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打破時空限制,為教師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方便快捷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已開始成為當下世界一流大學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改革措施。文章以哥倫比亞大學CCNMTL(“新媒體教學與學習中心”)為研究對象,從服務職能、方法論創新、虛實兩種環境以及三大戰略倡議等四個方面對其建設經驗進行詳細的梳理與分析。并對我國高校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給出建議和啟示。
【關鍵詞】大學教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習中心;教學支持服務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11—0071—05
隨著21世紀的降臨,世界各國大學紛紛創建以信息技術武裝起來的現代化教學支持服務機構、部門。如哥倫比亞大學的“新媒體教學與學習中心”、悉尼大學的“大學學習與教學卓越研究中心”、香港大學成立的“教學中心”、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能提升研究中心”等。這些教學支持服務中心的建立不僅使師資水平、教學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有效促進和加快了在信息技術創設的新時空、嶄新的學習與教學環境中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創新發展,成為信息時代大學教學與科研一體化創新發展的_種新潮流。因此,深入解讀這些教學支持服務體系的建設經驗,從中提煉出對我國大學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性啟示,顯然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該大學以高質量的本科生教育和卓越的學術成就著稱于世,尤其是該校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教育研究和教師教育專業,在世界同行中具有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在21世紀的時代挑戰面前,哥倫比亞大學和世界許多名牌大學一樣,圍繞教育質量的提升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其中新媒體教學與學習中心(The Columbia Center for New MediaTeaching and Leaming,以下簡稱為CCNMTL)的創建尤其引人注目。
1999年哥倫比亞大學為提升教學質量建立了兩個教學中心:文理研究生院教學中心(The Graduate School ofArts andSciences Teaching Center)和新媒體教學與學習中心(CCNMTL)。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作為世界教育研究重鎮的哥倫比亞大學為何要建立兩個教學中心?二者如何定位和區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文理研究生院教學中心作為哥倫比亞大學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為教師教學和職業發展提供支撐、培訓,這與大多數教學支持服務機構的功能并沒有太大差異。而CCNMTL不僅僅在名稱上充分體現了其對信息時代媒體技術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關注,更是致力于通過有目的的使用新媒體來推動教學和學習質量的提升,力求作為技術應用于教育的創新發動機而存在,并在短短十余年內成為信息時代大學教學支持服務性機構的典范和楷模。因此,本文將以哥倫比亞大學的“新媒體教學與學習中心”為案例,從服務職能、方法論創新、虛實兩種環境以及三大戰略倡議等四個方面來對其建設經驗進行剖析。一立足服務,構建信息技術新環境下教學質量提升的三大戰略
CCNMTL的核心任務不是以集中培訓教師的形式出現,而是以提供咨詢、資源,教育專家與學科教師互動切磋,召開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學研究大會等形式出現。其服務宗旨是為愿意將新媒體技術引入課程的教師提供最有效的支撐環境。因此,CCNMTL服務對象均具有高度的自覺性、主動性,成效也更加顯著。
1 針對兩種服務對象,結合具體學科內容,提供個性化支持服務
CCNMTL的服務對象主要包括兩種類型:教師個體和院系代表。
CCNMTL為個體教師提供的服務包括:提供支撐教學需要的各種工具及各類資源;幫助教學人員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和教學策略。其實踐經驗可以概括為“虛實兩種環境相結合,服務深入課程”的工作模式。具體來說,CCNMTL通過課程管理平臺實現對全校網絡課程的系統管理、維護:通過Wiki等平臺進行各類教學理論、新興技術、教學經驗等信息的推廣、分享和討論,由此支持和提升教師在信息技術新環境下的生存發展能力。尤為重要的是,中心的教育技術專家擺脫傳統的技能培訓模式,深入到具體課程,與教師一起構建、管理、更新、維護課程網站,輔助教師創建和開發具有學科特色的工具和資源,經過一段時間的協作,教師逐漸認識到使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水平和效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開始從自發到自覺地使用各種新媒體技術和工具,不僅培養出一批熟悉甚至熱衷信息技術的學科教育專家群體,而且在大學內部形成了將技術融入教學和學習的濃厚的文化氛圍。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中心已逐漸成為利用技術支撐教室內外教學與學習創新的助推器。
