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有守是我國早期電化教育的先驅,他以行政官員這一獨特身份推動著早期電化教育的發展。他起草并發布第一部電影法令《電影檢查法》,開創依法治理教育電影之先河;他發起、籌備中國第一個電化教育組織——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并成為該協會的實際領導者;他撰寫《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史》、 《二十二年之國產電影》、《我國之教育電影運動》等多篇文章,為后人留下珍貴的史實資料。郭有守的教育電影觀及其推動教育電影發展而采取的種種行動,對我們如何充分利用行政力量、如何處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如何營造良好的媒體環境等,都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郭有守;教育電影;早期電化教育;行政推動者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11—0005—07
一 引言
郭有守(1901-1978)字子杰,四川資中人,先后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科長、教育部秘書長、四川省教育廳廳長等職;北京大學法科系畢業,曾參加五四運動,為蔡元培先生的得意門生和追隨者;20世紀20年代,曾留學巴黎,獲巴黎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后,負責留學生出國事務及中國教育電影事業的發展、推廣和檢查工作。1932年,郭有守發起、籌備并成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并被大會選為首屆執行委員,受教育部委派長期主持協會工作。他以后蟬聯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歷屆執委、常委,為推動中國教育電影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1946年,郭有守赴法國巴黎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處首任處長,攜妻兒供職巴黎。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郭有守棄暗投明,成為黨的秘密黨員并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在巴黎替北京做了不少工作”1965年圣誕節前,郭有守的“潛伏”身份不慎泄露,遂“宣布起義”并于1966年4月回到祖國。回國后任全國政協會委員,1978年1月20日,郭有守在京逝世,享年78歲。
按照目前我國電化教育發展歷史階段的劃分,“早期電化教育”一般是指電化教育前期孕育、正式形成與初步發展的初創階段(1920—1949年),而電影教育則被視為早期電化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撰寫《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史》、《我國之教育電影運動》、《記憶中的中國教育電影運動》等著作,發起、組織和籌備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并成為其實際領導者、推行教育電影運動的郭有守,無疑是我國電化教育的重要先驅,其以教育行政人員這一獨特身份推動著我國早期電化教育的發展。
二 郭有守對我國早期電化教育的貢獻
1 以“法”治理教育電影,規范教育電影管理
前文已經指出,郭有守在北京大學法科系畢業,受專業思想的影響,郭有守在推動電影教育發展時,其管理的一大特色便是“依法辦事”。按照孫健三先生的話則是“如果遇到無法可依的時候,他便會先立法再辦事”。
在郭有守接管電影之前,“我國政府對于電影向取放任主義,不但積極的政策沒有,即消極的限制也沒有?!倍聦嵣?,當時國內影壇盛行武俠、神怪,外國輸入影片則誨淫、誨盜,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而國民政府則希望把電影等文化事業統一到“三民主義”的體制之下,電影亟需管制。因此,在此社會背景下,郭有守在借鑒蘇聯、意大利、澳大利亞、荷蘭、日本等多國電影檢查制度的基礎上,起草了我國第一部電影法律——《電影檢查法》?!峨娪皺z查法》共14條,對電影檢查的范圍、標準、電影檢查委員、處罰標準、檢查費用等事項做了具體說明?!峨娪皺z查法》將違禁影片歸為四類:(1)有損中華民族之尊嚴者;(2)違反三民主義者;(3)妨害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者;(4)提倡迷信邪說者。電影檢查委員會依法審查甚為嚴格,“凡電影片,無論本國制或外國制,非依本法經檢查核準后,不得映演?!?/p>
