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黑龍江省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距一些旅游景點靠近的農民,都把目光瞄準鄉村旅游產業的延伸發展上,竭盡全力發旅游財,農家樂就是其中自發有效的一種新型產業,并在短時間內形成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為旅游產業增添新鮮活力。本文旨在進一步溝通農家樂產業信息,關注這一新型產業的發展,結合實際研究和探索健康發展農家樂產業的新路子,推廣農家樂產業的新經驗,形成旅游產業的新格局。
[關鍵詞] 鄉村旅游 農家樂 呂家圍子
所謂的“農家樂”旅游,就是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品農家情,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這種旅游目前正成為現代都市人新興的旅游方式。“農家樂”的興起,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農民市場主體作用,促使農民進入旅游市場和參與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
一、呂家圍子目前農家樂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呂家圍子屯位于黑龍江省尚志市帽兒山鎮元寶頂子村,坐落于帽兒山腳下,距哈爾濱市82公里。黑龍江省旅游景點(區)為數不少,臨近村屯甚多,呂家圍子屯為什么能在農家樂產業上脫穎而出,棋高一籌,其中有什么秘訣?其經驗又給其它村什么樣的啟示?我們在調查中一一得到了答案。
1.“老大”支持奠基石。和呂家圍子屯村民一見面,他們就說,我們能有今天,這是政府的功勞。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早在2002年,“老大”(帽兒山鎮政府)就制定了呂家圍子景區整體發展規劃,投資50萬元整修了水泥道路,投資40余萬元新建了橋梁,投資20萬元修邊溝,建杖子。在政府的支持下,呂家圍子屯共引進了總投資1000多萬元的項目,推進了景區的建設,為農家樂后來的自身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外界影響轉觀念。農家樂產業并不是沒有來由的。1990年,幾位哈爾濱青年來帽兒山旅游,登山覽勝盡興到天晚,求助村民李永成家,愿花錢吃住一宿,不料想農家飯熱炕頭竟讓城里人無限感慨,表示以后還會再來。于是屯里的第一家“旅社”由此而生,經濟效益也不錯。李家的變化也給屯里的人樹立了樣板,他們這個屯共有34戶村民,地處偏僻,上數30年,還是靠吃“大鍋飯”的落后小山村,李家變了,全屯人也都想變,于是爭先效仿,很快就從“靠天吃飯”轉為“靠山吃飯”,家家辦飯店,戶戶是一景,發展農家特色餐飲,生意都很火爆,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同期,隨著帽兒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的全面提升,也相應的影響了農戶開發農家樂產業的積極性,為后來呂家圍子屯成為全省名副其實的農家樂村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3.良性發展成態勢。呂家圍子屯不僅依靠左臨山右傍水的地理優勢,努力打造“登山、漂流”牌的著名鄉村旅游勝地,而且還以農家樂產業為龍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如今的呂家圍子年接待游客35萬人次,旅游業收入2100多萬元,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并且每年都呈遞增趨勢。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多,使當地農副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地產的松籽、黑木耳、蘑菇、猴頭、蕨菜等天然產品都賣上了好價錢。同時拉動了交通、購物等行業的興起和消費,雜貨攤床成了街邊的靚麗風景,每到旅游的旺季,周邊的元寶、太和、富民、紅明等地的村民都從事到旅游服務業中來,一些婦女都到這里打工賺錢,這些農戶年均收入都達到了萬元以上。
二、呂家圍子農家樂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呂家圍子的農家樂新型產業雖然初具規模,值得推廣,但我們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從中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站在全省的角度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鎮化讓山村黯然失色。所謂呂家圍子屯,實則就應該是“圍子”,然而隨著游客的增多,接待能力的明顯不足,于是呂家圍子開始大興土木改建樓房,原有的草房拆遷了,包米樓子消失了,板杖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布阿什河兩岸的新式樓房,由“圍子”變成了“城市”,游客雖然吃住在農家,但因農味不足而常會降低新鮮感,呂家圍子在發展中失去了最寶貴的鄉村特色。
2.農家樂莊項目單調。農家樂飯莊是呂家圍子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飲行業,對久居城市的人來講,在吃(吃農家飯,喝農家酒),住(農家火炕)方面確實別有一番風趣。但這種農家生活缺少文化娛樂氣息,家家如此,單一獨調,久而久之,使人厭倦。況且,這種行業布局,也極易引起競爭大戰,價格大戰,給旅游添亂,為農家樂產業發展制造不利因素。