CCNMTL為學術團體(如:各個院系、研究所)提供一系列免費的服務以期提高他們開設網絡課程的能力。這些服務包括:提供各種工具和資源;幫助制定教育策略,熟練使用信息技術;同部門、機構和院系一起分析技術支撐的教學和學習技巧。中心的教育技術專家同部門或者學院代表一起規劃和總結使用該系統管理、維護、評價學習、課程、教學的經驗。此外,部門或者學院若要提升對教育技術及其策略的認知,可以申請CCNMTL對其進行培訓或者召開研討會。正是由于CCNMTL與各院系及學術團體的廣泛合作,深入具體學科和課程,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并在此過程中創建和完善新媒體技術在教學與學習創新中應用的體制和機制,卓有成效地推動了信息時代高校教學和學習質量的提升。
2 多形式、多部門協同推進信息技術新環境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依據CCNMTL服務職能,中心建立了三大基本戰略:其一,通過提供各種形式的研討會、論壇、個人咨詢以及支持各種項目來擴大教師的參與人數,創建技術應用于教學和學習的文化;其二,通過構建哥倫比亞教育操控系統(ColumbiaEducational Operating System),賦予學生和教師各種新型通用工具,從而提升學生和教師捕捉、分析、綜合各類教學數據的能力,同時提供各種平等權利的交流工具以便于對話和思想的交流;其三,中心不僅同教師個體合作,還和學術部門合作,共同建立伙伴關系,構建并提供多種數字技術結合的激勵措施和情境。此三大戰略的相互融合,使CCNMTL通過創建濃厚的技術應用的文化氛圍,把技術應用同個體教師教學能力、學術團體實踐需求相結合,同時將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付諸于強大的實踐應用,開拓創新,不斷推動教學和學習質量的提升。
總之,CCNMTL的服務目標和戰略方向的確立充分展現出以下特點:以提高教師IT應用能力和技術素養,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為目標,以專業培訓與IT支持服務為主要方式;強調考慮學生技術應用水平,關注教師文化與IT文化之差異,強調結合具體學科提供個性化服務支持;強調多部門協同推進信息技術新環境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二 以“設計研究法”為基礎,創設技術應用于教學和學習的最佳實踐
CCNMTL作為哥倫比亞大學唯一的為教學、學習以及研究提供新型工具的服務單位,為解決長期以來技術應用在推動教育教學與學習質量提升上的種種困境,更好地從事教學和學習中技術應用的創新,CCNMTL的專家一直致力于將前沿理論和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多年的實踐過程中,CCNMTL一直著力將“設計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視為支撐其進行探索、開發和應用數字技術來推動大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的方法論。CCNMTL創造性地將設計研究法引入對教師的教學技能尤其是媒體技術應用技能的養成過程中,構建教育中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設計研究法的研究目的包括建立理論、設計產品和改善實務這三個層面,建立理論與設計產品是為了改善教學實務,幫助教師教學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了讓研究結果能有效解決實際教學問題、提升學習成效,并擴大研究的生態效度,設計研究法強調在實際教學環境進行理論檢驗與產品測試的重要性。其研究焦點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應用設計研究方法的過程中,以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設計產品,在實際教學中以此產品來協助教學,并分析學習成效,每一個分析結果都會修正既有的理論,并以此修改先前的產品設計,之后,再次檢驗產品在改善學習的成效,如此逐漸修正理論與產品。通過研究、開發、評價、修正的幾個迭代周期,CCNMTL同教師一起進行具體課程中技術創新性應用的實驗,在此過程中產出的結果可以不斷對起初定義的教育目標進行評價和提煉,并由此生成各個學科中使用新媒體進行教學和學習的高級知識。CCNMTL將設計研究法應用于教學的過程定義為“構建學習(Build to Learn)”。該過程反對將理論起點的教育研究與服務起點的技術支撐簡單的對立分割,而是積極尋找將二者融合的研究和實踐,其目標是構建有助于理解教育中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
總之,在設計研究為方法論的指導下,CCNMTL密切同教師合作,共同進行課程設計實踐及研討、教學設計實踐與研討、技術應用設計實踐與研討,通過“問題一設計一應用一研討一反饋一修訂設計”等循環活動,幫助教師深刻理解技術應用于教學和學習的理論認識與實踐技能的提升與推動,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積累和總結出大量可供模仿、借鑒、依循的最佳實踐案例。正基于此,深入總結和分析這些既具有實踐價值又具有理論深度的經驗和案例,對我國高校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研究和借鑒價值。
三 虛實兩種環境結合,打造技術支持與資源獲取的開放共享空間
