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紀農業發展的理想模式。基于特色農業的發展條件和市場趨勢,今后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也將是綠色農業。文章以青海省為例,在分析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探討了以綠色農業為目標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特色農業 綠色農業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產業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食品已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而許多學者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二十一世紀我國農業發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是綠色農業。目前,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我國迎接國際挑戰的戰略舉措。
青海是資源大省,也是生態大省。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農業資源不僅為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也為發展綠色農業奠定了基礎。以綠色理念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是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經濟效益的“雙贏”選擇。而科學選擇青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將青海農業劣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形成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最優選擇和有效途徑,更是保護“三江源”生態安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綜述
特色農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發達國家。適時,世界各地掀起了開發特色農產品、發展特色農業的熱潮,荷蘭的設施農業、日本的農業公園、美國的生物農場、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等都以不同的發展模式脫穎而出。在這些模式中,各國更是從自身農業資源出發,將發展農業與保護環境有機結合,采取多種措施使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保持平衡。例如,在德國,其農業的戰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賦予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功能。特別是近年來,德國把有機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積極實施“綠色生態”農業計劃,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化學合成的生長調節劑、轉基因技術;限制單位面積畜禽飼養數量;實現飼料因地制宜,自給自足;每年7%的耕地休閑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環境;采取建立國家森林公園、農業自然保護區及雜草保護區等措施,來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在我國,特色農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一般認為特色農業包括示范農業、設施農業、訂單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等。其模式可以從生產要素、區域化、產業化三個角度加以分類:按生產要素分,有特色產品、景觀農業、區位農業、工程農業、示范農業、循環農業6種發展模式;按區域化分類,可分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型、企業帶動型、市場主導型、區域經濟發展型、技術帶動型5種發展模式;按產業化分類,可分為帶動模式、主導模式、協會支撐模式、結合模式4種。
國內外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告訴我們,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資源優勢,發揮產業效應,實現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青海的特色農業不可能復制任何一種典型的、完全的發展模式,更不能像美國那樣一些農業經濟發達、金融資本雄厚、科技和現代化水平高的國家一樣發展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機械化農業和畜牧業。青海地廣人稀,農村人口眾多,但文化程度普遍較全國低,農產品經營分散,農業基礎設施、科技含量、市場發育、經濟效益都很低,特色農產品基本上都以出售原材料、加工初級產品為主,良好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甚至“拿著金子當銅賣”。同時,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條件及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使特色農產品不可能只注重規模開發或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產業化、機械化發展,而應結合實際,各取其優,走特色發展之路。
二、特色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以青海為例
1.青海特色農業發展概況
特色農業給各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青海,其獨具特色的地域、氣候等條件,造就了豐富的農業資源,也為發展特色農業奠定了基礎。
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和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有廣闊的天然草場,據統計,可利用的草地面積3162.3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3.8%,草質優良,為特色牧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余種,僅木本、草本、藤本、真菌、地衣等植物蔬菜就有700多種,且大多處于野生狀態,農業生物資源具有貯藏豐富、種類多、用途廣、綠色、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此外,青海的旅游資源也相當豐富,有著名的青海湖,藏傳佛教著名寺院塔爾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獨特旅游區。這些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為青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多樣的物種資源、人文環境和基礎條件。
