他企業的專利技術,一方面,可以減少自行研究開發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消除開發失敗的風險,開拓新的技術領域,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另一方面,可以將收購的專利技術進行許可使用,并以此獲利或者加強與競爭對手談判的籌碼。
為了獲得高新技術我國走了不少彎路,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曾奉行以市場換技術,但并沒有換回來什么技術,在與外資的合作中我國一些知名的品牌反而被國內消費者淡忘。我國企業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開始去海外并購,盡管并購技術是在逐步成熟,但是有些根本問題不能忽視。專利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更新換代極快,盡管中國的企業可以通過購買,迅速獲得最先進的技術,但這并不是保持技術領先的根本出路。
對中國的企業而言,購買先進的專利技術只是提高開發起點的一個選擇,最終擁有自主的高新專利技術還得自己去開發,日韓模式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學習的,我國也可以選擇走購買引進→消化吸收→改進升級這樣的道路。
但并購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如果是為了獲得專利而并購,一定要仔細審查以除后患。當初吉利收購沃爾沃之時,鬧得是滿城風雨,而當初的阻礙收購的重要困局即在收購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福特最初購買沃爾沃的時候,大概花費 64.5 億美元,現在福特轉讓沃爾沃的價格不到當初的 1/3,僅為 18 億美元。鄒義說,具體的并購數額可以說是一個商業談判的結果,這個數額的構成包括多種方面的因素,知識產權在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至于數額的大小它和市場、并購企業以及目標公司的具體現狀是分不開的。很難判斷具體數額是否劃算,因為收購100%的股權并不一定意味著吉利會擁有沃爾沃所有的知識產權。沃爾沃的知識產權不一定都是自己的知識產權,也有可能是被許可使用的知識產權,因此在收購股權本身的同時一定要做好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審計和評估,看看哪些是自由的,哪些專利到期了,哪些專利的許可安排是怎么樣的。
吉利收購沃爾沃一案中,沃爾沃將保有其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以及公司為實施既定商業計劃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識產權的使用權;而吉利則只有使用沃爾沃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包括沃爾沃的安全與環保方面的知識產權。很明顯,雙方僵持不下的問題是福特同意將哪些技術轉讓給吉利、福特如何繼續使用沃爾沃的技術、以及兩家公司如何在未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技術爭端。
總之,海外并購專利對我國企業而言是獲得高新技術的捷徑。但是海外并購專利是個系統的工程,必須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的參與,要有全面周詳的策劃,精細的審查。
專利并購需厲兵秣馬
鄒義就知識產權并購中的實務給出了一些建議。他認為為了更好的進行以知識產權為目的的資產并購,需要有至少包括一套由律師、財務專家、技術專家和市場銷售專家組成的小組來進行。調查的內容涉及有關的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等無形資產、責任等有關信息。通過調查,為投資人提供建議,以便斟酌是否進行投資交易,以及投資的數額等。
作為一家并購企業,應在市場當中結合企業的情況和目標公司的情況,要明確自己的并購意圖,比如你要選擇目標公司的何種關鍵要素作為你啟動并購的主要參考點,或者你選擇何種并購目標。另外,還要考慮到并購實現之后,和企業自身的知識產權的整合和今后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層面的問題,在策略或者是戰略層面考慮的問題。
因此,企業在進行收購之前,要正確地評估自己。在做到正確自我評估的前提下,對目標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要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和價值評估。企業首先應對自身外部環境進行詳細全面的調查,包括經營環境穩定狀況,政府是否有相關政策支持,是否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等等。其次應調查分析企業自身的財務現狀,查看資金周轉率是否合理,籌資的可行性等。同時,還應關注企業自身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勞動力素質等因素與目標知識產權能否高效有機結合。