1933年蔡元培、郭有守利用參與編纂《教育法令匯編》的條件,又睿智地把行政院頒布的《電影檢查法》、《電影檢查法實施規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編入《教育法令匯編》。從此,在法的框架內,“電影”在中華大地歸屬“教育”這個“抽屜”。這是第一次將與電影相關的法律劃歸“教育法規”的范疇,確立了電影的管理權限主要歸屬于教育部,自此,教育行政部門便可依法管理電影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情都體現出郭有守的“法”治思想。例如,為了使孫明經拍攝“教育電影”有經費可用,郭有守在蔡元培鼎立支持下,立法“教育電影捐收取辦法”,以此捐入之半,補助孫明經拍攝種種教育電影經費的不足。”又如,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時,負責籌備的郭有守協同其他籌備人員,編制“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章程”,共6章34條,對協會總則、入會會員條件、會議組織、年會、經費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等等。
依法管理教育電影,使得電影的發展具備行業規范,開創了依法治理電化教育之先河。盡管民國時期電影檢查法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但總體來說,于電影的健康發展而言,“電影檢查制度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2 中國第一個教育技術組織的發起者和實際領導者
1932年7月,中國第一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組織——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在南京成立。其創會宗旨為“研究利用電影輔助教育,宣揚文化,并協助教育電影事業”,積極提倡教育電影化和電影教育化。該協會成立之后逐漸成為國民黨官營教育電影乃至整個官營影業的重要行政推動機構和政策性導向機關,對民國時期的教育電影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而郭有守對中國早期電化教育的貢獻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該協會的發起、組織和管理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郭有守是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主要發起人、籌備人
在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之前,意大利人博斯(Bos)約集在上海的幾位教會人士,于1932年夏組織了一個教育電影的協會。而該協會宣稱“不僅是全國性的會,而且是代表中國”?!皶r電檢會的委員,都覺得教育電影的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辦。全國性的團體,應該設在南京。遂決定發起組織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倍惺丶礊殡姍z會的七位委員之一(含一位常務委員),名單如圖2。發起之后,郭有守被推為首席籌備人員,與周淦、李貽燕、高蔭祖等一起,“共開籌備會三次”、并“擬訂緣起、會章草案”等,于是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便順利成立。不難看出,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從發起、籌備到成立,無不與郭有守有密切關系。
(2)郭有守是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實際領導者”






除去發起和籌備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外,郭有守更為突出的貢獻則在于,他是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實際領導者”。眾所周知,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設執行委員十五至二十人,候補執行委員五至七人,監察委員七人,候補監察委員三人,而在諸多任職人員中,不乏蔡元培、羅家倫、胡適等文化名人和陳立夫、吳稚暉、陳璧君等國民黨高級官員,而郭有守之所以成為協會的“實際領導者”,原因有 :一是因為郭有守為蔡元培先生的得意門生,而蔡元培又有意將郭有守推之“中國電影第一人”的位置,此番意圖,頗有佐證,如當年在《中央日報》上報道該協會成立的消息時,蔡元培故意將郭有守放在自己名字之前,如圖3所示。提攜之意,顯而易見。其二,郭有守本就在國民黨內任職,時為教育部專員,而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本就是一個半官方性質的組織,而此時“協會中工作的人員都是另有職務在身,不可多作實際工作”,因此,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很多具體工作均由“常務委員”郭有守負責。再加上郭有守蟬聯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歷屆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由此可以推斷出,在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十幾年的運作中,郭有守是協會的“實際領導者”。而“隨著郭有守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缺乏有影響的人士為之籌劃呼吁推進”,導致1946年以后,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工作漸漸停頓下來,也從側面說明了郭有守對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實際領導地位。
