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循環經濟研究的是物質和能量在經濟系統中的運動規律,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因此,循環經濟的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因此,它具有新的系統觀、經濟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是針對傳統經濟發展導致資源過渡消耗和環境惡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形式。
[關鍵詞]循環經濟 發展 思考
一、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
傳統經濟學研究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與利用,通過優化社會的經濟活動,達到經濟活動效率和效益的最佳化,經濟學發展成了純粹有關市場、價格、價值、資金等孤立系統,看不到自然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制約。
循環經濟首見于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Pearce和R.K.Turner的著作,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中加以論述,開始并未實際發展為國家層次的模式。隨著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尖銳,其內涵不斷被完善,日漸為社會重視。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為特征,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減少污染排放,使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良性互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
1.我國資源短缺阻礙經濟發展
資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障礙之一,雖然總量比較大,但是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相對就比較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式相當嚴峻。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攻擊的壓力。
2.社會循環領域發展基礎薄弱
從社會整體循環的角度,要大力發展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即靜脈產業,通過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這樣才能在整個社會范圍內行程“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環路。
實現社會層面的物質循環,發展靜脈產業,關鍵是建立一個廢棄物回收、分類、加工利用體系。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廢棄物回收體系,但是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水平落后,尚未行程廢棄物處理的市場機制,而大多由社會公益事業部門承擔,靜脈產業的發展在低水平徘徊。手機方面,廢棄物產量大而接納設施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活垃圾已成為城市污染的主要因素;分類方面,雖然在積極倡導垃圾分類活動,但垃圾分類實施效果尚未顯現;回收利用方面,由于我國垃圾處理企業普遍經營年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產業化水平低,資源回收率低,與廢物的產生數量和速度相比,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比例遠遠不能達到回收資源、防止污染的要求。
3.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巨大
對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面臨著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危機,已經開始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主動地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對企業的環保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很多重污染產業環保成本大幅度增加。而欠發達地區為了吸引資金,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地方群眾收入水平,在環保等方面的要求較低,這些高污染企業開始從環保要求比較嚴格的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必然加劇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該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迫切性與循環經濟發展的滯后性使得區域性差異更為突出。
三、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對策
1.技術創新對循環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同經濟增長的速度相比,科學技術呈加速趨勢向前發展。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循環經濟技術的發展很不平衡,因此一定要實現區域技術的平衡發展,雖然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但是技術發展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就我國大多數欠發達地區來講,目前宜采用節約資本型技術,這是因為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資本都是一種相對稀缺的要素,而勞動力則是相當豐富的。采用節約資本型技術,可以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充分利用各地區的勞動力資源,使問題得以緩解,而節約資本型技術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掌握。而且還有利于資本積累。
2.充分重視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的作用
循環經濟不是宣傳一種“永動機”的理念,物質循環利用是要付出能量消耗代價的,是可能再次產生污染的,因為物質在被利用后,必然導致品位的降低、純度的下降等所完全循環的思想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高技術才能把物質循環做得可行和經濟上合理。當今社會發展也證實循環經濟理念是可行的。人們對生活質量提高的追求,不是永遠與物質和能量消耗增加、污染程度加劇和生態的惡化相伴而生的,隨著人均GDP的增加,使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矛盾會逐漸減小。
3.構建適合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
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發展循環經濟特別要注意經濟激勵與限制手段的運用,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針對不同的經濟行為采取的不同的經濟政策對使用循環再生資源生產再生產品的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環保行為,國家的財政和稅收部門可以采取補貼、貸款、貼息等激勵措施,使得企業和個人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對造成環境污染的經濟行為,通過征稅、罰款等限制的經濟手段將環境污染導致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實現責任與利益的公平結合。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調整資源型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及循環利用資源產品的價格,以促進企業和個人進行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行為選擇。
參考文獻:
[1]金涌: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年4月
[2]聶華林王成勇:區域經濟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
[3]張燕: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9月
[4]于秀玲:循環經濟讀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5]季昆森:循環經濟原理與應用.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