依據特有的自然和生物優勢,青海立足特色,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為核心,進一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并克服耕地面積小,質量差,草地退化嚴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據青海省農牧廳統計,2009年,青海在確保薯類、油料、豆類等傳統經濟作物產量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根據市場變化擴大了優勢作物種植,使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8萬畝,比上年增加7.1萬畝,蔬菜總產達到122萬噸,新增17萬噸,果品面積達到13.4萬畝,比上年增加3.36萬畝,果品總產達到2500萬公斤,新增200萬公斤;花卉面積達到7500畝,比上年增加500畝;中藏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8.7萬畝,比上年增加9.15萬畝。經濟作物的發展,使農牧民新增收入25700萬元,人均增收70元。
為發揮優勢農產品效益,青海初步建成了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百萬畝優質油菜、百萬畝優質馬鈴薯和12個國家級糧油高產示范縣,建立優質蠶豆出口基地35萬畝,新建沙棘基地4.5萬畝、枸杞基地2萬畝。另有中藏藥生產基地、特色果品、花卉等生產基地,正逐步成為青海省部分地區特色經濟的又一增長點。截止2009年底,全省已形成648個“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其中,從事種植業的448個村、養殖業的106個村、非農產業94個村,特色作物種植比重達到76.6%。
2.主要模式
青海深居內陸,地廣人稀,日照時間長,光合有效輻射強度大,加之獨特的冷涼氣候和地域特征,使青海農產品具有天然的綠色、無污染特性及有效養分含量高等優良品質。同時,高海拔、強紫外線、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又使青海成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這些有利的基礎和條件,使青海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具有了很強的優勢。根據青海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形成因素,綜合青海近年來特色農業發展實踐,從發展結構的角度將青海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產業帶動型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以“公司+農戶”的形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產業基地為基礎,綠色生產為手段,加工轉化為龍頭,效益農業為目標,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即公司與農戶之間以合同的形式建立起穩定的供銷關系的經營模式。
青海蜂產品生產企業和青海文元養殖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門源縣三福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等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大多采用了這一模式。該模式較為廣泛的被認同和使用,是因為這一經營模式不但能夠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還通過合同的方式實現了分工合作:公司幫助農戶收集市場信息,提供技術指導,農戶向公司提供農產品 ,公司又通過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經營,將農產品原料或加工后的農產品推向市場,實現了訂單農業,減少了農民的交易成本和交易的風險,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是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圍繞種植基地,生產一項或多項產品,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形成之前只有少數農戶開始選擇具有地方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進行生產和經營,因其投資小、見效快、適合農戶種植等特點,通過周邊擴散使其他農戶逐漸接受,從而使種植規模擴大,形成基地,產品交由相關公司加工銷售;或由農業生產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投資建成基地,進行規?;N植,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有了公司的帶動,農戶不再為生產出的農產品愁銷路,而且公司還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既保證了生產的數量和質量,也促進了公司和農民收益的增加。青海61家省級以上的重點龍頭企業和這其中的1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大多采用了這一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訂單農業等方式來帶動農戶和企業的“雙贏”。這一模式成為當前青海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模式。
目前,青海除了利用這一模式發展青稞、油菜、馬鈴薯、牛羊肉等特色農產品外,還利用東部地區、西部柴達木盆地優良的光、熱、土資源發展特色沙棘、枸杞產業,已形成“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業產業發展。據青海省農牧廳統計,2005年以來,結合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青海省林業部門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大力扶持清華博眾、柴達木高科技藥業、康普德等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積極發展沙棘基地、枸杞基地,至2009年建成沙棘基地26.8萬畝、枸杞基地14萬畝,對改善和治理荒漠化土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生態效益明顯。
該模式有利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濟,同時也能減低農戶的市場風險,推廣農業科技,增加農牧民收入。但由于雙方協作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所以公司和農戶存在市場、誠信、勞動成本等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
第二、“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依托,農民通過以實物、土地使用權、專業技術、產品等折股入會,發展現代農業,這是保護農民經濟利益的有效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發揮了區域資源優勢,另一方面通過農民自愿組建、自愿加入合作組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組織化程度。
隨著青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經營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涵蓋了種植業、畜牧業、農機服務、土地流轉集中耕作等領域。截止2009年底,全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890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占36.3 %;從事畜牧業的占48.9%;從事花卉、苗木等林業的占3.6%;從事技術、銷售、農機、土地流轉等服務類的占5.5 %;從事漁業、手工業等其他的占5.7%。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員、協會會員達到11.8萬人,參與聯合經營和合作經營的農牧戶34萬戶,占全省農牧戶的40%。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加快了青海特色產業發展的進程,涌現出了一批以“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鄉村為背景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如樂都縣雨潤、高店兩鎮,以大蒜種植基地為主的富民大蒜專業合作社;碾伯、高廟兩鎮,以辣椒、黃瓜種植基地為主的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互助縣八眉豬養殖、化隆和循化縣的牛羊育肥等都采用了“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
