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資企業”是由華僑、外籍華人在中國內地投資興辦的企業。改革開放之初,當世界對中國充滿神秘懵懂之感的時候,僑商憑借其特有的世界背景和中國情結優勢,率先投資中國,起到了示范引領和紐帶作用,數量在全國外商投資企業中約占70%,投資額約占中國利用外資總額的60%,鄧小平同志曾經贊譽僑資企業為中國大發展的“獨特機遇”。因此,對于中國改革開放大業,僑資企業是功不可沒的。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世界500強紛紛涌人中國,加之國內也有一批國企、民企做強做大,市場競爭加劇,僑資企業優勢逐漸降低,有逐漸被邊緣化之感。在僑居國,被視為“卿乃移民,非我族類”;在祖國則被看作“卿本我族,奈何移民”,表現為公民主體與法人人格的缺失。除一部分大型僑資企業依然雄踞世界市場叱咤風云之外,大部分僑資企業在產業構成、市場、管理、技術、資本等各層面,呈現與國內中小非公企業融合及趨同的趨勢。
數據顯示,上海僑商會會員企業產業構成中,服務、制造業(含高新技術企業)占83.45%、房地產業占9.31%、金融業占2A1%、其他占4.83%。其中,境內外上市公司和大型規模企業數量比重不大,較多的是中小企業。因此,國內非公企業、中小企業所遇到的困難,僑資企業感同身受。其中尤為突出、長期困擾僑資企業發展的是“融資難”問題。作為“最活躍的經濟細胞”,其正在遭遇“溫水煮青蛙”的煎熬。
困局
“滯脹初顯”的“結構性錢荒”
目前,一方面CPI高企,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滯脹初顯。這不僅是統計局數字,而且從就業、收入和生活實際情況來看,都有所感覺。
對于大多數僑資企業來說,眼下煩心事真不少。招工難、融資難、電荒、原材料上漲等困難接踵而至。融資難則是最突出的矛盾,從去年底開始,央行不斷收緊銀根,企業貸款困難加劇,民間借貸年利率高達30%以上,企業不堪重負。“結構性錢荒”導致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和“轉型”缺乏資金支撐的困局。
CPI高企造成實體經濟成本攀升,人民幣升值導致匯率風險增加。升值幅度過大,企業接訂單時可能有利潤,但交貨時卻沒有利潤甚至虧損。有企業反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訂單是“救命稻草”,而如今,訂單成了“燙手山-芋”,甚至出現有訂單不敢接,因為,拿到訂單也沒錢做,只好“三思而后接”,在滯脹和錢荒的背景下,原材料、勞動力、匯率、資金幾座大山一齊壓來,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和匯率風險加劇的多重夾擊,企業困局可想而知,這種局面。在溫州已經凸顯。
信貸偏好的尷尬
作為間接融資的主要途徑,中小僑資企業正在遭遇銀行信貸偏好的尷尬。信貸偏好主要表現為,一是信貸集中行為。銀行對壟斷行業、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青睞有加”,盡管有些行業企業產能過剩,但是銀行貸款依舊源源不斷地流人這些行業和部門,對中小企業則興趣冷淡。
二是擔保偏好行為。銀行傾向于發放有擔保抵押的貸款(貸款利息,包括基本利息和浮動部分,浮動幅度一般在20%以上;抵押物登記評估費用,一般占融資成本的20%;擔保費用,—般年費率在3%;風險保證金利息,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在放款時,以預留利息名義扣除部分貸款本金,中小企業實際得到的貸款只有本金的80%,以1年期貸款為例,中小企業實際支付的利息在9%左右。約高出銀行貸款率的40%以上)。即使有擔保抵押的,也是嚴控信用貸款額度和貸款期限。
企業貸款抵押資產評估成本高、手續煩、有效期短。企業向銀行貸款,必須到該行指定的評估事務所評估,其他機構評估無效,而且企業在不同銀行貸款一次,需對抵押資產重新評估一次,其他銀行貸款時評估的無效。企業房產、地產、機器設備即使已經登記,但登記部門只認定其指定的中介服務機構,有的要重新登記。有些登記部門不按登記的筆數一次性固定收費,而是按標的金額比例收費。評估、登記的有效期與貸款期相同,企業短期貸款到期再貸,又須重新評估、登記,從而大大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
三是信貸歧視行為,即國有性質企業比非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對大企業銀行傾向于發放長期貸款,對小企業銀行偏好發放短期小額貸款。
資本市場的冷遇
僑資企業直接融資更是難上加難。目前,直接融資主要依靠上市和發行企業債券,但上市和發行債券的門檻高,成本大、周期長,很多企業感到高不可攀。部分科技型企業尋求風險投資,股權投資門路窄、要求高、費用貴、風險大、周期長,要想獲得資金難上加難,備受資本市場冷遇。
政策扶持的邊緣化
