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就完善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問題研究進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
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第一,切實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制度,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從嚴控制各類建設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第二,切實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管控作用,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結構、時序,降低經濟增長對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走集約式城鎮化道路,確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應,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標準。第三,切實維護群眾土地合法權益,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用地,完善征地補償機制,規范征地拆遷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執法力度,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第四,切實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加強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設。
(中國農業新聞網)
《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發布
2011年9月初,農業部發布《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民生活更加殷實;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發展更加協調。
具體發展指標為:
——農產品供給能力。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棉花、糖料總產量分別達到700萬噸和1.4億噸以上,油料總產量達到3500萬噸;蔬菜、水果等產品供應穩定增加;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5000萬噸、6000萬噸以上;標準化生產普及率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6%以上。
——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畜牧業和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6%和1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2∶1;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農墾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農業的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拓展,農業農村服務業快速發展。
——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重持續提高,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300萬人,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5%。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成長,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數達到1.3億戶,存欄100頭以上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超過38%,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0%。
——農業效益與農民收入水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左右;累計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貧困人口明顯減少。
——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化肥、農藥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80%以上,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50%以上;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平顯著提高,累計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1500億尾。
——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科教、文化、衛生、體育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農業部網站)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提高對農民補貼
在最近舉行的全國農業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部長助理胡靜林指出,“十二五”時期,各級財政部門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穩步提高對農民的補貼水平,穩定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一方面,穩定補貼的種類,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并逐步提高補貼總體水平。同時,根據糧食生產成本及市場供求情況,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另一方面,研究制定降低農業和糧食生產成本的有效政策措施。
創新涉農資金整合機制,不斷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益。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要帶頭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在把握好資金使用原則和方向的基礎上合理“松綁”,加快推動項目審批權限下放,為基層整合創造條件。對于農田基礎設施管護工作,要堅持建管并重,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可持續。
創新支農資金增長機制,拓寬財政支農資金渠道。不斷增加公共財政預算支農投入確保增量和增幅逐年提高。積極改善政府基金支出結構,增加基金用于三農的比例。探索建立農業發展基金,重點扶持關系國計民生、具有產業優勢和區域優勢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完善財政貼息、以物代資等投入機制,引導信貸資金、社會資本投入到新農村建設。(李麗輝)
發改委財政部下調動物檢疫費以降低肉價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最近聯合下發通知,要求降低牛羊等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收費,多項種類降幅都達30%以上。此舉旨在降低農副產品流通環節成本,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下調肉類價格。
根據通知,豬、牛、羊等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收費由原來從率征收改為按定額征收,并大幅降低檢疫收費標準。豬、牛、羊、犬、雞、鴨等畜禽的檢疫收費標準降幅都在30%以上。
同時,為鼓勵畜牧業規模化發展,對成批出欄和規模屠宰的動物及動物產品實行更為優惠的收費標準。各省在不超過國家規定收費標準上限的前提下,制定具體的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收費標準。
此外,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對檢疫合格的動物及動物產品開具和更換《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以及使用檢疫標志、診療許可證、官方獸醫證、執法文書、牲畜耳標等動物衛生監督證章標志不得收取工本費;對屠宰、經營、運輸的動物及動物產品進行采樣、留驗、抽檢,不得重復檢疫收費;對飯店、餐飲等單位和個人消費的動物產品不得收取檢疫費。
同時,通知要求各地價格、財政主管部門清理涉及生豬飼養、流通環節的各項收費,嚴禁收取商業定點屠宰辦管理費、商業監督管理費等不合法、不合理的費用,切實降低生豬等農副產品流通環節成本。(農博網)
人大常委會將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法執法檢查
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村土地承包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正式啟動農村土地承包法執法檢查。
根據安排,執法檢查組將組成6個小組,于今年8—10月分赴河北、吉林、安徽、山東、湖南、甘肅等地開展檢查。同時,委托其余各省(區、市)人大常委會分別對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余曉潔)
發改委等3部門出臺退牧還草新政策
為進一步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促進牧區可持續發展,發展改革委會同農業部、財政部決定“十二五”時期安排退牧還草圍欄建設任務5億畝,配套實施退化草原補播改良任務1.5億畝;在相關地區建設舍飼棚圈和人工飼草地,以解決退牧后農牧戶飼養牲畜的飼料短缺問題。
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完善退牧還草政策的意見》還決定,提高相關中央投資補助比例和標準,并將飼料糧補助改為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
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決定實行禁牧封育的草原,原則上不再實施圍欄建設,今后重點安排劃區輪牧和季節性休牧圍欄建設,并與推行草畜平衡掛鉤。
3部門還決定,將今后圍欄建設中央投資補助比例由現行的70%提高到80%,地方配套由30%調整為20%,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青藏高原地區圍欄建設每畝中央投資補助由17.5元提高到20元,其他地區由14元提高到16元。
另外,補播草種費每畝中央投資補助由10元提高到20元。人工飼草地建設每畝中央投資補助160元,舍飼棚圈建設每戶中央投資補助3000元。按照中央投資總額的2%安排退牧還草工程前期工作費。
對實行禁牧封育的草原,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補助6元的測算標準對牧民給予禁牧補助,5年為一個補助周期;對禁牧區域以外實行休牧、輪牧的草原,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每畝每年1.5元的測算標準給予草畜平衡獎勵。(新華網)
我國97.7%的鄉鎮完成機構改革
歷經7年不懈努力,我國鄉鎮機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各地已經進行改革的鄉鎮達33524個,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7.7%。
2009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在5年試點基礎上正式推開本輪鄉鎮機構改革。按照中央統一部署,2012年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目前改革進展順利,取得了顯著成效。
作為農村稅費改革的配套改革之一,始于2004年的此輪鄉鎮機構改革,首先在安徽、吉林、黑龍江、湖北等部分地區進行試點。此間,中央先后召開3次試點工作座談會,分析情況、研究問題、推動工作。2009年1月,中央決定改革由試點轉入全面推開階段。2010年10月,中央召開全國鄉鎮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全面推開鄉鎮機構改革進一步部署。(盛若蔚)
家電下鄉退出時間表確定
最近,記者從財政部的官方網站上了解到,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日前聯合下發通知,2011年11月30日,山東、四川、河南、青島三省一市家電下鄉政策如期結束。自2011年12月1日起,戶口所在地為三省一市的原補貼對象購買家電下鄉產品(含地方自主增加品種),不再享受財政補貼政策。
其他省市也將按照執行4年的計劃分階段結束,后續推廣的省市自治區按計劃最后的結束時間為2013年1月底。這是三部委首次明晰了家電下鄉政策的退出時間表。
作為最先實施家電下鄉的三省一市,按照原先家電下鄉執行4年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