郭有守對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實際領導具體體現在:
①協會國際地位的確立得益于郭有守的積極推進
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不久,便積極爭取其國際地位,而其國際地位的最終確立,郭有守功不可沒。據郭有守在《記憶中的中國教育電影運動》中記載,協會成立不久,郭有守“奉命到歐洲考察教育,八月啟行?!庇谑潜恪白詳y協會向國聯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抗議函件,要求國聯在中國關于教育電影工作事,應由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代表,負責推進。”1933年1月,郭有守隨歐洲教育考察團到了羅馬,“亦將此種情形,向總會說明?!焙髞?,總會將博斯的組織取消,而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國際地位則得到了確立。
②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主要活動無不與郭有守有關
據學者研究,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主要活動包括購置和攝制教育影片、推廣教育影片、制定影片標準、抵制不良影片、出臺關于電影出路的方案、組織電影教學團隊、發行中國電影年鑒和各種出版物、加強交流等。而諸項活動多在郭有守主持、領導下進行。
“購置和攝制教育影片”。因“國產教育影片出品無多,不敷供給”,所以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每年向國內外制片機構購置教育影片。郭有守曾撰文指出,“國聯教育電影協會所發行教育影片,本會業已購置……所購之影片兩批,均已運抵上海,共計三十部,值2275500意幣。”除去推行協會購置外片的政策外,郭有守利用職務之便,親自購置或租借教育電影。如1933年,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派郭有守赴歐洲考察時,郭有守便租借教育影片回國放映。在購置國外影片的同時,郭有守更號召國人自己攝制教育電影。他曾明確提出,“電影業在中國正在發展之期,應利用外國片減少時期,激增自己的出品……如新聞、教育、文化、歷史……等類影片,均當力求發展。”同時,郭有守、魯覺吾還與金陵大學的魏學仁會談協商,并與該校合組“教片設置委員會”,以更好地攝制國產教片。另外,郭有守在《二十二年之國產電影》中詳細記載了當年國外電影購置、禁演的數量、影片長度,以及國內電影出品數量、禁演數量、影片長度及在各大電影公司的分配情況等,并且該統計是在“二十二年份正式統計,尚未做成”之前完成的,郭有守對協會日常工作的管理可窺豹一斑。
“推廣教育電影”。郭有守曾撰文指出推廣教育電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國人口眾多,而學校寥若晨星,交通又阻梗艱難,不能識字書寫的遂占據了全國人口中最大的部分”,因而“中國需要教育電影比任何國家尤為急切”。在此背景下,郭有守起草“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推行教育電影辦法”,提出“救亡與電影”的口號,在滬杭、京滬、京蕪、淮南四條鐵路沿線學校推行電影,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郭有守還組織“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各地分會推行教育電影事宜”,并與上海設立的“全國教育電影推廣處”通力合作,并“監督指導”其對教育電影的推廣工作。
“制定影片標準,抵制不良影片”。郭有守在《我國之教育電影運動》中指出,“外國片大多是誨淫誨盜,即使能適應于各出產國的觀眾,但是絕對不合于中國國情。其結果徒然增加盜匪綁匪的知識與技藝而已,”而國產片中多以武俠、神怪為題材,均造成“社會生活的浪漫頹廢,城市罪惡的增多”。于是便積極推行電影審查制度,并制定了我國教育電影取材的五大標準十五條細則以抵制不良影片。電影取材五大標準為“發揚民族精神、鼓勵生產建設、灌輸科學知識、發揚民族精神、建立國民道德?!边@與郭有守堅持“電影教育化”的觀點一脈相承,而類似言論在郭有守的其他論述中亦多有提及,如在“致歐美電影公司的一封信”中就曾提出“希望貴公司今后將所有的誨淫誨盜武俠神怪的作品,不再輸送來華”,“那些誨淫誨盜,極盡奢侈頹唐或兇殘的作品,在敝國的入口,盼望能減少到最低限度”,等等。
“出臺關于電影出路的方案”。作為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領導者,郭有守不僅管理協會日常事務,更積極思考電影的出路。如郭有守在分析1933年國產電影現狀后指出,“茲就觀察一年來國產影業實況,覺有數事為目前切要之圖”,其一為數量的擴充。國人應增加國產片的數量,使中國人娛樂場所,不為外國影片所壟斷;其二為內容的改進?!敖窈髧a電影,對于劇本宜慎重選擇,尤其注重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性之特點者……電影之成功便可期也?!逼淙秊檎Wo與社會提倡。針對國產電影基礎未固,郭有守建議“政府可規定,凡影戲院每月必須演映國產影片若干次”以支持國產電影。同時號召國人多看國產片,增加國產片之觀眾,此亦可助國產電影的發達。而這三點關于電影出路的建議,可供“規劃電影事業一年大計者參考”。另外,針對電影經費不足的情況,提議“在本京各電影院加映教育影片,略收附加教育費”。