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理作為典型的傳統旅游目的地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面臨著旅游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更面臨著周邊新興旅游地的激烈競爭。但大理州旅游業還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較大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在“二次創業”的帶動下促使旅游業持續發展和再次騰飛。大理州旅游業要走出傳統的旅游業發展模式,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旅游業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關鍵詞] 大理旅游 二次創業 方式轉變
一、大理州旅游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1.有助于實現大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大理歷經了起步、發展、穩固階段后已處于由停滯期向衰退期的過渡階段;而另一方面旅游需求又已上升為國民消費需求,2008年,我國國民旅游消費總額已經占到了全年社會消費品總額的10.69%。為更好把握機會大理只有轉變旅游業發展方式,以期重振大理旅游業,使大理旅游地順利的過渡到第二輪生命周期,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帶動當地經濟持續增長,增加就業機會,進一步擴大內需。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作用突出,囊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產業要素,涉及30多個經濟部門,直接和間接影響細分行業達100多個,旅游帶動就業的比例達到1:4.3。2008年大理旅游社會總收入已占第三產業總值的56.72%,達到全州國民生產總值的20.78%,旅游業已經成為大理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成為大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2008年大理州旅游行業直接從業人口3.5萬,社會間接從業人員有16.5萬人,旅游業已成為大理州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3.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社會各項事業更加繁榮進步。2008年,大理共接待海外旅游者31.67萬人次,同比增長17.94%;旅游外匯收入8719.64萬美元,同比增長18.37%;接待國內旅游者921.64萬人次,同比增長6.23%;旅游業總收入73.18億元,同比增長10.48%。大理州旅游業已初具規模,支柱產業的地位基本形成,目前大理以旅游業為紐帶,促進一、二、三產業的整體聯動和發展,達到“一業帶百業”,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目的。
4.有利于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大理旅游將要開發的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能很好的處理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會把生態資源的保護放在首位,如大理致力于洱海治理,最大的動力即為發展旅游業。
5.有利于保護當地的白族本土文化。大理具有特色鮮明而濃郁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區域文化,文化與地方民族風情的結合,構成了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而大理與其他傳統旅游目的地一樣同樣面臨民俗風情失真,白族本土文化商業化、庸俗化、舞臺化和空心化的威脅。旅游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助于讓旅游者尊重保護白族本土文化實現文明旅游;開發商注重本土文化的特點和經濟價值,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當地政府而言,則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發展規劃上,謀求可持續的環境效應、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三大效應協調發展。
二、大理州旅游業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大理州旅游業增速減緩。
受旅游地生命周期影響,大理州旅游業發展已經進入了成熟期。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大理州接待的游客總數、旅游總收入在不斷增加,但是增長速度已經趨緩,并且從2004年起游客人均消費幾乎沒有增長,從2004年起,大理州入境旅游者人次數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周邊的麗江、迪慶、保山、怒江和臨滄等州市,旅游業收入增幅也低于這些地區。
分析以上圖:第一,近年大理的旅游人數、旅游收入、旅游者人均消費的絕對數均有所提高。第二,在2004—2008年間,與旅游者人數大幅增長、旅游收入大幅提高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旅游者人均消費額增幅很小,甚至于可以說是持平,這說明旅游者在大理逗留的時間縮短,消費額減少。這也說明同時期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長是由大幅增長的旅游人數帶來的,在大理旅游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應注重提高游客的消費。
2.傳統旅游項目競爭力不足,新興旅游項目尚未形成,旅游發展后續乏力
大理旅游競爭力不足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第一,大理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娛樂性、享受性不強,產品相對吸引力退化,不再能夠對客源市場產生足夠的吸引力。第二,營銷能力差,不能為產品提供較高的客源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
3. 周邊地區旅游業興起,大理州旅游業有被邊緣化的可能。
1997年,“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使其成為文化旅游勝地,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一個響亮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也充分利用其擁有的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香格里拉”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 2003年怒江州境內的“三江并流保護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臨滄地區的旅游業發展也有后來居上的趨勢。這些周邊地區旅游業的不斷興起給大理州旅游業發展帶來挑戰,使大理州旅游業有被邊緣化的可能。
4.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不協調。
大理州在旅游發展初期,只以經濟效益作為其發展的首要目標,忽視了旅游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種開發在其初期形成轟動效應,但時間一長就難以持續發展,因此,“旅游破壞旅游”的現象就這樣發生了。
三、大理州旅游“二次創業”的條件與機遇
