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務日語是一門特殊用途語體,主要用于跨文化間的商務交流。然而,商務日語并非簡單的懂日語或懂商務知識,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商務談判和合作的進行。本文就此方面的知識分為接待宴請、商務談判以及產品的包裝、設計三個方面加以總結和探討。希望對今后的商務日語教學或商務活動從業人員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商務日語 文化因素 影響
日本語作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與其語言特點、獨特的文化背景結合得非常緊密。商務日語雖然本質上來講它是一門語言性學科,但它更是“社會技能學科”,側重于商務環境中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務交際的能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上對這個方面重視不足,教師過于偏重語言形式而忽視了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特別是忽視了在語言在商務日語實際運用中的文化因素影響。而無論是何種層次的跨國商務活動,實質上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合作與交流。因此,要在商務交往和談判中運籌帷幄,掌握主動權,取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須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一、語言與文化的相關性
結構主義心理分析家拉康認為,文化的任何表現同語言功能(也即同象征符號觀念)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某種語言的特有結構把一種類似“集體無意識”的東西從小影響嬰兒的心理和行為,在他無意識中形成一種文化結構。
語言對世界的分類帶有人的很大的主觀性。“一種語言的詞語與其說是反映了客觀世界的現實,還不如說是反映了操這種語言的人們的興趣所在”。 正如薩丕爾所說:“語言符號能容易地從一種官能轉移到另一種官能,從一種技術轉移到另一種技術,可見單只語音并不是語言的基本事實。語言的基本事實毋寧說在于概念的分類,概念的形式構造,和概念的關系。……語言,作為一種結構來看,它的內面是思維的模式。” “‘現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覺地根據人類集團的語言習慣建立起來的。” 一種語言的形成,就是一個創造有體系的世界整體的作業。瑪克斯 德索也指出:“雖然,也許文學的效果在一開始以感覺意象的存在為條件,但這對于我們來說已經是多余的了。語言已經凝聚成一個世界,一切精神效果都隸屬于它,就像隸屬于外在世界一樣。”
必須指出的是,不同民族的語言棱鏡所折射的世界是很不相同的,那些差異之點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樣式。
二、商務日語教學中常見的文化差異
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最容易從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 如日常生活的問候語、隱私習慣、肢體語言、宴請禮儀、對動物和顏色的態度等。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1.接待與宴請中的文化因素
作為商務活動的首要環節,商務接待是商務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在此環節,如何互致問候、寒暄是接待人員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為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對雙方的成功合作有著很大影響。
(1)寒暄
在我國,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日本正式場合的初次見面一般都要互行90度的鞠躬禮而不是握手。鞠躬時,男士雙手垂下貼腿鞠躬,女生將左手壓著右手放在小腹前鞠躬,并禮貌地說“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然后互相交換名片,一般來說,年紀比較輕的或者身份比較低的人要先遞上名片。如遇老朋友或比較熟悉的就主動握手,甚至擁抱。如遇女賓,女方主動伸手就握手,但不要用力后久握。遇到老者亦然。
(2)等級序列
就像木村敏指出的那樣,“在日語中,還有在日本式的看法和想法中,自己是誰,對方又是誰,是由自己與對方的人際關系來決定的。一個人作為個人獲得身份同一性的前提首先是人際關系。即是說,存在著人與人之間這一事實。”
日本是一個講究“序列”的社會,本尼迪克特早在50多年前曾說過:“日本人是從等級的觀點來看待國內問題的,他們也用同樣的觀點來看待國際問題。 ”日本文化所想象的國際秩序趨于是一個等級序列,即每個國家都有一個與之相符的位置,在“要么在我之上,要么在我之下”這樣的行為模式下,日本外交給人一種依附強權.缺乏道義的印象是很自然的。同最強大的國家結盟來達到戰略目的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日本外交的一個重要特征。
所以名片雖小,但在日本的人際交往中卻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為它有著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名片不僅通報姓名(以及名字的漢字各種讀法)和地址,更重要的是,標明了名片主人的頭銜、職位和所屬機構。日本的社會習慣要求人們在接過對方的名片后,一定要仔細地審閱一番,根據名片的內容來相應地安排自己的言談舉止。只有在互贈名片、明白了對方的身份后,雙方才能據此確定彼此之間的關系屬于哪種規格,便能恰如其分地對待對方而不至失禮或越位。所以,日本人初次見面時,如不交換名片,他們就不好開口說話,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用哪一種敬語來稱呼對方,也不知道應該用哪一種禮節。
(3)宴請
給人遞東西時一般要求雙手遞。遞刀等危險東西時,要把帶有刃、尖等危險處朝向自己再遞給別人。吃飯時,除了吃面條時,忌諱弄出聲音。被人邀請或是受到款待后,日本人不僅要在分手時道謝,而且過后再次見面或通電話時,一定要再次致謝。有人說,日本人為了一件事至少要謝人家三次以上。