后“呈準中央及行政院、教育部,并商得市府同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發行中國電影年鑒和各種出版物”。為“求社會對電影有正確的認識”,郭有守組織100多位學者編纂的《中國電影年鑒》,費時八月,內容約二百萬言,可謂為中國電影文化的總匯。除了組織編纂年鑒外,郭有守還親自撰寫《二十二年之國產電影》,收錄在年鑒的通論部分;而其撰寫的《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史》則收錄在年鑒的附錄中。另外,郭有守還撰寫《我國之教育電影運動》,介紹歐美、日本及我國的教育電影發展情況。自1933年起,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每年主編一部《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會務報告》,從1932至1937年,共5部,而此項任務自然落在“駐會常委”郭有守身上。
“加強影片交流”。郭有守支持國產影片走出國門,并在其中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如1934年,郭有守、張沖選送《三個摩登女郎》、《都會的早晨》等6部國產影片參展意大利舉行的“米蘭國際電影展”。1935年3月,郭有守、張沖又選送左翼電影《漁光曲》、《大路》等片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展會”,《漁光曲》入圍,并被評為第九名。1935年7月,郭有守選送《農人之春》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農村電影國際比賽會”,并獲得第三名獎。除去參加國際比賽外,郭有守還積極倡導、組織國內電影比賽,于1933年和1934年,連續開展了兩屆國產影片比賽,并按照中國電影協會制定的教育電影五條取材標準作為比賽評選標準。無論是選送影片參加國際影展,還是舉辦國內電影比賽,加強影片交流既可了解國內外電影業發展狀況,又可增加本國電影的國際影響,還可鼓勵同仁、增加信心,營造良好的電影發展環境,于教育電影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客觀地講,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對中國早期電化教育的推動是巨大的,它如同一棵大樹蔭庇著教育電影(早期電化教育)這顆幼芽,保護著其健康成長,使得教育電影得到空前發展。郭有守作為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實際領導者,其領導下的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所推行的各種教育電影實踐活動,是我國早期電化教育實踐的雛形,協會前期工作亦為1936年中國電化教育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3 對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之實踐活動進行梳理匯編,宣揚電影之教育性等觀點,留下獨一無二的史料
為了促進教育電影的快速發展,當時已有學者從理論、教學方法、電影編制技術等層面探討教育電影,如徐公美的《電影教育》、劉之常的《電影在教育上的價值與實際》、潘公展的《實施電影教育的途徑》、王平陵的《中國電影劇本的編制問題》等。與其他學者有所不同,郭有守對我國早期電化教育的理論貢獻主要在于對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實踐活動、管理條例的梳理匯編上。郭有守的主要著有《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史》、《二十二年之國產電影》、《記憶中的中國教育電影運動》及《我國之教育電影運動》等,分別如圖4、5、6、7所示,這些文字為后人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如《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史》為我們鋪陳了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的時代背景,系統匯編了該協會的章程、委員任職、教育電影取材標準、各地分會的籌備、刊物編輯等情況,再現了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成立、管理與運作狀況。而在《二十二年之國產電影》一文中,郭有守核算了1933年國產影片的數量、影片長度,長短片數量、禁演數量及各類影片在明星、聯華、天一等電影公司的分配情況,用翔實的數據勾勒出1933年來國產電影的發展情況。《記憶中的中國教育電影運動》微言大義,兩千余字即概括了那段轟轟烈烈的教育電影運動,其中一部分則交代了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前的“博斯上海成立電影協會意圖代表中國”、“國人反對,遂發起成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并“確立該協會的國際地位”的全過程,是對《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成立史》的重要補充。而在《我國之教育電影運動》中,則詳細記載了上海分會“在各學校及社會場所推行教育電影”、“征收教育電影附加費后的觀眾人數及收入”以及“金陵大學在市區各校及鄉村放映教育電影”等情況。