近年來,一方面受“GDP發展模式”影響,各級政府給予壟斷行業、大型國企、高稅收、產業政策領頭羊企業大量政策傾斜;另一方面沿襲“條塊管理體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振興扶持政策,有地區的也有行業的;有國企的也有民營的,有外資的也有內資的,有大型企業的也有中小企業的,卻很少看到有專門針對僑資企業的專項扶持政策。雖然有些政策僑資企業可以比照執行,但總是缺少系統針對性的政策和執行政策的對口單位,這就使得僑資企業事實上處于政策邊緣化困局之中。
企業本身的缺陷
一是各項管理制度特別是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機構不能把握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向其發放貸款。二是部分僑資企業缺乏擔保物。無論是什么企業要求貸款或者擔保,都需要有擔保物來提供保證。中小僑資企業僅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的土地、房產和機器設備,有的只能用居家的住宅擔保,這就制約了這些抵押品的價值。三是信用缺失,在“信任危機”和“賴賬經濟”的不良市場環境下,許多企業陷入銷售與回款兩難的境地,由于缺少基本的客戶管理系統,企業在生產、營銷上的盲目性日益明顯,市場風險巨大,客戶資信管理的缺失,又造成銷售管理失控,應收賬款居高不下,企業流動資金緊張,致使不能按期償還銀行貸款,造成不良信用記錄。四是企業規模有限,人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缺乏競爭力,難以樹立自己的品牌,市場認知度較弱,與銀行審貸原則背離。
建議
政府機構扶持
重視僑資企業發展,避免僑資企業政策邊緣化,要指定專門政府機構,加強窗口指導,對口負責提供政策和行政便利;建立針對僑資企業的產業扶持基金,支持僑資企業創業、創新、轉型發展;協調各方為僑資企業提供良好融資環境,幫助僑資企業破解融資困局。
積極發揮僑商會作用,主動對接銀行、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為僑商會員提供信息交流、金融咨詢乃至信用增級服務,構筑為僑資會員企業服務的直接、間接融資紐帶,適時推出由僑商會牽頭、會員互保的僑商信用擔保協會和僑商擔保公司,在條件成熟時,進而組建僑商小額貸款公司和僑商銀行,配合金融機構創新,尋求金融機構支持,組織僑資中小企業集合債或票據,降低融資門檻,滿足融資要求。
融資產品創新
金融機構要強化金融政策支持引導,出臺針對僑資企業信貸、擔保及上市的政策法規及指導意見,規范僑資企業融資主體的責任行為、融資辦法和保障措施;健全僑資企業信用評審和授信制度,加快建立僑資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僑資企業提供信用登記、信用征集、信用評估和信用公布為主要內容的信用評級制度;要加強金融創新力度,在僑資企業中推廣動產融資(金融租賃、存貨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知識產權融資)、典當融資、供應鏈融資等創新金融產品,拓寬間接融資渠道;大膽嘗試信托、債權融資、股權融資與可轉換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
在當前融資貸款困難的情況下,民間借貸市場十分活躍,民間借款成為一種解決資金缺口的補充機制,相關部門要制定法律法規使民間借貸行為規范化和透明化,有組織地將現有社會中的大量民間閑置資金加以運用,提高資金利用率,盡可能地滿足僑資企業融資需求。
素質信用提升
“欲求物有所變,必先立諸己身”。僑資企業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信用。一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各項管理制度,主動對接金融機構評審要求,提升企業素質信用。二是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企業的財務制度,不做假賬,真實反映公司財務狀況,通過提供及時、可靠的財務信息,提高企業財務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使金融機構和投資人消除投融資風險顧慮,從而發放企業所需資金。三是樹立誠信觀念,杜絕欺詐行為。做到按期還貸,無不良信貸記錄,樹立誠信口碑。四是增強品牌意識,提升市場認知度,提高企業競爭力,確立行業地位,博取資金青睞,達到多渠道融資目的。
結語
應當認漢到,扶持僑商作為鄧小平贊譽為“獨特機遇”的特殊群體的發展壯大,不僅事關活躍經濟、穩定就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事關僑務政策有效落實,進而關乎中國對外開放政策和形象,因此,政府、金融機構和僑資企業自身要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破解融資困局,促進僑資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