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從城鎮住房改革以來,城市家庭的住房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個收入等級家庭的住房狀況也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根據2008年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分析了中國不同收入等級家庭狀況的差異,并通過工資分解發分析了產生差異的原因。分析的結果發現,中國城市家庭的住房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家庭特征和收入因素是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進一步分析發現收入可以解釋66.7%的住房狀況差異。
[關鍵詞]住房狀況差異 城市家庭 收入
一、我國城市家庭住房狀況差異
1.數據來源和數據處理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于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2008年所做的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該調查通過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采用PPS抽樣方式獲得了2375戶樣本,每個樣本中都包含了家庭的經濟、住房、公共設施等相關信息。本文首先刪去家庭類型為農業家庭的樣本,從而得到了城市家庭樣本,樣本數為1667個。然后按照家庭支出變量將城市家庭分成五個收入等級,每個等級按按家庭支出變量從低到高的20%劃定,總樣本數為1563個,選取的樣本家庭分布見下表:
2.住房狀況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
從前面的文獻綜述中可以看出,城市家庭住房狀況一般表現在所居住住房的產權,居住的住房的面積上。自有住房的家庭的住房狀況一般好于租住住房的家庭;而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的越大也表現了家庭的住房狀況越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城市家庭住房產權狀況、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積的狀況,其數據整理的結果見下表(表2)。從分析的結果來看,不同收入等級上的家庭在住房產權上的區別并不明顯,即自有住房或租住住房在各個等級上的比重相差并不顯著,進一步的卡方差異檢驗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在人均住房面積上,不同收入等級上的城市家庭相差比較大,這也表明了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城市家庭的人均住房面積出現了比較大的差距。
二、我國城市住房狀況差異影響因素分析
從上面的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家庭住房差異主要體現在住房面積差異上。住房作為一種正常商品,收入越高的家庭對其需求就越高;同時住房還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家庭規模,婚姻狀況、產權結構都對住房的需求有重要的影響;家庭的其他重要財產對住房面積也有著替代效應。本文首先使用線性回歸方法尋找影響家庭住房面積的因素,然后使用Oaxaca(1973)工資差異分解模型對住房差異進行分析,通過該模型可以找出僅僅由于收入差異導致的不同收入等級家庭的住房差異。
Oaxaca工資差異分解模型最早是用于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歧視問題,模型最終解釋了由于性別而導致的男女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異。應用Oaxaca工資差異模型時,首先按照家庭的人均支出變量將樣本分成兩個部分,支出處于前50%的家庭為高收入家庭,處于支出后50%的家庭歸為低收入家庭。使用Oaxaca模型,首先估計估計高、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模型(不包括收入變量),模型的形式為:
其中,(1)為高收入家庭的需求方程,(2)式為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方程;和分別代表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積,為其對數形式,為影響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的的影響因素。
運用OLS估計方法可以估計出估計出模型中的相關參數(即 )。
進一步,由(3)可知,第一項是由于家庭特征變量所解釋的住房狀況差異,而就是由收入等級所導致的的住房狀況差異,收入差異解釋住房狀況差異的比例為。
對兩個收入等級的家庭的住房需求方程(即方程1和2)估計的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戶主年齡,家庭規模、家庭有無汽車對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影響顯著,而戶主年齡、教育程度、家庭規模、有無汽車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影響顯著。 根據式(3)對高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狀況進行Oaxaca分解,分解結果見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城市家庭的住房狀況的差異66.7%是由于收入的不同而引起的,僅僅只有33.3%是由于家庭的特征引起的。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住房狀況的差異是由家庭特征(比如戶主的年齡、教育背景、家庭規模)和收入差異共同引起的,但是在導致家庭居住狀況差異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收入的差異引起的。
三、結論及討論
本文從微觀角度對我國城市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狀況差異進行了完整的分析。調查的數據顯示了我國城市家庭在住
房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的住房狀況出現了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住房面積差異上,而產權差異并不明顯。家庭收入和家庭特征能夠對這種差異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但是進一步的分解分析發現剔除家庭特征因素, 66.7%的家庭住房狀況差異的比重為可以由家庭收入差異解釋。由此可以看出,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縮小城市家庭收入差距是解決我國城市家庭住房差異的一個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Huang, Youqin and Leiwen Jiang, 2009. Housing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3(4): 936-956.
[2] World Bank (1997) Sharing rising income: disparities in China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
[3] Clark,W.A.V.(1986)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American cities:a 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5,95–127.
[4] Nee,V.(1996)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changing mechanisms ofstrati cation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908–49.
[5] Galster,G.(1988)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American cities: a contrary review.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7.3,93–112.
[6] Szelenyi,I.(1978) Socialin equalities in stat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economics:Dilemmas for social policy in contemporary socialist societies in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63–87.
[7]鄭思齊,滿燕云,任榮榮.中國城市的住房狀況與住房不平等.PLC Working Paper,(No.006),2009.
[8] 邊燕杰,劉勇利.社會分層、住房產權與居住質量-- 對中國“五普”數據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 ,2005(3).
[9] 李實,羅楚亮.中國城鎮居民住房條件的不均等與住房貧困研究,http://www.unirule.org.cn/Seco-ndWeb/Article.asp?ArticleID=219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