這些論著為后人了解該段歷史提供了客觀、準確的文字證據,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當然,在郭有守的著述中,也蘊含著其對教育電影及其發展的獨特認識。如在《我國之教育電影運動》指出發明電影的“最初的目的本是專為教育。因為它能傳實境實物,故用作教學的工具?!辈⑶摇霸谶^去歐洲各國,把電影看作教學的工具成了一種運動,有很長的歷史。”只是“后來被舞臺式的表演所侵入,遂至變為純粹娛樂品,失掉本來的意義,實不是意料所及的?!绷砣纭吨袊逃娪皡f會成立史》中所言,“微論兩極探險,異地紀游,山川形勢,社會風俗,歷史偉績,哲人言行,造化過程,物理發明,人體解剖,微茵變態……一切較隱較遠之科學知識,均有待于電影之顯示:即國民道德,衛生常識,及各國農工商業之現狀,市鄉政治之設施……實亦需電影為之再啟發介紹……”,并開宗明義地提出“一切電影片,皆可視為教育電影”?!拔覈袢杖缬粉櫄W美各現代國家,除盡量利用教育電影外,無更好的辦法。”即便是電影檢查,其核心目的“不在消極地取締,而在積極地提倡和鼓勵。期望每一部影片的內容,能多含教育的成分?!敝T如此類,可看出郭有守對電影之教育性的本質認識,及教育電影化的教育革新理念。至若郭有守對教育電影發展出路之規劃、經費籌備之策略,在前文中已經提及,此處不再贅述。
三 對當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啟示
鉤沉歷史,意在“鑒今”,八十年前郭有守對教育電影的認識及其為推動教育電影事業而采取的種種行動,對當今教育技術發展仍有很多啟示作用:
1 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作用,優化教育技術發展的外部環境
正如本文標題所言,郭有守對我國早期電化教育的主要貢獻在于其對教育電影運動的行政推動,這固然與郭有守的行政管理身份有關,又與教育電影之本身特征密不可分。原因有三:其一,在局勢跌宕不安的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作為一項新興事物的教育電影若想取得快速發展,必須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否則生存或成問題,遑論發展。其二,教育電影若想得到健康發展,必須消除當時國內電影之“武俠、神怪”與國外電影之“誨淫誨盜”的內憂外患,而構建教育電影的發展環境,必須依靠行政力量的內政外交。其三,著力于“啟蒙與施教”的教育電影不同于商業性電影,這也決定了它無法靠商業運作賺取攝制、推廣、管理等諸項費用,而須政府資助。民國時期的教育電影正是因為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才得到長足發展,甚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
時過境遷,現代教育媒體早已超越電影技術而朝著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但是不管媒體如何先進,教育技術服務社會、服務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歷史使命不會改變;再加上教育技術與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信息設備之間的耦合關系,決定了其對教育行政主管的依賴不會削弱。如當前實施的教育信息化工程、農遠工程等,倘若沒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投入、推廣等,在舉國范圍內取得如此成就幾不可能。而即便是在一所學校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亦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行政力量去推動教育信息化”。當然,所謂的充分利用教育行政力量,并非指事無巨細均由教育行政部門決定,而是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經費支持、政策導向等方式,為教育技術的發展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在各子環境中則可按照教育技術自身規律辦事。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當前“教育去行政化”的趨勢中,本觀點似乎與其有所違背,事實并非如此。教育技術發展有自身的特點,若缺乏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必然使教育技術“制高點”的地位大打折扣,必然會使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滯后。再者,當前所呼吁的“教育去行政化”,并不是讓教育完全脫離行政,達到“無行政”,而意在削弱行政對教育的束縛,讓“行政”與“教育”各司其職,和諧共生。因而,本觀點與“教育去行政化”并不矛盾,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結果。
