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志愿服務幾乎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要力量。本文通過對江西省南昌市志愿者組織狀況的研究,分析了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志愿者活動組織情況以及志愿者激勵情況,總結出南昌志愿者組織在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而提出志愿者組織發展方向和策略的建議。
[關鍵詞] 志愿者 組織現狀 問題 發展方略
一般認為,志愿者是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計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人員。目前江西省南昌市也有許多進行志愿工作的志愿者組織,如青年志愿者協會、慈善義工協會、紅十字會等等,各項志愿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一、研究背景
志愿者是志愿精神的實踐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夠不計報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幫助他人的人。“志愿者組織”是公民在不計報酬自愿奉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組織。從組織形式而言,主要指的是通過各種途徑發展起來的志愿者團隊。
進入21世紀,我國志愿者組織獲得迅速發展。在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2003年,團中央教育部推出“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打造西部志愿服務團隊。2005年由北京奧組委、北京市政府組織和領導的“迎奧運”志愿服務項目開始啟動,標志著中國志愿服務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與此同時為適應志愿服務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商務部、團中央和中國紅十字會以及北京、天津等18個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務的條例、規定、辦法。
回顧中國志愿者組織的發展,雖然近幾十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體現在志愿者組織的自主性不足,經費短缺,缺乏必要的政策法律保障,缺乏發展的戰略意識并且短期行為明顯等方面。因此要加強和改進社區志愿者組織的管理工作,必須創新管理機制。作為社會的重要構成,志愿者組織的發展無疑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并且志愿者組織和其他非營利組織的涌現可以更好地分擔政府的職能,節約政府工作成本和社會成本,有利于社會民眾積極地參與到國家建設中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漸加快和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志愿服務正逐漸演化為公共服務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
二、志愿者組織現狀
近20年來,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迅速,已成為社會公共事業重要一部分。南昌市也不例外,南昌市目前有南昌市志愿者協會、南昌市慈善總會和南昌市慈善義工協會三個主要志愿者組織以及眾多“民間”志愿者組織,根據《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提出的“志愿者人數占城市人口的比例≥8%,南昌市今年正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南昌市志愿者組織近幾年迅速壯大,志愿精神廣泛普及。
本論文對約400名注冊志愿者和60名志愿組織工作人員進行了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統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對志愿者組織進行分析。我們從志愿者組織和志愿者兩個方向對志愿者組織現狀進行調查,保證調查抽樣隨機性和公平性,力求做到真實全面。筆者通過對南昌市志愿者組織情況的調查,發現志愿者組織呈現以下特點:
1.自上而下發起產生,組織較為年輕
志愿者組織的產生途徑一般分為自上而下發起和自下而上發起。自上而下發起是指志愿者組織源于上層的政府部門或者業務主管,比如是與黨政組織脫鉤而來或者由他們發起成立如青年志愿者協會、慈善義工協會及其各分會;自下而上是指由社會公眾組建成立,他們可以代表社區公眾的需求與意愿,如南昌義工聯合會。南昌市志愿者組織總的情況是,主要自上而下成立,但民間義工義工組織也具有一定地位。
就志愿者組織成立時間來看,江西省南昌市志愿者組織大多成立于2000年后,如南昌慈善義工協會成立于2009年,南昌義工聯合會成立于2006年,各青年志愿者分會也大都成立于2000年后。總體情況為組織較為年輕,近年來發展較快。
2.志愿者對活動關注度高,志愿服務參與途徑少
(1)志愿者對志愿活動關注程度高。調查中發現,南昌市57.2%的志愿者對周邊志愿活動比較關注,大部分志愿者都會時常了解周邊的志愿活動的開展。
(2)志愿服務參與途徑少。一方面,志愿者對志愿活動關注度、積極性高,但是參與度卻較低,志愿者中有相當部分只是偶爾參與或很少參與志愿活動。據調查顯示有約41.8%的志愿者是充滿激情積極參與到志愿者活動當中,與此相反,僅有26.7%的志愿者經常參與志愿活動,54.3%的志愿者偶爾參與活動,13.4%的志愿者很少參與。另一方面,志愿者組織也在抱怨缺少志愿投入到相應的志愿工作當中,許多志愿活動都出現缺乏志愿者的現象。這就形成了“志愿者找志愿活動難,志愿者組織找志愿者難”的現象。這是由于志愿服務參與機制不健全和相關信息流動不順暢,再加上體制上和人為上的一些障礙,限制了志愿者個人自主選擇的空間,限制了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渠道。
3.志愿組織不合理,管理機制不健全
(1)志愿者培訓不到位。主要表現為南昌市志愿者組織開展的培訓活動少,無法滿足志愿者的培訓需求;在有培訓活動的情況下,培訓方式使許多志愿者不滿意。在南昌市志愿組織現狀調研過程中,經常參加組織培訓活動的志愿者只有6.5%,偶爾參加組織培訓活動的志愿者比例是30.3%,而從來沒有參加過組織培訓活動的高達63.3%。多數市民成為志愿者后并未接受專業培訓,就直接參與志愿活動。
