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河南省信陽市檢察院政治處副主任阮鐵,掛職光山縣潑陂河鎮鄔圍孜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不是“晃晃”就撤,他要在這里干3年。
“阮書記幫我們硬化道路,我們鼓掌歡迎這樣的干部。”提起阮鐵,61歲的代修忠老漢說。“阮書記還把村里的老化線路改造好,不僅給我們送來了電,還照亮了心,讓大家看到了希望。”當了28年鄔圍孜村黨支部書記的方應文很興奮。
農民歡迎第一書記,決不限于鄔圍孜一個村。
干部為啥爭當村官?
與組織部門、派出單位、接收鄉鎮一起捆綁考核。
“到農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消息于2010年3月發布后,信陽干部積極性空前高漲,原定的300名指標最后追加到317名,當年4月中旬全部到位。
為什么有這樣的熱情?
信陽市委發文件提出,凡在任職農村第一書記的3年中,能夠完成考核目標,考察達到稱職以上等次的,原則上都要提拔為上一級職務,或由非領導職務轉任領導職務;特別優秀的可以破格提拔;參加競爭上崗和市里組織公選的,筆試加2分。“這個舉措強烈激發了機關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有理想有抱負的機關干部都希望有平臺表現自己。”信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喬新江說。
據信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胡建全介紹,這次選拔的第一書記有“三多”:一是高學歷多,317名干部全部為大專以上學歷;二是關鍵崗位多,很多人在原單位擔任重要職務,如市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張全勝、市國土局明港分局局長劉元輝等;三是后備干部多,這是市委考察干部的極好機會。
剛剛把自來水管網延伸到村的羅山縣潘新鎮祁家村第一書記李樹波,體驗到了基層實踐帶來的成就感:“為全村800多人送來自來水,我決定和鄉親們一起書寫村里的歷史。”
書記如何踏實留下?
上升激勵政策引燃機關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柳海寶原先是信陽市委統戰部理論宣傳科科長,到羅山縣彭新鎮馬店村任第一書記之初,村民就給他出了一道難題。
他千方百計爭取到95萬元資金解決吃水問題,可一些村民認為辦水廠、安裝自來水設備占了自己的地,無論如何不讓施工,柳海寶只好發動村里十幾個長輩輪番做工作。“農民最容易滿足,但有時候也最倔,這就是村俗民情,我們做了好事還必須讓農民滿意,因為村民的打分是衡量我們工作的重要指標。”柳海寶說。
相對于以往的掛職和駐村,信陽市委組織部對第一書記的考核體系非常縝密,最大的特色是將黨委組織部門、派出單位、接收鄉鎮和第一書記捆綁考核,整合各種涉農項目向“雙薄弱村”傾斜,還將群眾滿意率達到95%作為一項硬指標。這個一石三鳥的硬杠杠激勵了三方積極性,第一書記時時拿下派干部的標準對照自己,選派干部的單位全力支持第一書記,所在鄉鎮積極為村子發展提供方便。
第一書記到任后,信陽市委組織部幾次進村明察暗訪,看到他們全部住在村里,住處鍋碗瓢勺一應俱全,床鋪被褥一樣不少。
為了不增加基層負擔,市委還要求,選派單位每年為每名選派干部安排3000元辦公經費,每月給予生活補助300元,每月報銷2次往返路費,并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解決后顧之憂。
農民怎樣真正接受?
干部往下走,首先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下派干部到村前后心理反差很大。信陽市委組織部選派辦主任袁祖玉說,就拿開會和辦事為例,過去下基層都被當作上級,現在到鄉鎮位置咋擺?市委組織部明確規定,鄉鎮領導就是第一書記的頂頭上司。
村里人接受第一書記也有一個過程。“干部們普遍反映,剛進村時,絕大部分村民認為他們是來鍍金的,有的甚至認為他們是來奪權的,很抵觸。”袁祖玉說。
光山縣教育局勤工儉學管理站站長葉自明,到白雀園鎮張寨村第一次召開黨員干部會,通知下午3點開會,5點人才到齊,一些村干部甚至提出要給每人20元“誤工費”。信陽市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科科長陳敬德到息縣長陵鄉代莊村后,起初挨家挨戶走訪,竟然沒一戶留他吃飯。
受到冷遇,干部們沒氣餒。陳敬德先是回原單位組織為特困群眾捐款。捐款送到一位老人手中,老人拉著他的手說:“我不懂大道理,在我眼中,黨的書記就是黨,我感謝黨啊!”這讓他很震動:“不為農民謀福利,就有愧一個黨的基層干部的良心。”
信陽市軍管辦副主任李廣清去的商城縣余集鎮迎水村是貧困村。他積極聯系部隊和迎水村結對子,經多方籌資,改造了學校危房,修了便民橋,建了硬化路。迎水村一位老黨員說:“當我看到他墊資2萬元給我們修路,為一個農民看病不厭其煩地聯系大醫院,知道這樣的書記才是黨的好干部。”
一年變化到底多大?
干部推動發展,發展歷練干部,工作初見成效。
上任短短9個月,這些第一書記在村里就科學立項642個,到位資金1.4億元;新修道路32公里,新修水渠10公里,新增安全飲水覆蓋人口1.6萬人,改建村級活動場所36個,新建農民書屋103個。
信陽市委辦公室人事科長羅德斌到平橋區五里辦事處王水村擔任第一書記后,依托村子與信陽工業城、國道312和平浉路相鄰的優勢,著手建立工業園區和新農村社區,現在園區已有4戶企業入駐。
317個“雙薄弱村”中黨組織戰斗力相對薄弱的村占71%,其中沒有黨組織書記的村就有67個,要求辭職不干的村干部近百人。選派干部入村后,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組織黨員設崗定責爭優秀,運用“四議兩公開”解決村級事務,以發展的前景激勵干部群眾。目前,已發展黨員12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869人,培養農村兩委后備干部639人,選配了村黨支部書記50名,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普遍得到加強。
干部作風也在悄悄轉變。2010年7月,信陽遭受特大暴雨,廣大任職干部都能堅守在基層一線。艱苦的條件,發展的重任,歷練了干部,目前,選派干部中已有40名得到提拔和重用。按照先前規定,這些人要到任滿后方可到新崗位工作。
信陽市委書記王鐵說:“村第一書記半年多的工作卓有成效,我們計劃持續下去,將人才、資金和項目引入到農村。如果用10年時間把全市30%相對薄弱的農村帶成富裕文明村,信陽一定會有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