第一,對知識產權的進行全面調查。通常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方面,確認該項知識產權是否真實合法存在,產權是否明晰,經濟行為是否合法有效;第二方面,明確知識產權的種類;第三方面,確定知識產權的有效期限,是否在法律保護期限;第四方面,除了對知識產權本身的調查之外,對出售方企業所處地域或者國家的法律對收購行為的規定的調查也尤為重要。
第二,對目標知識產權進行價值評估是收購階段的關鍵步驟。幾乎每個渴望發展的公司總會在某一階段需要收購創新技術產權,但是收購方經常發現,確定一項創新的價值通常比確定其他任何資產的價值都要困難很多。通過收購方式獲得技術的公司往往在事后發現他們獲得的所有權和預想的相差甚遠。因此,對目標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就成為收購過程中的關鍵一步。明確影響作為企業資產的知識產權價值的因素主要有:知識產權的取得成本;知識產權帶來的經濟效益;使用期限;市場供求關系;機會成本;技術熟練程度;轉讓內容因素;該項知識產權的發展態勢、更新速度;同行業同類知識產權的價格水平。
不可或缺的盡職調查
既然目標是專利,理所當然要對并購目標的專利要素情況了如指掌。鄒義說,首先明晰并購目標公司里面的專利的權屬狀況到底是屬于目標公司的還是屬于它共有的,還是別人許可它的,這一塊的權屬關系要理清楚。二是對于擬并購的專利自身的狀況,比如它的有效性、它的保護范圍、它的法律狀態、它的實施狀態究竟是什么樣的情況,可能都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列表的分析的東西。三是明晰自身擬并購的專利狀態,所謂狀態就是從是否侵犯知識產權的角度,是不是有糾紛,糾紛處理得情況怎么樣,這些因素都要考慮到。
一旦知識產權盡職調查的范圍確定了,收購方將需要收集有關賣方知識產權資產的信息。收購方可以也應該自行調查。收購方會給賣方發一個信息請求的清單。
例如專利方面,專利賦予其所有者排除其他人在美國制造或使用其發明的權利。專利擁有者也可以阻止其競爭對手將發明進口到美國來。在清單中,收購方將要提請對賣方的美國和外國專利和專利申請以及顯示適當保持或延續這些專利的記錄。外國專利的信息至關重要,因為美國專利系統提供的保護僅限美國范圍內。換句話說,專利擁有者如果只有其發明的美國專利,那么他將無法獲得海外侵權行為的補償。收購方還可以要求任何與賣方專利有關的協議。此類協議可能包含賣方作為持牌人或許可人的許可協議、轉讓,以及和他方之間的擔保權益協議。該清單還應該包括任何有關專利有效性或可執行性的信息,如在專利局前任何挑戰專利的程序,和任何已經或可能由賣方提出或針對賣方的侵權訴訟。
知識產權清單將毫無疑問地進行修改以滿足交易的商業目標。此外,在收購方的獨立調查結果和賣方的回應之間的任何重大差異都應該立即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或與賣方的決策人或主要發明人直接對話。
一旦收購方收集足夠的信息,它需要組建一個團隊,包括其業務和技術人員、會計師和律師,來分析賣家的知識產權信息。這樣做的目的是來確定賣方知識產權資產的價值和風險。從價值角度說,買方首先要確定賣方是否擁有其諸多知識產權的擁有權和使用權。擁有權可以由一個所有權鏈建立。如果知識產權是一個顧問的工作成果或一個獨立承包商的發明而不是賣方雇員的發明,那么可能出現轉讓問題。如果賣方從授權許可中獲得知識產權,則控制變更的條款值得密切關注,因為為使權利轉讓生效,有時候需要許可人同意。收購人也應該了解賣方授予他人知識產權許可或知識產權擔保權益的情況。
專利評估的困難
目前國內企業在以專利為目的的資產收購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對專利價值評估的標準不一致,缺乏對企業專利評價的體系及相關評估機構。
知識產權的價值是動態的,波動的幅度非常之大,而且在法律上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而專利不確定性的因素更多,評估起來越加困難。
鄒義認為,目前的評估主要由會計師事務所來完成,而對專利的評估需要很深的技術背景和專利方面的專業知識,會計師們僅僅依據會計準則評估出來的結果無法反映專利的真實價值。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非常之多,不具備專業技術以及專利專業知識是不可能理解的。比如某項專利的技術含量很高,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其價值當然會被評估很高,如果進行檢索發現了更先進的替代技術那么該專利的價值立刻貶值到很低。是不是很快就有更先進的替代技術,這需要對專利文獻進行非常專業的檢索和分析。還有的專利從各方面看起來都非常不錯,可以評估很高的價值,但是其專利文件卻寫得很糟糕,幾乎使這個專利的關鍵技術點完全不受保護,那么這個專利的實際價值是零,這個判斷需要相當的專利代理知識。還有的專利技術很容易被繞過,或者被人扎籬笆圍困等等都將影響專利價值波動。有的專利本身包含其他專利技術,權利關系極為復雜等等都將影響專利的價值,而且不同行業的專利還需要不同的技術背景,這些技術背景是會計師事務所不可能具備的。因此在合資之前對專利的評估不能僅僅依據會計師事務所的評估,還需要專業人士的參與。
總之,企業并購完成并不能意味著最后成功,反而更加要求企業在以后的經營運作中下大功夫,搞好市場管理、開發和服務以及相關資源的整合和技術人員的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