2 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陳平原先生對我國學術氛圍進行批評時指出,“當代中國的教育及文化界,與百年前相反,長于‘開眼看世界’,短于‘低頭思故鄉’?!薄拔覀內钡牟皇恰畤H視野’,而是對‘傳統中國’以及‘現代中國’的理解與尊重”。此類現象在教育技術學術研究中亦存在,有學者甚至用“學科定義:全盤西化……視AECT94定義為‘至尊’與‘紅寶書’”等過激言辭描述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現狀,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給教育技術界帶來不小的震動,以至于南國農先生在多種場合呼吁我們要“擺脫依附”、走“中國道路”,這一觀點換句話說則是要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那么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呢?郭有守處理教育電影發展問題時的一些做法,對處理此問題頗有啟示作用。由前文郭有守對教育電影的貢獻便可看出,郭有守極具國際視野,如在起草《電影檢查法》時,便組織學者收集、翻譯世界發達國家的與電影檢查相關的文獻;又如,郭有守利用出國訪問的時機親自購買國外教育電影,積極選派本國電影參加國際影展,推進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之國際地位的確立等,其國際視野可見一斑。但郭有守所采取的諸多國際化行動的落腳點卻是“中國國情”,如針對國外電影的“誨淫誨盜”,郭有守指出即使該題材“能適應于各出產國的觀眾,但是絕對不合于中國國情。”“敝國自經大革命以后,又遭日本的侵略,~切正在建設彌補的伊始,辛苦締造堅韌奮斗的過程中。貴國的人民挾持其豐富的物質環境,盡可以悠游豫逸,而我們則絕不是享樂的時候,貴國的社會安定已久,盡不妨把盜匪劫掠做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我們則社會不甯……”又如,郭有守在選購國外影片的同時,更鼓勵攝制國產教育電影,占領國內電影市場,打破國際壟斷,等等。不難看出,將教育電影的發展始終與國情民生緊密相連,堅持電影的“教育性”,堅持推行“教育救國”是郭有守推動教育電影運動的基點。
那么,當今教育技術該如何處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呢?筆者認為,首先我們應該擺脫依附心理,提高自信心?!爸袊慕逃夹g單靠中國人不行,但是不靠中國人更不行”,中國的事情還需要我們自己解決,在國際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教育技術人應該具備一種文化的定力和學術的自信心,擺脫崇洋媚外,擺脫盲目跟風,這是國際化的前提。其次,為任何國際化的東西尋找中國土壤。國際化是無法抗拒的潮流,在教育技術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們要對任何先進的理論、經驗尋找現實土壤,并讓其落地生根,如此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才能做到“洋為中用”,才能真正促進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第三,克服困難,快速發展,做到有為者有位。國際化不僅僅是“拿進來”,還包括“走出去”。而若想“走出去”,我們必須增強方法意識和問題意識,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取得成效,獲得肯定,做到有為者有位。如是,又可反過來增強我們的學術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環,為世界教育技術發展貢獻本國之力。
3 健全信息法律,增強信息道德教育,構建健康信息環境的雙重屏障
前文已指出,依法辦事是郭有守管理教育電影的特點,而“注重國民道德”則是郭有守管理教育電影時的另一特點。如將“建立國民道德”作為教育電影取材、國內電影比賽的標準之一,電影檢查時規定對于“妨害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的影片不得核準攝制,引進國外影片時,對誨淫誨盜的電影處以“禁映”等等。盡管郭有守開了電化教育依法管理之先河,并在電化教育萌芽之時,即重視媒體運用時的道德問題,而當今的媒體環境已遠比當時電影的“誨淫誨盜”復雜、隱蔽得多,影響與危害更不可同日而語,但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信息法律和信息道德教育仍是教育技術發展中的軟肋。其一,我國在信息犯罪方面的法律法規很不健全,目前只有《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條例,沒有針對信息犯罪的專門法,而上述條例在處理信息犯罪問題時往往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且多未達到國家法律的效力。其二,目前我國信息道德教育的開展成效并不令人滿意。雖然業界對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視與日俱增,但卻更多地停留在“各級各類的文件”和“各式各樣的口號”中,開展效果并不佳。
對于構建安全、健康的信息環境而言,信息法律與信息道德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眾所周知,法律是一種外在約束,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用以規范公民的行為,在犯罪已經生成并且傳播時發揮效力;而道德則是一種內在約束力,是一種精神信仰,能從犯罪的本源著手,把犯罪扼制在萌芽狀態。道德準則一旦確立,就能深入人心,沉淀在人的理念中成為一種本能,持久地發揮作用。因此,若想構建安全、健康的信息環境,必須從信息法律和信息道德教育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