3.服務設施不夠配套。一是農家樂室外服務設施不夠齊全,沒有公共廁所,沒有停車場地。二是金融服務設施不夠齊全。特別是沒有安裝自動取款機,想刷卡無門路,只能隨身攜款,非常不便。
4.服務人員素質低下。由于農家樂產業來自農家,從業人員農民較多,無論從文化上,還是業務上都有欠缺的地方,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直接影響整體質量,在收費價格上也會出現大量問題。
三、呂家圍子農家樂產業再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隨著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農家樂產業在發展中有廣闊的空間。早在2006年,國家旅游局就把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其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這標志著旅游重點正在從城市走向農村,而圍繞這一主題搞好服務,農家樂產業前景無限好,發展對路。
1.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旅游資源觀。新型的農家樂產業之所以在呂家圍子勝出,是“老大”(政府)對這一產業的眼光高,看得準,認識深,行動快。這說明旅游不只是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的“專利”,我們一定要重視農家樂這一鄉村旅游的新資源,開辟廣義旅游的新天地,以擺脫“觀光旅游”的束縛,樹立新的旅游資源觀,做好農家樂產業這篇新文章。
2.投資多元化,改善農家樂單一狀況。農家樂產業開發項目多,范圍廣,總體來說,需要資金大,對于一些大的項目的開發,應由政府出面,聯合一些經濟實力強的企業或個人入股,走股份制的道路。要大力提倡吸收外資開發,鼓勵私人聯合開發,多渠道、多形式地籌集資金,增添新的項目,搞活農家樂產業,應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促進農家樂產業的快速發展。
3.合理規劃,科學發展。由于農家樂產業是農戶自發結合的一種產業,所以存在著嚴重的各自為陣,重復建設的現象,因此應以區域旅游經濟開發及系統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開發,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和旅游市場規律,盲目上,搶著上。我們認為,發展農家樂也要同發展旅游一樣,遵循“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特別是“娛”尤為重要,因為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人已由最初的尋求特、新、奇、異等刺激,越來越注重對傳統文化的追尋和探求,在這種狀況下,農家樂要本著“立足于農,扎根于村,土洋結合,錦上添花”的原則,洋樓土飾,懸掛紅辣椒、紅紅燈籠等,保持農家風貌,增添農家風趣。同時,增設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同歡共樂娛樂晚會等富有地方特色喜聞樂見的節目及場所,不但效果會更加,游客的滿意率也會更高。在“游”中,如適量增加畜(牛、馬),禽(雞、鴨、鵝)場地,原始或老式耕具(犁杖、耲耙)等展區,既可豐富農家樂游的內容,又真正烘托自然或歷史的回臨氛圍,更加突出農家本色。同時,結合“十二五”規劃的深入落實的契機,增加一些取款機,垃圾箱等金融和環保措施,為游客增加快樂,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農家樂產業的發展創造輔助條件,鞏固好農家樂產業的發展成果。
4.抓好人員培訓,確保人員上崗質量。農家樂產業雖是民眾之舉,但服務能否到位,對發展旅游業的影響至關重要,不可小視。因此,對這支隊伍中的人員要加強管理,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形象。針對服務人員的來源不同,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要結合實際需要,有效突出技能培訓,以適應農家樂產業進展的需要。同時,要進行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遵紀守法經營。另外,應宣傳和號召有膽有識的大中專畢業生從事此項工作,改善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為農家樂產業注入新鮮活力。
參考文獻:
[1]蒲姝.《新農村建設的評價標準與鄉村旅游發展形式的互動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0,(4).
[2]張明星.銀色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芻議(J).商場現代化,2010,(7).
[3]竇博如.2010.黑龍江省鄉村旅游景區規劃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
[4]張春香.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互動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10,(2).
[5]張明星.尚志市紅色旅游事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