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農村常見的民事糾紛中,對一些聚眾型糾紛,有關工作人員只要在問題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深入進去,掌握糾紛的實際情況,找出問題的癥結,往往能迅速平息糾紛。
“劉所長,我們城東村民小組幾十個村民因抽水灌田和魚塘承包人發生糾紛,弄不好雙方就會動手,你們快來調解一下。”2011年5月15日中午,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江蘇省濱海市東壩鎮司法所的寧靜。原來,東壩鎮城東村城東村民小組部分農戶與魚塘承包人之間因灌溉取水引發了糾紛。司法所工作人員急忙奔赴現場,發現魚塘邊停放著2臺抽水泵和2臺柴油機,20多位村民正和1名中年男子發生激烈爭吵,眼看事態就要失控。工作人員立即擠入人群中大聲說:“我們是鎮司法所的,請不要吵,不管多難的事情,大家都要坐下來協商解決。”雙方情緒漸漸穩定了下來。
工作人員了解后得知,1998年4月,村民王洪江與城東村村委會簽訂了承包城東小組100多畝連片魚塘的協議,協議期限為30年,并約定塘心0.7米以上為灌溉用水,0.7米以下為人畜或本組農田緊急排灌用水。前些年,因未出現大旱,加之魚塘蓄水充足,均能滿足本組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沒有出現矛盾。2011年,因春旱,農田苗情干旱嚴重,已有死苗脫棵,村民不得不到魚塘抽水,但魚塘相對往年蓄水較少。魚塘承包人王洪江認為,魚塘水位本來就不高,一旦長時間不下雨,再抽就會影響魚苗生長,所以拒絕村民抽水。而村民認為,魚塘是本村集體的魚塘,堅決要抽水,于是雙方產生激烈爭吵。
工作人員到農田實地察看,發現秧苗缺水嚴重,如果不及時灌溉,就會影響其正常生長,甚至變成死苗,導致生產損失,而且天氣預報也顯示,近期并無雨水降落,所以,目前只能抽取魚塘一部分水來解燃眉之急。工作人員又通過察看魚塘地形估算當前蓄水量、問詢承包戶魚塘魚苗喂養量、咨詢漁業專家,并結合近期水位蒸發情況,確認魚塘水位在0.6米不會影響魚苗的正常用水需求,而0.6米以上的魚塘水量,基本可以緩解目前農田的受旱狀況。因此,司法所工作人員建議由村、組和承包方一起在塘心處做好水位標記,村民抽取0.6米以上的水作保苗之用,0.6米以下的水作為養塘水,保護魚苗及人畜生活用水。在充分的理論依據和事實面前,村民和承包戶一致贊成這個建議。
一起極有可能引發群體性械斗的用水糾紛,就這樣在及時調解下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