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促進就業。近年來湖南利用外商投資取得明顯成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促進就業的效應怎樣以及應該采取怎樣的政策建議來增強這一效應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 就業 效應
中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的轉軌時期,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調整、過剩經濟的出現,市場的相對飽、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下崗與失業。實現充分就業已是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湖南作為中部一個人口大省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存在投資乘數和加速原理,FDI可以引致國民收入和國內投資加倍增長,從而在增加國民收入總量中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來增加就業機會是我國政府外資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一、湖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歷程與規模
湖南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從1983年起步的0.0026億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全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1.84億美元,增長12.8%。其中,工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2.50億美元,增長20.8%。外商直接投資2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58個,增長24.9%。年內引進世界500強企業5家,總數達到55家。實際到位境內省外資金1733.13億元,增長20.1%。其中,工業實際到位資金1089.63億元,增長21.6%。實際到位資金億元以上項目332個,增長64.3%;實際到位資金672.08億元,增長86.0%。
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湖南省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已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湖南就業的效應分析
1.FDI進入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起到了一定作用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農村勞動力人口占據了絕大多數。“十一五”期間,湖南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勞務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據統計,五年來,湖南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35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12%;失業人員再就業1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大學畢業生年度就業率穩定在75%以上;縣以上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4.8萬戶;轉移農業勞動力480萬人,至2010年底,湖南轉移農村勞動力達到1320多萬人,勞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
2.湖南外出務工人員“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有所緩解
隨著湖南省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開工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大力推進,省內就業崗位增多,工資水平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差距也在逐步縮小,越來越多的外出勞動力選擇回省打工或創業。2009年末,選擇省外務工的勞動力為667.92萬人,較2007年減少28.25萬人。省外就業勞動力比重2007年為71.1%,2008年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 2009年再下降1.8個百分點。省內就業勞動比重則由2007年的28.9%上升至31.6%。
3.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湖南省吸納就業、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
國有經濟不再是勞動者就業的惟一渠道 ,國有經濟吸納勞動力的比重大大下降。隨著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對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大 ,吸收了大量城市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者和農村轉移勞動力。而隨著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趨于下降 ,其就業比重也相應下降。例如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數量增加,外商投資企業吸收的從業人數也在不斷增加。1993年,湖南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數為3.29萬人,而到2008年增加到18.37萬人,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效應是積極的。
4.FDI通過帶動進出口貿易來促進就業
引資之初 ,由于外商投資直接投資比重非常小,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也非常小,對經濟增長和推動就業的作用有限。隨著外商直接直接投資的比重不斷上升,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不斷擴大 ,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2000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占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一直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機器設備和管理經驗 ,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升級換代 ,提高了中國產品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轉變 ,也帶來了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就業結構的轉變。
5.FDI對湖南勞動力市場產生積極影響
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流入, 其作為一種外在的力量,給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帶來了壓力和動力,對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和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首先由于FDI產生于計劃經濟之外,在資源配置機制和管理手段上大多采取完全的市場運作,勞動力可以自由充分地流動,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流動與配置、薪酬制度和激勵機制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為國內企業學習市場經濟管理辦法起到表率作用。其次、因為FDI企業具有相對密集的資本投入和比較先進的技術水平,其會為東道國雇員提供較高的報酬和較好的工作條件,這對于改善我國勞動力長期工資水平不高、工作條件不好的現象有積極效應。同時也迫使本土企業加大投入以改善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第三,外商投資企業在實施人才本地化戰略的過程中會采取對招聘的員工有針對性的進行財務、營銷、生產、質管等各方面技能的培訓、高級人才本地化以及直接為本土企業提供培訓服務等,促進了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了東道國就業人員素質。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促進湖南就業的政策建議
1.優化招商引資的軟硬環境,增加外商投資的數量
一要著力完善、規范法律環境。要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外資的市場準入、財稅支持、社會服務、金融服務、權益保護和政府監管等方面進行全面徹底地清理與完善,對與《若干意見》不一致的主要內容或個別條款,要按權限和程序予以廢止或修改。二要著力營造 “高效、公開、公正” 的行政環境,推進“綠色審批機制”、“一項一策”、“一企一策”政策和“項目審批代理制”,從而提高相關事務辦理的專業性和效率。三要建立“交通通暢、通訊快捷、供水充足、供電及時” 的理想的投資硬環境,大力推進物流運輸與通關模式的創新,推行“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以節省通關時間,提高辦事效率。
2.正確引導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 利用產業集群增強就業創造效應
一是堅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利用外資并重。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過程中不能犯“技術饑渴癥”,一味地將外資投放于技術密集型產業,應根據我國的就業壓力大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利用外資的數量。這樣可以達到以勞動密集型擴大就業,以資本、技術密集型優化就業結構的引資目的。二是鼓勵和支持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采購和使用國內企業生產的投資品,采取有效手段限制公司內貿易,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利用率和關聯效應,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間接就業創造效應,從而擴大就業規模。三是利用外商投資要與地區優勢產業結合, 與勞動力資源優勢結合,增強外資的就業創造效應。例如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產品資源豐富,可以在農產品倉儲、運輸和銷售等環節對外開放,為外商投資農產品深加工業開辟通道,從而達到促進就業的目的。
3.正確引導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 利用區位優勢增強就業創造效應
一是在充分利用好國際產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及國內產業由東南沿海向中西部轉移的機會,高水平、高質量建設好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為當地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二是可以利用城市群的發展增強區位優勢,做實引資平臺,擴大外資吸引,創造就業機會。例如湖南可以利用長株潭城市群和“兩型社會”的建立,形成長株潭城市群服務外包基地,積極向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申報新的出口加工區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 增強就業創造效應。
4.加快發育勞動力市場, 讓市場在配置勞動力資源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培育成熟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打破計劃經濟遺留的終身制和鐵飯碗,完全按照市場方法遴選人才,通過市場招聘勞動力,同時設立市場化的FDI的薪酬制度和激勵機制,形成企業主與勞動力真正意義上的契約關系。
參考文獻:
[1]湖南省統計局 2010年《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葛公文 FDI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世界地理研究 2003(12)
[3]黃傳榮, 陳小紅, 劉德光 利用外資對江蘇省就業影響的實證研究 集團經濟研究 2007(10)
[4]王煥培 湖南利用外商投資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中國外資 2010(1)
[5]蔡肪,王德文 外商直接投資與就業—個人力資本分析框架 財貿論叢 2004(1)
[6]王祖強 論FDI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績效的影響 生產力研究 2007(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