大理旅游產業提出的“二次創業”為大理旅游目的地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1.豐富的旅游資源還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大理有著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大理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不勝枚舉;人文旅游資源方面: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跡;濃郁的民族風情,白族服飾、飲食、建筑、語言、生活習俗、節慶婚俗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有 “本主節”、“繞三靈”、“耍海會”、“火把節”、“蝴蝶會”等傳統民俗活動;大理的白劇、大本曲、霸王鞭、洞經音樂、白族嗩吶和民歌小調,都具有較高的欣賞性和研究價值,這些自然人文資源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2.深厚文化底蘊有利于提升旅游業的品位
大理的本土文化包括:1)、白族民居,白族民居建筑群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為典型格局。2)、民族風情,白族服飾、飲食文化、婚俗、節慶、農事農俗。3)、宗教信仰,除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外,還有本民族獨特的信仰,如本主崇拜、巫教、祖先崇拜,生殖器崇拜。大理在本土文化旅游中,白族民居、白族服飾、三道茶為重點開發對象,但目前尚未對白族本主文化、白族本主節日等進行深度開發缺少體驗性,大理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還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
3.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大理州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雙休日、春節寒暑假、帶薪休假制度為國人旅游創造了條件。預計到2020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19.82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將達到30436.6億元。隨著國內旅游者出游率不斷提高,旅游者消費能力不斷攀升,這為大理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契機,人們的消費理念的變化也為大理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4.突出的區位優勢使大理州成為云南旅游的集散地
大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體系為大理旅游活動提供了便利。大理位于滇西,東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鄰普洱、臨滄地區,西聯保山地區和怒江自治州,北通麗江地區,是滇西地區的交通樞紐。大理現已基本形成以大理為中心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的立體交通網絡,良好的交通條件為大理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大理州旅游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大理州旅游產業在發展模式上應從“政府主導型”逐步向“市場主導型”轉變;在增長方式上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開發建設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產品結構上以“觀光型”為主,向“觀光和休閑度假并重型”轉變;在企業結構上從“小散弱”向“大而強、小而精”轉變,促進大理州旅游產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1.提升傳統旅游,發展現代旅游。
就大理目前條件來分析,在發展現代旅游方面重點主要應該放在會展旅游。
大理舉辦大型會展可以促進作為城市物質形象重要方面之城市環境的美化,并通過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另外會展旅游還具有客人檔次高;消費水平高;停留時間長;組團規模大;利潤豐厚等特點,可以增加當地的旅游收入。大理可以考慮完善條件成為會展中心,形成一種會展—旅游—會展—旅游……良性循環。
2.延伸景區旅游,推進城鄉旅游。
大理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大理以蒼洱景區為依托,形成以蒼洱景區為中心,各縣市景區互補的環大理旅游圈。大理將進一步提升賓川雞足山景區、重點建設鶴慶新華村、保護提升巍山古城、巍寶山、劍川石寶山、寺登街、祥云水目山、云南驛,把上述景區建設為國家4A級景區,并保護開發云龍諾鄧千年白族村、建設漾濞石門關光明核桃生態旅游區、此外溫泉旅游度假村、花甸壩野營度假村、周城民俗旅游村、喜洲海舌游樂場、海濱娛樂中心、雙廊南詔行宮也具較強吸引力。
3.改變單體發展,聯合整體優勢。
大理應該進行區域合作聯動。州內要充分發揮大理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大理——巍山,大理——賓川,大理——劍川,大理——漾濞、云龍為重點的放射性開發。以祥云——賓川——永勝——麗江——香格里拉——維西——蘭坪——六庫——永平——南澗——彌渡為大外圍環線的開發,積極促進各縣市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州外要加強與昆明、麗江、迪慶、怒江、保山、德宏的交流與合作,與麗江、迪慶、怒江共同開發建設好老君山生態旅游景區;省外要加強與四川、西藏兩省區的合作,共同打造“川、滇、藏大香格里拉黃金旅游圈”;積極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旅游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客源互送,推動旅游區域經濟共同發展。
4.跳出規模擴張,立足質量內涵。
大理目前一日游游客與過夜游客之比大致為7:3,這是由于大理更多時候作為旅游者的旅游過境地而非旅游目的地所致,大多數的游客往往只在前往麗江、香格里拉在大理逗留。要延長游客的逗留時間主要有兩個思路,一是從旅游吸引角度著手,就需要增強景點活動內容、豐富游客的夜生活;二是從客源構成角度著手,即設法增加休閑度假、商務會議游客的比重,以達到延長總體逗留時間、增加旅游消費的目的。
5.突破狹隘經濟,構建和諧社會。
大理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應從單一的經濟目標向多元化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轉型。經濟目標。到2015年,接待國內旅游者突破1900萬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突破7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達萬元。社會目標。到2015年新增就業30萬人,旅游直接就業將達54萬人,拉動社會就業260萬人次,出游率從在目前基礎上提高20%,城鎮化率1—2%,并提高城市發展水平。文化目標。通過發展旅游,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好當地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品牌目標。實現兩個層次的品牌目標:一是將旅游作為大理形象窗口和品牌載體,以旅游推進品牌的建設。二是培育和打造一批旅游品牌。生態目標。實現兩個層次的生態目標:一是通過發展旅游業,減少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二是為旅游產業發展創造更佳的生態環境,加大重點景區、重點旅游城市和旅游干道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力度。結構目標。實現兩個層次的結構優化目標:一是發揮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龍頭帶動作用和對工業、農業的促進作用。二是旅游產業自身結構的轉變,從單一的門票經濟邁向綜合性的服務經濟;建成復合型旅游目的地;實現國際、國內、省內和州四大旅游市場的協調發展,形成重點突出、輻射全國的旅游產業大格局;形成集團化的企業主體,提高市場化和組織化水平,解決散小弱的問題;改變技術和人力資本結構,增強旅游產業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崔鳳軍.中國傳統旅游目的地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2]羅茜、方世敏. 傳統旅游目的地形象更新問題初探. [J].廣西.百色學院學報.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