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以高智發明為代表的國際專利投資公司迅速崛起,并將全球領先的發明投資模式引入中國,它創造了一個專門針對發明的市場,以及將發明成果商業化的有效途徑。
揭開高智的面紗
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成立于2000年,其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州的Bellevue,是全球最大的專業從事發明與發明投資的公司,美國總部設有發明實驗室(IV Lab),公司基金主要由微軟、因特爾等大公司投資,據網上資料顯示其共擁有50億美元投資基金,主要用于在世界范圍內購買新創意和新技術的知識產權。高智公司現有約600名雇員,包括信息、生物、材料、醫療等多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風險投資家、專利律師、金融和商務精英。公司主要著眼于未來5-10年的技術進步,意在全球范圍內打造發明的產業鏈。高智發明目前主要投資的領域包括信息技術、生物醫療、材料科學等,近期信息技術領域的發明課題主要集中在普適計算、增強現實、數據存儲、搜索、多核計算、通訊、網絡等方面。據美國媒體報導,高智發明持有3萬項專利,當中1000項是自己研發的,其它則是購買的。
高智發明的兩位創始人同出于微軟。高智發明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納森#8226;梅爾沃德(Nathan Myhrvold)博士被《商業周刊》譽為“發明教父”,從微軟退休前,他是微軟的首席技術官和戰略師,也是微軟研究院的創始人。他23歲時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其后又在劍橋大學師從Stephen Hawking(霍金)教授進行博士后研究。而被稱作“發明狂人”的另一位創始人及首席技術官愛德華#8226;榮格(Edward Jung),曾擔任微軟首席軟件架構師,在微軟的10年中與他人共同創建了包括Windows NT、微軟研究院、移動與消費產品以及Web服務等多個團隊。兩位創始人“優質”的技術背景顯然為高智發明增添了一道光環,自然也提升了人們對于這家公司專業能力的信任度。
高智發明的投資來自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包括微軟、蘋果、谷歌、思科、亞馬遜、諾基亞、索尼、雅虎、eBay等知名公司。
在高智發明的官方網站上,這樣描述其公司理念:“高智發明是一家發明公司。發明代表了商業價值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發明引領了產品設計,而后者又將引導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營銷和服務。全球的任何公司都從商業價值鏈中選擇了自己所要專注的環節,絕少有公司能夠從事價值鏈的全部環節并取得成功。而我們的專注點恰恰落在發明這一環節。我們堅信,如果我們只專注于發明,那么就發明這個環節,我們就能比價值鏈中較為接近的產品設計或開發公司做的更好。我們與公司內外的發明家一道工作,并為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所做的發明創新賦予了一個專業的商業化途徑?!?/p>
資料顯示,高智公司的基金來源于私募股權基金?;鹉J椒譃榘l明科研基金 (Invention Science Fund,ISF)、發明投資基金 (Invention Investment fund,IIF)和發明開發基金 (Invention Development Fund,IDF)。通過專利授權、創建新公司、建立合資企業以及建立行業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來使發明成果商業化。在專利商業化產生市場效益時按持股量進行分紅、或者支持企業上市轉讓股權等。
高智發明中國區總裁嚴圣認為,專利不僅是高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一種優質資產,專利投資及運營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業務。嚴圣將高智發明的專利運營模式分為四類,即投資、許可、轉讓和訴訟。運營主體在進行投資時會綜合考慮可專利性、技術創新性、從技術到市場的時間、相關文獻及技術、被市場采納的可行性等因素。通過專利授權、創建新公司、建立合資企業以及建立行業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來使發明成果商業化。
高智的中國實踐
據報道,高智發明于2008年10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正是基于科技成果轉化難等現實原因,使得以“高智發明”為代表的國外專利投資公司看到了機會,紛紛登陸中國高校,它們大多并不是從研發人員手中直接購買專利,而是投資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創意,再依靠自己的資金優勢與專業的運營機制,輔助發明人開發專利,繼而共享專利市場化后的利潤。
據嚴圣介紹,高智發明于2007年設立了發明開發基金(IDF)。通過該基金,高智發明將與優秀的發明者合作,尋找并篩選出擁有市場前景的發明創造,幫助發明者將其發明創造開發成國際發明專利,繼而通過專利授權等方式實現市場化,并與發明者分享利潤。針對目前中國市場存在的國際專利申請資金短缺、申請經驗缺乏、專利成果轉化率低下等問題,該基金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國際的技術商業化平臺,使發明單位可以擁有更多的國際專利,節省相關專利申請和轉移成本的同時獲得經濟收益。該資金反過來還可為發明者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和技術轉移所用。同時,該平臺還可通過正確引導發明者了解市場需要,不斷激發新的發明創造的誕生。此外,發明者及單位還可獲得高智發明在專業領域的專家庫支持。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常務理事林耕教授長期致力于技術轉移與專利商用化研究,他將高智發明在專利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作用概括為四重角色:1.發明引路人,即提供發明指南,引導發明人了解市場需要,激發發明創意;2.天使投資人,即前期向發明人支付發明投放資金,中期承擔國際專利的撰寫、申請與維護,后期專利授權、轉移過程的全部風險和成本,最終進行利潤分享;3.專利代理人,是一個高質量、不收費、不署名的國際專利代理機構;4.技術轉移平臺,是一個專業化、國際化、高規格、低風險的技術商業化平臺。
嚴圣表示,他非常看好中國專利市場。高智發明近年來在中國專利市場的活躍,正折射出了國內專利運營市場的無限潛力。