CCNMTL通過構建虛一實兩種環境,引入各種先進的硬件設備及配置各種先進的教學、學習以及資源管理系統軟件,一方面促使教師通過兩種實體環境實現課程資源準備、技術應用設計與課程實況模擬,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以提高工作效率,為學生呈現豐富的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習體驗,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可以更加順暢和便捷地進行資源的獲取與共享,同時,多種形式的學習內容、方式、手段的接入,增加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
1 CCNMTL實體環境設置特色解讀
(1)以支撐教師使用和學習如何使用新媒體來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這是教師支持工作室建立的初衷和根本動因。CCNMTL通過構建一個吸引教師協同工作的地點,提供相應的服務,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支持工作室配置有11臺裝有各種應用軟件的工作站以及掃描儀和視、音頻設備。教師可以在此完成下列任務:1)網絡課程準備:利用課程系統平臺、博客、Wiki等進行課程管理和協作網站的配置;為網絡課程添加課程資料;配置課程相關的資源。2)資料準備:文檔數字化以便粘貼在課程網站;準備課程教學內容和作業;word文檔轉換為pdf格式;設計幻燈片。3)媒體準備:掃描照片和幻燈片;編輯和修改圖片;印制僅限在教室中使用的課程材料;錄像帶視頻數字化及編輯視頻;準備流媒體視頻片段;創建CD或者DVD圖片光盤;創建和編輯聲音;準備有聲版幻燈片;錄制課程視頻。
(2)教育技術專家為教師提供具體課程教學和技術應用的咨詢、指導和幫助等服務。其具體做法包括:同教師討論正在進行的課程項目的問題與對策,評價完成的課程項目;同教師一起頭腦風暴,構想將技術融入課程的新方法;提供關于如何使用課程工作平臺、博客、Wiki或者其他教學工具使用的建議。
(3)打造靈活的、多聯結的多媒體學習空間,創建CCNMTL與教師共同進行教室環境設計以及新教學策略改革的實驗場。CCNMTL為各個學院、教學部門提供數字實驗教室,該實驗室的設計初衷是支撐一系列教學情境包括:教師主導的教學、研討會、小組協作以及遠程學習。其設計理念致力于改變傳統多媒體教室的缺陷。該教室的設計極其靈活,它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情境甚至在班級會議過程中實現設備的重新組合,更重要的是其可以通過多種展示資源的融合將參與者帶回教室的中心。實驗室最典型的特征是電子白板的應用,在一個67英寸的觸摸計算機屏幕上,教師可以直接操控計算機以使學生聚焦于教學內容展示。該電子白板還可以通過網絡或者錄像機、DVD獲取圖片;可以使用任何方式組合資源進行課程材料展示或者在“空中”創造新型材料。白板提供各種彩色筆使教師可以便捷地進行組織、旋轉和注釋圖片和文字,教師可以在班級教學過程中保存注釋、闡釋或者抓屏,上傳到課程工作平臺中,而不用擔心程序的復雜。同時,新增加的視頻會議系統允許班級之間跨校區交流,參與者可以分享幻燈片文檔或者視頻展示。
2 CCNMTL虛擬共享空間的特色解讀
CCNMTL共享空間虛擬環境則提供了~系列技術工具來管理課程、分發創新性課程材料,配置各種資源吸引學生協作或者交互,以構建學習、交流、協作、共享的舞臺。虛擬環境主要包含課程工作平臺、數字資源與課程資源共享以及在線交流與學習工具三個部分。
(1)以在線學習、課程資源共享為主旨的課程工作平臺。哥倫比亞大學在線課程管理系統包含以往廣受歡迎的課程信息,同時提供各種組織和管理工具供教師使用。教師可以使用這個平臺進行以下活動:通知學生關于教室地點、會議時間以及教師聯系方式;提供課程簡介和概覽;增加及編輯基本課程信息比如每周安排和閱讀清單;促進在線討論、分發文檔、作業和提供課程相關閱讀材料;提供影片片段、幻燈片、地圖、注釋或者音頻片段;提供在線圖書資源鏈接。這些功能的提供為教師提供了極其強大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隨時的發布相關信息、教學資料和課程資源,與學生展開互動與討論,利用在線工具及時地給予學生以反饋信息,以確保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益。
(2)利用Wiki、Blog系統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共享及協作環境。哥倫比亞大學Wiki系統為每門課程提供一個門戶界面以促使在線協作以及簡單易用的網頁出版。該Wild系統是一個協作網站,使用戶通過基本的Word風格工具可以增加、編輯以及分享多媒體內容。同時,CCNMTL還為每門課程提供一個課程博客,以促進教室內外的課程討論、引導學生反思、創建在線檔案袋以促進課程評價的客觀公正。此外,CCNMTL還為教學和學習提供基于網絡的視頻分析和交流系統。
(3)利用各種系統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獲取通道。哥倫比亞大學通過蘋果ITunes商店發送哥倫比亞制作的教育內容給學生、教師以及公眾。這些講座、研討會或者重要事件的記錄以聲音和視頻片段的形式呈現,可以隨時便捷的下載到個人計算機、iPod以及iPhone等存儲設備中:哥倫比亞YouTube系統給教師、學生和公眾可以通過YouTube平臺在線開放獲取講座視頻、事件視頻和流行的內容的通道。
3 CCNMTL虛一實兩種環境特色解讀及啟示
