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師范院校專業委員會主辦、濱州學院設備處承辦的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師范院校專業委員會2011年會在濱州學院舉行。本次會議主題是“教育信息化與現代教育技術發展”,邀請了國內著名學者和專家進行大會主題報告。
會議就“信息化教學改革”、“教師教育與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研討深入、氣氛熱烈,達成了積極投入專業研究、協同推動學科發展的共識。
一 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學改革與創新
中央電教館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秘書長劉雍潛作了題為《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報告。劉雍潛從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中,總結了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趨勢。
首先,他概括了我國中小學教學信息化的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數字化教學資源進入學校,但沒有完全走進課堂,基本上是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在個別環節開展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驗,處于這一層次的學校約占全部中小學的80%;第二個層次是多媒體設備已經進入課堂,實現了班級多媒體教學,正在為實現數字化資源教學常態化努力,處于這一層次的學校約占全部中小學的15%;第三個層次是在己實現應用數字化資源教學常態化的基礎上,正在探索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啟發式、探究式、談論式、協作式、參與式教學,處于這一層次的學校約占全部中小學的5%;第四個層次是在個別的示范性學校中,正在開展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建設全方位數字化學校的實驗,努力探索革新型學校的發展模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年出版的《教育領域的信息通訊技術》,根據教和學、發展計劃與政策、裝備與資源、對課程的理解、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評價、交流等七個維度的特征把教學信息化劃分為形成、應用、融合、革新四個階段。劉雍潛指出我國中小學教學信息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區域之間、學校之間明顯不平衡,總體上處于應用階段向融合階段的過渡,和發達國家處于融合階段向革新階段過渡差距大約5—10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各項目標的貫徹落實,預期在未來5-10年將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全面進入融合階段,個別先進地區和部分學校將進入革新階段。
劉雍潛借鑒國際研究的最新成果,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認為教學信息化發展框架應以學習者能力建設為核心,以環境建設為基礎,以構建信息化教學模式為重點,達到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最終又回到支持學生面向未來的能力發展。他指出教育信息化發展框架分為四個層次,依次為適應國家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框架、課程革新、支持系統、政策保障與可持續發展機制。同時,他分別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術應用和發展的趨勢,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有效教學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信息化教學成敗的核心要素之一,運用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學生能力和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實現學生使用技術學習,教師運用新型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教學的理想狀態。
最后,劉雍潛詳細地闡述了六種信息化教學模式及其具體應用實例,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
二 教師學習與專業發展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徐曉東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一直備受關注的議題——“教師學習與專業發展”。
首先,徐曉東對近些年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關于教師學習與專業發展這方面的研究動向,進行了歸納與分析。他指出教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的關注,占據了教育實踐研究的核心地位,成為教育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之后,他分別從“教師學會教”、“如何學習教學技能”、“如何通過一些新方式來學習”等方面,詳細地闡述了有關教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研究與實踐。
徐曉東認為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研究能促進教師學習和專業發展,他介紹了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相關概念以及研究新發展,之后結合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的教學案例研究,指出教師實踐性知識來自于教師對發生在課堂中的隨機事件和教學實踐的建構,實踐知識是以情境中的教師行為作為表征的,具有情境性。所以他認為揭示、指引教師課堂決策和行動的信念以及價值觀,是獲得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唯一途徑,這也為研究教師學習與思考的學者們,提供了一條捷徑的取向一一敘事教學。他指出通過教師敘事性的教學方式,一來可以有效地描述教師高度情景化的實踐性知識;二來教師還可以不斷地重建實踐性知識。可見,教師的敘事研究不僅是發現教師實踐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教師形成實踐性知識的有效手段。
徐曉東還提出了“以形成教師實踐性知識為目標的教師學習方法”,包括基于視頻的教師學習方法、基于反思的教師學習、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師學習、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師學習。
其中,基于視頻的教師學習,已成為一種公認的有效的教師學習方式;基于反思的學習是通過加強認知或新的改進實踐來實現的,他還講述了利用不同方式來討論和利用反思。基于合作/協作以及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師學習實現了從孤立到同伴互助、從同伴互助又到專業學習共同體,完善了教師學習的發展路徑。
三 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專業發展
曲阜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傳播學院教授李興保作了題為《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專業發展》的報告,龐大的信息量、豐富的案例講解及培訓經驗使聽眾們受益匪淺。李興保在解讀《中國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借鑒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建設性地提出了教師教育技術專業發展的任務,并總結了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和所取得的成果,詳細地闡述了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及其網絡支持平臺的設計與應用。
李興保提出教師教育技術專業發展的任務包括理論與方法的學習、技能訓練與實踐、教學應用與研究實踐。
其中,理論與方法的學習包括教與學理論、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理論、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的評價研究;技能訓練與實踐涉及到數字音像技術與應用、衛星接收技術基礎與應用、多媒體技術基礎與應用、網絡技術基礎與應用;資源設計、開發與實踐包括多媒體CAJ課件開發、教育電視節目的制作、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專題學習網站和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等。
關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模式,李興保提出了以案例分析為主線、以任務為驅動、以實用為目標的模式,并詳細總結了培訓工作中的問題以及對策。他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教師專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忽視了教師共同體之間的協作學習,忽視了教師的個性發展,并且評價內容和方式單一。他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目標是在信息化視野下,以網絡環境為依托,建立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虛擬社區,在教師群體中形成持續性的、動態的學習共同體,讓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終尋求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共同提高。
李興保還提出了四種網絡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自主發展;基于學習型組織的協同發展;在實踐中反思;成立“教師網絡聯盟”,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網絡支持平臺的設計與應用,李興保分別從支持平臺的使用定位、內容體系結構設計、功能模塊設計和平臺的使用進行闡述,為后續研究者們提供了寶貴意見和研究思路。
最后,李興保提出了當前教育技術應用的幾點不足,包括學生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有限、網絡資源共享較少、已建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信息化手段和教學方法不知如何操作、高校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等問題。
本次會議的主題報告豐富精彩,既有經驗總結,也有案例介紹,許多新觀點、新思路引發了參會代表的深層次思考,對今后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