據有關媒體報道,在進入中國的3年時間里,高智發明不斷將觸角伸向最有可能挖掘出優秀發明者的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并普遍受到熱情歡迎。在舉辦學術報告、專題講座和洽談會等初步接觸后,眾多高校與高智發明的合作逐漸深化,紛紛設立“國際發明聯合創新基金”、“國際發明合作計劃”等特別項目。
在雙方的合作當中,每年會設定若干面向國際市場、圍繞技術前沿的發明創新研究主題,從申報基金的高校教師中進行挑選,予以資助,而平均資助額度為一年3萬到5萬美元。簽約后,受資助者須按合約完成發明創造,高智發明則為發明人申請國際專利。作為投資回報,高智發明要求取得該發明的全球獨占的專利許可權。
“雙面”高智
長期以來,對于那些屬于專利“非實施主體”(NPE)的“專利蟑螂”(patent troll),一直廣泛地遭到人們詬病。這一詞匯一般用來指稱那些本身并不制造專利產品或者提供專利服務,而是從其他公司(往往是破產公司)、研究機構或個人發明者手上購買專利,有目的地通過起訴某些公司產品侵犯其專利權,然后依靠專利訴訟賺取巨額利潤的專業公司或團體。
不幸的是,高智發明也被許多人劃入了這一類公司行列。為此,米爾沃德曾在《哈佛商業評論》2010年4月號上發表專文為自己辯解,認為“公司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解,我們只是在風險資本市場為發明創造等創建一個資本市場。我們從沒有為了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而起訴任何人,當然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只是我認為它不是一宗劃算的買賣,因為訴訟昂貴,不可預知而且耗費時間”
但納森#8226;梅爾沃德話音剛落,高智發明就于2010年12月向美國地區法院提起訴訟,狀告賽門鐵克等9家科技企業侵犯其專利權,這是該公司成立10年來第一次提起訴訟。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高智發明又向十余家企業發起了專利侵權訴訟。
據觀察,高智發明最初進入中國時,一些相關部門對這類公司是持謹慎、甚至是抵制態度的。但很快這一狀況就有所改變,許多業內專家開始接受并傳播其經營理念,不少地方政府及院校也向其表達了積極的合作意向,其創始人之一榮格在訪華時還受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的接見。
高智發明的商業模式也引發了國內各界的廣泛討論,在業內人士的觀點中甚至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理解與認識。有專家認為,這類公司在活躍技術交易市場、促進知識產權應用多元化的同時,也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支持者認為,這類公司就像一支“進口催化劑”,將全球領先的發明投資模式引入中國,不僅能夠直接推動我國高校國際專利的開發以及專利技術轉化、實施,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催發我國高校知識產權運營體系的內省,并為相關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提供模式上的借鑒。
林耕認為,以高智發明為代表的國際專利經營公司的活動,屬于知識產權革命的最前沿領域。在知識經濟時代,誰能更好地適應這種科技進步模式,誰就更有可能把握未來。我們亟待提高專利運用的能力。高智發明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和借鑒。
客觀地講,對于一些國際型專利運營公司的多元運營模式,目前國內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張平對此分析說,專利運營公司在不同的產業進行全方位的專利收購,他們并不需要有自己的巨大研發機構,而是通過博采世界范圍內科研機構、企業研發人員的智力資源,以委托研究方式形成共有的專利權。一直以來,輿論對于這類職業專利投資公司褒貶不一的熱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還不能準確把握他們復雜的運營模式。
教育部前副部長吳啟迪女士希望高智發明為中國在創新模式培育、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不斷作出積極貢獻。
暨南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徐.教授認為,不能簡單地將高智發明等同于“專利海盜”,因為它不是通過盜版,而是在尊重每個發明人、每項專利,并在付費使用的基礎上運營專利。高智發明是一種針對發明創造的智慧的商業經營模式,他們把目標集中在技術轉移中最薄弱的環節——發明人最困難的發明期,提供資金支持,從而以最低價格獲得該專利發明并控制它的潛在市場價值。
反對者表示,這類公司背景復雜、動機不純,甚至可以被視為“專利蟑螂”。對于這類專利運營公司,多年來被外界冠以多項惡名,如被稱為啃食發明成果的“專利怪獸”,扮成投資天使的“專利巨魔”,張著血盆大口的“專利巨鱷”,持刀公然搶劫的“專利海盜”,向生產企業收取“保護費”的“專利流氓”,甚至是為全球專利大混戰提供“致命武器”的“軍火商”。
曾有美國媒體將高智發明CEO梅爾沃德封為“硅谷最令人害怕的人(the most feared man in Silicon Valley)”,最近更有臺灣媒體形容其為賺取巨額利潤的“專利軍火頭子”。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表示,“高智模式”屬于第四者插足。傳統的知識產權生態系統中有三方:創新者、傳播者、使用者,而高智這樣的專利“非實施主體”(NPE)并不在其中。NPE實際上是在中間橫插一腳,賺取高額差價,人為地增加了社會享用創新成果的成本。
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評師黃賢濤認為,類似公司的“創意資本”活動可能使我國知識產權流失,這些公司不直接參與研發和生產,只是利用在我國購買的專利技術轉而向我國企業索要專利使用費,如果不加強管理和規范,有可能影響我國技術和經濟安全,引起產業界的不滿。在我國,由于高校專利多以職務發明專利為主,不論是校方還是科研人員個人,在與這類公司接觸時都會非常謹慎。
“在這樣的活動中會出現權利濫用的問題、壟斷的問題,就要求制度上進行規制??墒俏覀儼l現在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上,恰恰缺少了這樣的環節。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非常強大,但在防止這個制度異化或者是權利濫用方面還很粗淺,需要在未來進行研究和思考?!睆埰秸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