這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青海應用比較廣泛,成本較低,形式靈活,管理更直接,容易激發農戶積極性,方便形成“農超對接”等低成本運行方式。但目前青海這類模式中存在融資困難、管理制度不健全、組織設計松散、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有限、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今后需在資金、技術、人才、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第三、“專業市場+農戶”模式
這類模式是以專業市場,如花卉、蔬菜、觀光體閑等為依托,農戶產地生產緊隨市場需求,并以市場為核心逐漸向周邊輻射,形成以專業市場為核心的生產經營模式。專業市場的參與者有生產專業戶,運銷專業戶等。農戶根據市場需求或與各購銷專業戶的協議安排生產,使信息傳遞更加迅速,較好地解決了生產對市場的適應問題。
青海發展這一模式的特點是,以大中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鄉結合部建立農產品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通過專業市場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直接溝通,使農戶與專業市場之間通過產品這一紐帶形成一種相互連接、相互依賴、互為發展、互惠互利的產業化組織關系,廣泛帶動周邊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形成專業化區域經濟發展帶。如青海實施的黃河、湟水流域特色農牧業“百里長廊”建設,使海東和西寧周邊蔬菜、肉蛋奶、花卉、藥材等種養植產業與市場直接對接,建立起了專業市場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再如:樂都縣興農農產品產銷協會,開展農產品訂單生產、加工、儲藏、運銷和科技培訓、實用技術推廣等業務,在縣內建立了84個基層購銷服務點,與北京華聯、西寧大百、寧食集團、華潤萬家超市等多家超市實現“農超對接”,使生產的產品直接對應供應的專業市場,有力地促進了特色農產品市場價值的實現和競爭力的提高。但這一模式中專業市場的規范管理、農戶與專業市場之間的信息溝通、“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的互惠互利機制的形成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和加強。
②旅游文化型模式
旅游文化型發展模式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利用區域內特有的自然和特色農業優勢,經過規劃和建設,集賞花、垂釣、采摘、餐飲、健身、寵物樂園等設施與活動于一體,形成具有生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乃至教育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7]。
青海旅游文化型模式既融合了當地獨特、自然的農業資源,還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內容。青海是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奇特的山水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眾多的人文景觀,也為旅游、觀光增添了文化內涵。青海通過當地獨特的民族風情、歷史文化和特色農業資源發展旅游業,既吸引游客,又增加了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如貴德縣的“梨花節”、民和縣的“桃花節”、門源縣的“油菜花節”,還有各地特色“農家樂”等,就是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和民俗風情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農業旅游模式。在此基礎上,為了提高農牧業科技含量,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青海各地還建設了集科研、展示、示范、推廣、培訓、農產品加工、觀光為一體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成為以特色農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又一新型模式。
青海發展這一模式的優勢是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發展與休閑旅游的結合,增加了農業的附加值。缺點是,就目前而言,投資主體有限,難以深化綜合優勢,缺乏將農業項目、娛樂活動、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達到優勢組合的最佳效應,且發展規模較小,品牌特色不鮮明,模仿度高,難以彰顯核心競爭力。
③設施農業模式
設施農業模式是通過采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人為地創造出相對可控制的動、植物生長環境,以有機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促進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農業生產依賴自然環境的一種新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它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
近幾年,青海把設施農業建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積極發展日光節能溫室,初步形成了以川水地區為主,由西寧周邊地區向州縣,由川水地區向淺腦山,由農區向牧區的溫室產業帶。甚至在海拔4200米的玉樹州曲麻萊縣種植溫室細菜,開創了在高海拔地區設施農業建設的先河。設施農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了市場蔬菜的供給,也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該模式的優勢是利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擺脫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缺點是需要的資金量大,技術性要求高,投資主體有限,對目前青海大多數地區而言,只能更多的依靠政府扶持發展設施農業。
三、以綠色農業為目標的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走綠色農業的發展模式,我國特色農業必然也要朝這個方向發展。青海是資源大省,更是生態大省,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依據青海特有的農業資源和環境優勢,青海特色農業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必將朝著生態保護型的綠色農業方向發展,以綠色理念實現特色農業的現代化,實現青海省委書記強衛所說的“把保護生態與發展農牧業優勢統一起來,走綠色生態農牧業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生態改善和農牧業經濟發展的‘雙贏’?!?/p>