(2)志愿組織工作不規范。一方面,通過對南昌市志愿者組培訓情況的調研發現,多數志愿者在培訓不足的情況下提供志愿服務,導致志愿服務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大部分志愿者組織缺乏相應的工作守則與行為規范,志愿服務缺乏參照標準,或者落實不到位,具有隨意性等特點。在志愿者隊伍的組織上進行粗放式的管理,組織不夠規范。
(4)志愿服務對象較窄。南昌市志愿者服務對象的意向局限于留守兒童、失學兒童、孤寡老人和環境環保等,其他許多需要關注的人群如殘疾人、重病患者等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視。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環境環保是近幾年提倡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志愿服務應當提高其普及率,這需要志愿者組織付出更大的努力。
(5)志愿服務內容不符合現實需要,存在形式化問題。志愿服務是一項光榮而神圣的工作,然而部分志愿者存在不滿,認為志愿活動形式化,削減了他們對于公益服務的積極性。該現象應當引起各志愿者組織的重視。同時志愿活動的內容也不能得到志愿者們的一致認同,缺乏實際需要。開展志愿活動前,缺乏相應的需求分析,致使志愿活動的內容不貼近現實,認同度不高。
4.保障手段缺乏,激勵措施不足
(1)志愿參與缺乏時間保障。目前志愿者隊伍主要由在職工作人員和學生組成,其中學生是志愿者隊伍的主力軍,然而志愿活動時間安排的不合理嚴重影響到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難以平衡學習與志愿服務工作。調查中有74.34%的志愿者表示志愿服務的提供在時間上與自己的學習或工作發生沖突。在時間上得不到保障,容易引起志愿者的短期行為,難以長期堅持志愿服務工作。
(2)志愿者缺乏權益保障。據調查顯示,僅有18.4%的志愿者認為自己的權益十分有保障,大部分志愿者認為自己的權益只得到一般保障甚至沒有保障。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影響人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限制志愿服務隊伍的發展與壯大。然而目前我國關于規范志愿服務的法律十分不健全,許多地區處于志愿服務立法的空白地帶,全國至今沒有一部統一的志愿服務法。同時,現行法律也缺乏一種公益人的法律制度,這種制度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相關法律和權益保障的缺失導致志愿者的法律地位不明確,職責權限難以明確和落實,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志愿活動也難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3)缺乏共同愿景激勵。多數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動機不唯一,帶有其他目的,如自我能力的鍛煉,結識更多的朋友,甚至帶有不純正動機。志愿服務是公民個人基于道義、信念、良知、愛心和責任,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善心為他人、社區和社會提供的一種公益性服務,如果偏離了本質,志愿服務的意義何在?這需要志愿者組織和志愿者一起建立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的共同愿景。
(4)志愿者偏好榮譽激勵。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最終追求的是自我實現的滿足。榮譽不僅僅是外界對自己的認同,更是自我的肯定。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志愿者認為進行志愿服務是不需要物質獎勵的,他們更傾向于社會的認同。
南昌市志愿者組織在近幾年發展較快,但由于發展時間過短,在招募、培訓、對外服務情況和內部組織情況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令部分志愿者對于志愿者組織抱有一些意見和不滿。但總體上志愿者組織情況基本令人滿意,同時人們對志愿活動抱有很大的期望和支持。
三、對志愿者組織發展的建議
通過以上對江西省南昌市志愿者組織現狀的分析,我們對志愿者組織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宣傳力度,營造活動氛圍
志愿行動持續化發展的基礎和載體就是社會大眾的參與,在志愿行動的發展取向上,應強調它的日常化。志愿者組織要高度重視,廣泛動員,深入宣傳志愿服務精神。提高志愿服務意識,營造“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圍。要大力宣傳志愿服務行動及先進典型,為發展志愿服務事業提供積極的輿論支持。要積極動員廣大群眾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來,廣泛參與志愿服務。
(2) 加強志愿服務培訓工作,推進志愿服務規范化進程
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板塊之一,只有做好培訓工作,志愿者們才能更好的為弱勢群體服務。一方面要針對弱勢群體需求對廣大志愿者展開培訓工作,培訓出一支具有專業特長,符合社會需要的志愿者隊伍。另一方面要針對志愿者的專長和愛好進行培訓,使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也能鍛煉一技之長,既能保證志愿隊伍的服務水平,又能為志愿者自身今后更好的發展提供鍛煉和幫助。
許多志愿服務組織普遍存在著組織目標不明確,職責權限不清晰,服務行為不規范,管理能力不強,行政化色彩濃厚,管理效率不高等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志愿服務工作的展開和有效運作。志愿服務規范化是志愿者組織亟需完善的部分,從志愿者招募,活動次數時間的安排,服務對象的廣泛關注,服務的專業化都是現今志愿者組織亟需做好的。
(3)強化思想建設,宣揚志愿精神
部分志愿者組織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往往出現偏離宗旨的情況,致使部分志愿工作利益化、形式化。這樣現象的發生令部分參與的志愿者產生厭惡心理,并對志愿者組織和活動失去信心。而我國志愿服務的文化氛圍還沒有形成,其文化價值尚未充分發掘,社會認知度、公眾參與度相對來說都比較低,組織分散而缺乏權威,甚至一些人對志愿服務還存或多或少的誤解或偏見[8]。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健康與持久發展。因此加強志愿者組織內部思想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需要強化志愿者組織內部的思想建設,宣揚和貫徹志愿精神,培育公民志愿服務的精神和理念,一切行動以志愿精神為指南。