總之,虛,實兩種環境相結合,CCNMTL為大學教學與學習創造性的提供了多樣性的技術支持服務與資源獲取方式。正如CCNMTL中心執行主任Frank Moretti所說:數字技術的革命加劇人們之間的不平等……未來的挑戰是更多的關注對這些技術不太感興趣的人群,創建更加民主化的環境,而技術爆炸運動則使這個成為了可能。我們一直要記得:技術并沒有規定它自身的用途,我們,技術的發明者,在應用技術。正是由于CCNMTL不斷將各種新興工具和技術融入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通過虛,實兩種環境的結合,徹底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學習和教學時空觀,構建起數字時代教學與學習方式、資源獲取方式、交流協作共享方式的開放獲取空間,這必將引起教育教學、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
四 發起三大倡議,關注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技術問題
為更有效的實現其三大基本戰略,中心結合當前最新數字技術應用的經驗及中心成員敏銳的洞察力來擴展其工作范圍,在對教育中的數字技術、媒體技術全面認識的基礎上,著力關注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由此提出CCNMTL三大倡議,即三角形倡議、全球化學習倡議以及數字橋梁倡議。
1 數字橋梁倡議
盡管數字方式交流已經成為當前在校學生的原生態環境,但是,學生在學術研究的情境下進行定位、評價以及積極處理相關信息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方面,技術的融合促進了信息的豐富,人類可以使用新的獲取方式來傳播人類知識產品。另一方面,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容易分心、炒作、甚至敵意的策劃或者編輯信息,在這種環境中,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可以被描述為其對立面。因此,數字橋梁項目設立的初衷是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和圖書館工作人員共同致力于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數字收藏,構建數字學習環境,以此促進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其他學術收藏、廣播媒體、科學數據庫、博物館、私人收藏之間手工材料的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該倡議通過支撐教育項目,借鑒和促進策劃、管理以及持續的多媒體收藏,幫助師生認識數字世界中學習的重要性。該倡議將學生直接和權威材料相連接,利用新興技術探索新形式的編輯、注釋和學術情境中的協作形式,通過新型的信息獲取方式來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
2 三角形倡議
CCNMTL于2006年發起三角形倡議。該倡議致力于探索新媒體技術用以提升研究、教育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應用途徑,其目的是尋找數字技術在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之間的平衡點。因此,三角形倡議中的項目必須同時聚焦于研究、教育和大眾服務這三個基本領域。比如:CCNMTL同社會學院的研究者組成團隊共同構建多媒體環境,以檢驗新媒體技術對于預防艾滋病項目的效力。該項目通過在線游戲、視頻以及其他交互工具幫助使用者進入六階段艾滋病預防項目。同時,他們通過創建網絡系統不僅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數據,而且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從此項目中受益,同時,通過該項目開發的網絡工具和培訓視頻還廣泛應用于社會學院學生的課程學習之中。正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SusanWitte所說:多媒體連接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更多的人性活動的安全以便他們可以避免患艾滋病的風險。我們不僅很好的創建了高效的數字環境來支撐社會服務,同時,我們視頻的應用及多種在線工具改變了我們傳統的課程教學方式,網絡系統還為我們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數據。
3 全球化學習倡議
全球化學習倡議開始于哥倫比亞大學承諾參與利用網絡技術創建新層次的全球化行動,為協作提供新的機會,豐富大學教育項目。該項目認為:全球化往往與經濟、文化領域的增長相聯系,泛在的美式快餐、音樂和電影是最明顯的標志,與此同時,不受管制的全球化環境惡化正在加劇;在此過程中,數字技術成為提高和鞏固少數人權利的最重要的一種工具,在教學和學習領域,大多數創造性的、富有想象力的以及這些技術的變革潛力大多數仍未開發。因此,該倡議通過與其他國家大學、研究機構通過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致力于創建更多的聚焦于全球性的問題的課程和研究項目。
全球化學習倡議可以積極的闡釋分步式學習,同時,移動技術使不同地域的學習者可以在內在連接的世界中解決跨學科的問題。全球化學習項目以人類共同關心的諸如健康、環境、教育、經濟發展領域等為根本目標。其基本特征為:參與者的地理分隔;本地文化或者經歷的價值傳遞;網絡交流和協作空間的技術支撐。