在我國各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同樣重要。農業經濟的發展既要走特色發展之路,更要把提高農民收入、建設小康農村同保護環境、建設綠色農業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經濟的“雙贏”發展、可持續發展。而綠色農業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因此,包括青海在內的我國特色農業的理想發展模式應該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綠色生態型發展模式。
國內外和省內外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將農戶、基地、專業合作組織、企業等主體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其組織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才能實現這一產業的高效運轉。而通過發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可以促成農牧業在產業化發展中實施綠色發展的聯結機制,使特色農產品在生產層面上,由小型規?;r戶家庭生產經營為基礎,建立起標準化生產基地;在生產服務方面,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綠色技術和信息推廣為主導;在產業運作方面,以 “公司+合作社+基地”為系統,將產品開發、信息溝通等結為一體,設立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組成高效運行的組織結構,形成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和良性循環發展機制。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綠色生態型發展模式,有利于提高特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效益。因此,建立以資源優勢為依托,“種、養、加”平面結合和“產、供、銷”垂直結合的綠色生態經濟系統, 有利于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聯合, 充分發揮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帶動的作用,以達到資源有效與節約利用、生態環境得以保護與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農村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目標。
四、實施對策
1.系統化建設
以綠色農業為目標發展特色農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從標準化建設、組織化建設、產業化建設做起,把生態建設、農村小康建設納入這一系統建設工程中進行整體化運作,以農地制度改革和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范運行、健全產業化經營體系為途徑,全面實施綠色農產品生產標準,強化監督綠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系統開展以無公害農產品為基礎、綠色食品為中端、有機食品為高端的綠色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和銷售。
2.市場化運營
以綠色農業為目標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要按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需求,適應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市場競爭的省際化、國際化。堅持企業自主創新與政府引導、支持相結合,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做大做強農業資源型企業,使資源優勢通過市場轉化成經濟優勢,造福農牧民,造福消費者。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開發方向上,應以產品的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為手段,明確目標市場,培育核心競爭力,提高市場的認知度,要注重以品牌建設促市場效益,實現“產業品牌化、品牌產業化”發展格局,盡快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牧業產業群和產品品牌。
3.區域化布局
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資源條件、生產基礎、市場環境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突出區域特色,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藥則藥,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要以市場為導向,建立較為完善的技術、信息、資本交流平臺,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其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科學、合理的區域布局。
4.產業化經營
目前,農業經濟已進入后農業產業化時代,它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為主導,更注重產業鏈條的嚴謹性和價值的創造性。要運用先進的經營理念,培育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和手段,形成市場連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格局。特別是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緊緊依托和圍繞優勢資源及其特色產業,突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龍頭企業、能人大戶、集體經濟組織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網絡化的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允許行業協會、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和其他多種形式發展,鼓勵開展技術、勞動和資本的合作,以創辦服務實體為主,提高合作社的服務能力,使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標準生產、商標注冊、品牌培育等方面發揮主體作用,形成產前、產中、產后有機結合的產業服務鏈條。
參考文獻:
[1]李曉俐. 德國農業農村發展模式及其啟示[J].北京:世界農業,2009(6):41-43
[2]金蓮,王永平,劉希磊.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11): 6070-6072
[3]鄒曉娟.“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探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12):34
[4]孫國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J].上海農村經濟,2008(12):22
[5]劉寧俠,張云玲.我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壯大[N].青海日報,2010-2-24(6)
[6]曹建勛,吳曉杰,張理廷.海東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路勁與模式探析[J].青海金融,2010(3):17-21
[7]彭新宇,金發忠.論特色農業的理論內涵及發展模式[J].湖湘論壇,2006(5):65-66
[8]劉延慶.現代農業示范園凸顯高原特色[J].中國農業科技,2010(2):12
[9]陳超,張敏,宋吉軒.我國設施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