(4)加強志愿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從雙因素理論的角度而言,只有激勵因素才能夠給人們帶來滿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們的不滿,但不會帶來滿意感。志愿服務的持續發展,不僅要求志愿者具有從事志愿服務的激情和熱情,更需要健全的保障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和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和積極性。因此要充分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為他們做好基本權益及其他保障工作。
公眾認知、服務經費、法律保障是志愿服務發展要解決的三項主要問題,其中經費保障是志愿組織發展的基礎。志愿者組織是從事志愿服務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志愿者參與的服務都是自愿無償的,是不以獲取物質報酬為目的的。我國非營利組織普遍面臨著資金上的困難,志愿者組織也不例外。志愿者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如果還要為志愿服務的成本掏錢,顯然有些說不過去。資金短缺成為了志愿者活動的主要障礙之一,為志愿服務提供經費保障是志愿服務能夠長期深入開展的保證。
(5)完善志愿服務考評激勵機制建設
采用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出所需要的行為并使之固化的過程,就叫作行為塑造。行為塑造的方式主要有積極強化,消極強化,懲罰和忽視。雖然志愿服務是志愿者主動參與的一項公益服務,但適當的行為塑造對于志愿者組織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積極強化式的激勵方式,消極強化和懲罰式監督考核來對南昌市志愿者和志愿者組織成員進行行為塑造,這對于提高志愿者服務水平、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具有積極的作用。
①強化監督考評機制。強化志愿者監督考評機制,不僅能夠規范志愿服務行為,而且可以保證志愿服務時間和質量。監督考評機制應依托基層志愿服務組織對志愿者服務情況進行監督和考評,對不合格的志愿服務組織和個人予以適當懲戒措施,對表現優秀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②建立有效激勵機制。目前我國志愿者激勵主要以精神激勵為主,但是單一的精神激勵容易導致志愿者精力和熱情過早消耗。因此應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保護并激發志愿者的激情。一方面,應定期開展志愿服務表彰活動,對表現突出的志愿組織和個人進行表彰,采取“志愿服務時間”和“志愿服務效果”雙重標準來衡量志愿組織和個人的成績。另一方面,應適當給予志愿者組織和個人物質獎勵,減輕志愿者組織和個人的經濟負擔,這樣才能保障志愿服務長期有效的開展。
(6)建立學習型組織,打造共同愿景
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組織成員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學習型組織的最大特點就是建立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首先,志愿者組織應當明確組織的目標與使命,建立一個共同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的愿景,在吸引志愿者參與時不僅僅是以鍛煉能力、結交朋友作為“蛋糕”,這樣才能保證組織的活力和長久發展。其次,依托政府的有力支持,充分利用政府的資源為志愿活動提供助力。再次,建立分工明確的組織結構,清晰的權責劃分,是組織高效有序運作的保障,使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得以充分利用。
四、結語
志愿服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未來的發展還需要人們的無限熱情,需要有效的組織管理,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努力。志愿者是一盞明燈,指引著廣大群眾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志愿者是一塊巨大的基石,墊起了這個充滿愛的世界;志愿者是一陣和煦的春風,溫暖了無數冷漠的心。中國志愿者組織將撐起一片充滿愛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徐柳,我國志愿者組織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學術研究,2008,5:67-72
[2] 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動研究:類型評價與管理[M],天津人們出版社,2001:2-4
[3] 祝靈君,志愿者組織、志愿精神與政黨領導,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9(3),42-47
[4] 陳佳.關于中國青年志愿者組織發展現狀的思考[J].社會觀察,2006,2:105-106
[5] 鄧國勝.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模式[J].社會科學研究.2002,2:108-110
[6] 黨秀云.論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1,4:50-55
[7] 丁元竹等.中國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2-129
[8] 陶傳進.社會公益供給——NPO、公共部門與市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31-337
[9] 田凱.機會與約束——中國福利轉型中非營利部門發展的條件分析.社會學研究 [J],2003,2:92-100
[10] 邱建國,楊曉東.中國青年志愿者激勵機制的現狀與發展研究[N].中北大學學報.2008,24(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