總之,正是由于數字媒體技術的模塊化特點并具有極強可移植性,它可以靈活的服務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使用者。因此,CCNMTL三大倡議格外關注媒體技術對于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所提供的支撐,其所設置的項目將教師教學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學生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 教師科研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不斷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科研方式與社會服務方式,創建出信息時代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五 結論與建議
縱觀21世紀涌現的眾多教學支持服務機構,其突出特點即充分應用數字化創造的新時空,在現實與虛擬環境中,利用各種技術與平臺,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促進各種資源的共享與整合,由此拓展、提升教師發展與高校教育的整體功能和效益。研究表明,教學支持服務體系的主要內容絕不是簡單的教師培訓體系的轉變,而是真正的依靠信息技術手段工具、以當前學習理論為指導、促進教師發展,以此帶動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由此,本文試圖對我國高校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給出如下建議。
1 加強研究,盡快在我國高校設立類似機構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正在逐漸完成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的轉變。爭創亞洲一流乃至世界一流大學,回答“錢學森之問”,成為我國高校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這不僅需要引起高校各級領導和學科帶頭人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加大投入,選拔、引進、重視培養這方面的優秀人才,尤其要創造相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自我反思與自我超越中而得以提升。在此過程中,以“教育學知識”傳遞為主,以外部組織需要為出發點的現行“新教師培訓”模式存在許多弊端,難以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甚至流于形式)。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述:中國以往的教師培訓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因此不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而且,這種培訓內容往往缺乏實踐針對性,常常難以解決教師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顯然,從行政化的“培訓”轉向為教師提供“教學支持服務”,尤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打破時空限制,為教師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的、方便快捷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已開始成為當下世界一流大學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改革措施。
2 發揮教育技術專家作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學教學的改革發展及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教學支持服務體系中教師培訓的中心任務不是以集中培訓教師的形式出現,而是以提供咨詢、資源,教育專家與學科教師互動切磋,召開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學研究大會等形式出現。CCNMTL在促進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的一個特色模式即將教育技術專家與具體學科相結合。教育技術專家擺脫傳統的培訓方式,在具體課程中與教師協同開發技術應用案例,并在設計研究法的理論指導下,構建技術應用于教學、科學、社會服務的最佳實踐,不斷推動教學支持服務向縱深發展。同時,教學支持服務機構的職責還包括進行教學研究,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構建優越的學習環境,檢討課程體系,實施教學評價,不斷推動高校教學、學習、科研、社會服務水平的提升,進而支撐我國高校創建一流本科生教育的目標實現。
總之,教學支持服務體系的建設已經成為了當前促進教師發展、提升高校教育質量的核心所在,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具有全球化、數字化時代特色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也成為一項極其重要的研究和實踐內容,也是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和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以數字化學習環境、數字化教學資源、技術支撐的教學支持與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提升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促進信息時代教師教學能力已成為信息時代高等院校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