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畫家曾梵志創作的油畫《豹》涉嫌侵犯了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斯蒂夫#8226;溫特的攝影作品著作權,而再次點燃了大家對藝術品侵權糾紛的關注。很多藝術家表示,藝術作品享有哪些權利、如何維權、成為行業內的困惑,而此類問題又與其切身利益不可分割。就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市律師協會著作權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君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杰,就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誰是著作權人
藝術品著作權保護中有諸多需要明確問題,著作權權屬便是其中之一,即誰是著作權人。張杰律師曾經代理的著名油畫《毛主席去安源》著作權糾紛案就是屬于圍繞著作權權屬引發的法律糾紛。
在各類藝術品的創作實踐中,有的藝術品的形成會有多個個人或單位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進行參與,這些人或單位為此作品的形成做了工作或貢獻,這樣的一幅作品就會蘊含著眾人的心血。在這種情況下,這件藝術品的著作權如何處理,成為最關鍵的問題。一件作品創作出來是誰的,這是需要明確的第一點。
如果從頭至尾創作都是一個人完成,相對簡單,一旦涉及合作關系,一定要弄清權屬。在市場化的今天,搞不清權屬,對藝術家將是真金白銀的巨大損失。
臨摹帶來的法律問題
臨摹帶來的法律問題比較嚴重。臨摹是對已有作品的再現,對原作品構成一定程度的復制。就是否構成侵權,在判斷臨摹的程度上不同,而有所區別。
例如曾梵志的油畫作品《豹》涉嫌侵權的問題,是由不同作品形式之間的使用引起的。實踐中多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或直接的臨摹,既和原作品一模一樣,基本是復制品。另一種是參考或部分臨摹,有再創作的部分。這在侵權判斷上就較為復雜,是否構成對前一作品的侵權,要看使用前一作品的具體情況而定。從法律上講,也很可能涉及到侵權的問題。但同時需要考慮我國《著作權法》中關于合理使用的情況。例如《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對于設置或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合理使用”。可以不經許可,不付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不得侵犯其他權利。這種不構成侵權是限定場景的,比如廣場上的雕塑。
還有就是要考慮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期問題,即前一作品是否超過保護期。發表權及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是作者終生加死后五十年,而對于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著作人身權而言,其保護期是不受限制的。法律上的實質性相似是指雙胞胎似的作品,有些可能只是大小尺寸的區別,按照普通公眾的認知水平,一看便能脫口而出是相似的,那必然構成相同或實質性的相似。如果作品中只是參考了思想,其他的是自己創造的,那也可以構成一部新的藝術作品。
部分藝術家會認為,他使用的先前作品藝術價值很低,自己的要高很多。但法律上不以藝術水平的高低做為判定侵權的標準,一旦確定使用了別人的東西,就需得到權利人的同意,臨摹使用當中產生的法律問題相當普遍,需要引起創作者的高度重視。
假冒署名藝術品侵權的焦點
假冒署名是藝術品中(尤其是美術作品中)最為集中的問題。《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八)規定了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情形。
此類現行常見于藝術品拍賣或其它交易過程中。如藝術作品假冒署名,然后拿去拍賣,如果作品所有者或者拍賣公司知道內幕而買者不知道,對買者而言,損害了其購買者的利益,這屬于欺詐行為,違反了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受騙的人可以要求合同無效,雙倍賠償。另外,即假冒署名要向被假冒署名的人承擔民事賠償等侵權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制品,并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權復制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如果作為買者,明知道是假署名還要買,就不涉及欺詐的問題了。同時,制作和出售的雙方,要承擔法律責任,然而現實是藝術品拍賣市場秩序混亂,大量贗品充斥著拍賣市場,買家拍得贗品經常只能自咽苦果。《拍賣法》規定,拍品的真偽瑕疵均由買家自行鑒別,拍賣方無需承擔法律責任。法律如何能夠保障權利人的利益呢?
張杰認為,對于拍賣贗品的行為,如果該藝術品屬于作品,而該作品仍在著作權保護期內,未經權利人的授權,拍賣人及委托人的行為涉嫌侵犯了作品著作權人的著作權。
如果拍賣人并未告知拍賣的藝術品屬于贗品,那么購買該藝術品的買受人,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國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主張權利,要求欺詐者承當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對于違法《中國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等國家規定的行為,政府有關部門可以依法進行行政處罰;對構成犯罪的行為,可以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目前的現狀是藝術品的界定相對復雜,比如高仿的書畫等藝術品,鑒定專家因為層次不同有時也面臨鑒定的困難。市場的有序,一方面離不開國家強有力的市場整治,更離不開權利人強烈的權利意識,才可使侵權違法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藝術家需提高法律意識積極維權
目前藝術家的維權之路走得還很艱難,維權固然需要支出成本,需要投入精力和時間,如碰到維權收效不大的情形,還會影響維權的積極性。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書畫藝術家內心有一種信念,那就是創作需要尊重,權利必須得到保護。沒有權利的有效保護,哪里可能有好的創作環境?一個社會,沒有了創作的保護,何談藝術的發展和傳承?
首先,藝術品著作權維權需要專業的工作方案和思路,并展開專業性的取證和訴訟準備,這相對于一般的經濟案件而言是一類專業性較強的法律工作,這有賴于該領域的律師和法官們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心血。藝術家作為權利人對于自己的損失通常也很難判斷。很多的細致工作就需要專業的著作權律師來做。
司法實踐中,有時判決的賠償不能充分地保護權利人,也使得侵權行為的違法成本過低,這不利于藝術品著作權的保護,不利于藝術家的積極維權。社會各界還要呼吁司法機關逐步加大對侵權行為的判賠力度,要讓侵權者不敢輕易實施侵權行為,在被訴后,要讓侵權者付出必要的代價。這樣的判決才是真正書畫藝術家所需要的,也才能使判決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果。
張杰建議,藝術家在創作完成后,可以通過著作權登記或者通過展覽、展示、出版等形式發表作品,這種公開的行為對自己證明權利是很重要的,法律上叫公示。著作權登記并不是一個絕對性的證據,但至少會做一個初步的證明。因為日后作品很可能涉及到交易,類似于公開的證明自己權利的東西,還是要做一些準備。
第二要重視合同的簽署。比如創作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委托的單位或個人,一定要有書面的文件說清楚,例如,誰是投資人,版權歸誰,有了收益如何計算等等。不要求藝術家對法條有多么的熟識,但最基礎的法律意識是要有的。合同最好交給專業人士把關,哪怕僅是詢問些咨詢意見。及早的法律意識就可以預防日后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