主人為客人斟飲料時,客人要端起杯子,續添飲料要由主人親為,客人不通過主人而自己倒飲料被視為有失體面和失禮。
在吃飯的時候切忌舔筷(用舌頭舔筷子)、迷筷(用筷子在餐桌上晃來晃去)、移筷(連續夾兩種菜)、扭筷(扭轉筷子用嘴舔食粘在筷子上的飯粒)、插筷(用筷子插著食物送進嘴里)、掏筷(用筷子從當中扒開菜挑菜吃)、跨筷(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面)、剔筷(用筷子當牙簽剔牙)。
(4)其他禮儀
日本沒有特別侮辱人的手勢。口中含著食物說話或者邊走邊吃均被認為不雅和失禮。
在眾人面前女性的不加掩飾的笑也被認為失禮,女子笑時通常都要以手掩口,要盡量做到笑不露齒。
參加日本式宴會一般都要盤腿而坐,婦女則屈膝跪坐。在日本最忌諱女士分開腿坐,特別是穿短裙時更不能分腿而坐。不管男女,正式場合不能翹二郎腿坐,要求一定要把兩腿并在一起,把兩手放在膝蓋上面。
2.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
談判是貿易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國際商務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準乃至談判的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影響談判進行的重要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這些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因此,如欲在商務談判中掌握主動把握契機就應對目的國的文化進行了解。
(1)交談溝通方式
日本人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很少注視對方的眼睛,大多是看著對方的鼻尖。特別是對上司或長輩,常常要垂目低視。也有人閉上眼睛表示洗耳恭聽當與人對視時,有些人會感到難為情而趕緊移開目光。當冒犯或妨礙他人時,要馬上說“對不起”以示歉意,如果不這樣,彼此關系往往會搞得很僵。
下級同上司在一起時,在上司沒講完之前一般不能插話。說話方式多是圍繞所商討的事項交換看法,以求得意見的一致。人們很重視交談的氣氛并琢磨對方的立場和看法,有時就是自己不同意,也會因考慮到彼此的關系和對方的處境而放棄自己的主張,迎合對方。
(2)拒絕方式
即便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不可時,日本人也不喜歡爭執,往往習慣于避免正面沖突,拐彎抹角地說“我理解你的意思,但是……”,并將自己的理由陳述一下。還常說“我倒無所謂,只是社長說……”,或“某某某先生三番五次這樣說,所以……”等等,往往推出第三者來婉轉地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對他人的要求、請求,如果日本人說“讓我考慮一下”的話,通常則意味著否定。而且事后對方若不催促答復,多不會告知考慮的結果的。
遇上尷尬局面時,日本人出于禮節一般是繼續留在那里,靜靜地忍耐,而不會公開表示抵觸或退席。通常人們或是想辦法改變一下氣氛,或是無可奈何地忍耐下去。人們很注重揣度當時的微妙氣氛。
3.產品的包裝、設計中的文化因素
對于產品包裝、設計與商標語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國文化的淺層次表現。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語言信息的準確傳達,更要考慮到對方文化的獨特性。
日本人對數字的吉兇感覺很敏感,忌諱4(與“死”發音相同)、6(發音為“勞苦”)、9(發音為“苦”)。因此,平時的產品定價或包裝上應該盡量避免這幾個不吉利的數字。
日本人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詳之色,故忌用綠色作為裝飾;日本人還忌諱紫色,認為紫色不牢靠,因此機會用紫色紙或紫色布包裝物品。
在商品上日本人忌用荷花(喪花)、狐貍(貪婪)、獾(狡詐)等圖案。
在配置房間的時候,有人不喜歡東北方向,認為那是鬼門,是鬼出沒的地方(此說起源于陰陽道)。還有人忌諱日歷上的“佛滅日”,認為那天對萬事都是兇險之日。為了免遭報應,人們立了不少規矩(如不能往蚯蚓身上撒尿等)。
日本盛行送禮,但饋贈禮品時一定要倍加小心,不使損壞,因為日本人忌諱“破損”。所以在選購禮品時盡量不要選購陶瓷、玻璃制品等易碎物品。而因為日語當中梳子的發音為“苦死”,所以非常不吉利,千萬不可作為禮物來送給對方,不然等于給人送“苦”,是需要特別避諱的。
寫信也有講究。日本人忌諱收到倒貼郵票的來信。日本好一些的信封都是里外兩層,如對遭遇火災的人發慰問信時,一定不要使用雙層信封,否則將意味著“禍不單行”。信封要豎著寫,折疊信時要注意,不要將收信人的名字頭朝下,因為那意味著倒霉之事臨頭。
如果遇到有些場合需要著和服時,左衣襟壓在右衣襟上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因為那與死者裝束相同),不過女式西服中的左衣襟壓右衣襟則為常見。
三、小結
學習一門語言,其本質其實是在學習一種文化。作為當今中國對外貿易交流中依存度有增無減的日本,日語背后的文化背景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商務日語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學生在學習純語言的同時去接受這種理念,拓展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真正成為實用型的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F.R. Palmer: Semantics[M], cup, 1982, P.21
[2] 薩丕爾,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P13
[3] 薩丕爾,文化.語言和個性[J],語文導報,1986年7期,P36
[4] 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P332
[5] 木村敏,人と人の間――精神病理學的日本論[M],弘文堂,昭和47年,P137
[6] R.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p37
[7] 武心波,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M],2001年版,P28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