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區企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它對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諸多因素制約其發展,致使民族地區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因此, 破解企業的發展瓶頸, 加快推進企業自主創新, 提高市場競爭優勢, 就成為民族地區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企業 自主創新 民族地區
一、引言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企業總體生產水平不高。工業企業規模小,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產業和產品結構單一,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投入、低產出的資源密集型產業,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企業研發機構數量較少, 研發能力不足。湖南省吉首市市屬規模工業企業26 家,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83億元,僅占GDP的6.6%。2010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新上重大技改項目5個,推廣科技成果15個,但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由于受基礎設施和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制約, 至今未能形成有效促進當地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因此, 探討西部民族地區企業的自主創新對于加快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影響民族地區企業自主創新的因素分析
1.企業自身素質較低
一是民族地區企業所從事的產業多屬傳統產業, 如農產品的粗加工、礦產的開采以及水電開發等, 產業技術含量比較低。二是企業管理者素質不高, 缺乏自主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三是企業內部管理制定陳舊。民族地區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 實行的家長式管理、命令式管理, 缺乏民主。
2.企業自主創新的風險
一是企業的自主創新是一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相應回報又未能及時得到的過程。二是民族地區企業大部分資金都是靠銀行貸款,一方面企業有還貸款及利息的壓力;另一方面企業作為“經濟人”的本性是追求即期效益和利潤, 而創新必然影響企業追求即期利潤和短期效益。三是創新必會面對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如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和技術流失風險等, 而民族地區企業本身對外部風險的防御能力較差, 一旦創新失敗,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的危險。
3.企業自主創新資金的缺位
一是企業自主創新的兩個最重要環節是技術研發和成果的產業化。這兩個環節都需要資金的高投入。盡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地區政府頒布的鼓勵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中小企業信貸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 融資困難仍然是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最主要問題。二是民族地區企業一般資信比較差、尋保難、抵押難,從而獲取貸款相當困難。三是銀行對貸款風險的回避。銀行等金融機構本身未能建立適應小企業需求的靈活融資機制。同時,它們為了自身的盈利和降低貸款風險,就不得不提高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門檻。
4.企業自主創新人才的缺失
一是民族地區企業的治理結構傳統,阻礙了外部人才的進入,致使缺乏吸引創新人才的平臺。二是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環境艱苦,民族地區企業大多規模比較小、市場容量低以及各種保障制度缺失等,降低了企業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三是人才的流失也很頻繁。 嚴重影響企業創新的連續性。創新人才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自主創新的“空心”, 技術研發能力弱。
5.產業結構存在制約
一是產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如湖南省吉首市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2:16.9:79.9。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比重較低,以錳、鋅加工為主的工業經濟結構單一,新興產業基本還是空白,新型工業化任務仍然非常艱巨。二是“三農”問題依然存在。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市民化及產業工人化進程緩慢;集體經濟欠發達,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單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產業升級緩慢,農民穩定增收的基礎仍然十分薄弱。三是產業鏈短。
三、民族地區企業自主創新的對策
1.提升企業自身的素質,構筑企業自主創新的微觀基礎
一是引導企業開發新興產業,如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環保循環等新興戰略性產業。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 引導大中型企業加大RD 的投入, 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企業信息化, 整合企業生產流程, 促進企業高度重視技術引進之后的消化、吸收和創新, 提高技術配套和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傳統產業向兩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發展。二是加強對民營企業家的培訓,引導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增強自主創新意識。三是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逐步實現股權多元化,法人制理結構規范化,實現經營管理方式的脫胎骨。
2.加強企業抗風險的能力,營造良好的企業自主創新環境
一是政府的扶持有利于減少企業創新風險。政府可以通過創業扶持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創業。推進科研機構的企業化轉制和科技人員創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另一方面,要推進一部分企業管理者與科技工作者合作, 實現企業同科技的對接。二是營造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和制度環境, 鼓勵冒尖、支持冒險。自主創新本身具有冒險性,所以不僅要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鼓勵冒尖的文化氛圍, 而且還要有自主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保障。
3.創新投資機制,培植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資能力
一是加大企業自主創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企業本身應強化內部資金管理,增強自我投入能力,并逐步成為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主體。集中重點資金用于產業化的投入及共性、關鍵性和前沿性重大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政府方面也應該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投入,從資金、技術以及政策等方面給與企業應有的支持和幫助。二是要進一步完善民族地區資本市場,采取多元資金渠道,發展橫向經濟聯系。三是允許一批經營發展好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上市或發行債券直接融資,或者通過租賃、兼并、拍賣等資本運營手段, 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 增強企業經濟實力。三是積極鼓勵中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參與國有企業重組,通過控股參股、兼并收購、破產重組、租賃承包等方式參與國企改制中去, 盤活企業資本存量。
4.大興企業人才創新的戰略,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
一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人才體制機制。努力營造鼓勵人干事業、支持人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環境, , 最大限度的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活力。堅持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二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比如科學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員工積極參與創新。企業要把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位, 推進科技人才分配制度改革, 為科技人才的成長成才營造更優的環境。三是建立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人才支持體系和政策環境。建立起競爭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科學公正的人才評價機制、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務機制和全方位的人才吸納機制等。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積極推動知識共享, 鼓勵跨學、科跨部門合作研究,開發創新思維。
5.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構筑支撐企業技術創新的經濟基礎
優化產業結構,吉首市重點應該圍繞產業鏈的延伸, 向相關產業的生產機械、專門設備制造商拓展; 加快培育和發展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環保循環等新興戰略性產業。重點推進雅溪生物科技園建設,支持湘泉制藥、華吉制藥等企業做大做強,構建新的增長點和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有特色優勢的基礎產業。逐步增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優化產業內部結構, 重點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緊緊結合產業結構和優勢產業的現狀,將產業集群引導到技術、品牌、質量等競爭實力的建設上來, 形成鏈式帶動效應。加快改造升級礦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實施錳鋅產業整合,支持邊城醋業、匯鋒礦業、鶴盛原煙等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快發展商貿物流、餐飲、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上規模上質量上水平。要以“雙十”產業發展計劃為指導,以“十大產業園區”為支撐,按照“縱向成鏈,橫向集群”的要求,進一步加大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力度,千方百計促進經濟結構轉變提升。
參考文獻:
[1] 汪攀, 曾雪玫, 李能武, 杜國蓉. 民族地區企業創新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8,(10).
[2] 陳錦華.關于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若干問題[N].人民日報, 2008- 02- 14.
[3] 林艷旭. 泉州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問題分析及政策建議[J].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6,(3) .
[4] 蘇多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企業科技創新探微[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