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連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2”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在旅游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嫁接型模式的優勢和特色,為我國高校深入開展旅游專業國際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旅游教育國際化 中外合作辦學 嫁接型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高校各專業和領域中蓬勃開展起來,該辦學模式在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促進了我國教育發展與改革,增強了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隨著中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高校旅游專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化是旅游教育發展的必然之路
1.國家大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WTTC)的統計數字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根據世界旅游組織(WTO)統計,在過去的50年內全世界旅游入境人數增加了近30倍,該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
“十二五”時期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期,中國旅游業也進入培育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黃金發展期和建設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轉型攻堅期。在此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收入增加,旅游需求更為旺盛;我國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旅游更為便利;國際旅游市場將實現恢復性增長。
2.國際化旅游人才短缺
隨著國家“十二五”期間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趨旺盛。大量的旅游企業,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區景點、旅游公司等,將出現人才短缺現象。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國際著名的酒店及旅游集團紛紛進人中國并實施人才本土化的用人策略,從而使適應國際化市場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大量空缺;而國內旅游企業同樣需要能夠適應激烈國際競爭環境的國際化人才。在國家大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今天,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國際化”已成為衡量旅游人才質量的主要標準之一。
3.旅游教育國際化是實現“教育創新”的需要
教育創新(Educational Innovation) 是指在教育領域進行的創新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其成為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旅游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旅游業在國民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交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培養一批國際化、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是促進這一轉化成功實現的重要條件。而我國的旅游教育尚處于年輕階段,在許多方面落后于國際水平,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即旅游教育的國際化,是旅游教育的必然途徑。
二、當前旅游教育國際化的實現途徑
我國旅游教育從發展之初就具有國際視野,注重學習借鑒國外經驗。教育部于2003年3月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04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在此之后,中外合作辦學開始逐步走向規范,國內相當一批院校以各種形式與境外院校或企業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
中外合作辦學指的是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辦學活動。當前中外合作辦學主要采取融合型、嫁接型以及松散型三種合作模式。
1.融合型模式
融合型模式就是把我國的旅游教育模式和國外的教育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通過全面引進國外的教育模式,做到在國內培養出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合格人才。其做法是:引進外方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相關教學手段;聘請外方教師來國內講課,派遣本校教師去國外合作院校進修:引入外方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討論、實踐環節、案例教學等;以雙語授課。通過這種方式,在管理和教學上可以全方面地實現與世界旅游教育接軌,在體制、機制、師資、課程設置、質量認證等各個方面充分享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從而實現在本土化的基礎上的“西化”。
2.嫁接型模式
嫁接型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中外雙方各自的教學模式,通過雙方對對方學校開設課程的評估,互認對方學校的學分,互派學生到對方學校學習,學生獲得雙方學校規定的學分,即可獲得雙方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或)學位證書。當前我國許多旅游院校以2+2、3+1或2+1等形式與國外旅游院校進行嫁接型合作辦學。嫁接型模式是我國旅游院校與國外合作時應用的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
3.松散型模式
松散型模式就是通過聘請國外教師來國內旅游院校講學、國內旅游院校教師去國外學習以及學生去國外短期學習、實習等手段,實現教學與國際接軌的方法。這是一種漸進的模式,是教育國際化的初步嘗試。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模式更具有普遍意義和可操作性,在中外合作辦學初期,很多高校一般都會采用這種合作形式。乃至在采用其他方式合作辦學的時候,也往往將松散型合作模式滲透其中。
這幾種模式的差異在于合作程度的不同,但在實踐中滿足了人們渴望接受國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避免了在國外學習的巨大經濟壓力,同時,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克服了與國外教育的巨大梯度,能在較緩沖的進程中適應國外的教學方法,進而達到國際認可的教學質量。大連大學國在與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合作過程中采取了嫁接型的2+2模式,下面以大連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2”合作辦學模式為例,對嫁接合作進行簡單分析。
三、嫁接型模式——大連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2”合作辦學模式剖析
大連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2”是大連大學與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合作的本科專業。該專業學生前兩年在中國大連大學學習,后兩年到澳大利亞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南十字星大學)學習,雙方學校互相承認學分。該專業自2003年開辦合作辦學模式以來,歷經8年發展,經過雙方不斷溝通調整,逐漸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1. 高度重視英語教學
為了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和交際能力,能夠在跨文化環境下,從事現代化旅游及酒店管理工作,大連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2”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突出英語教學特色。首先,補充調整英語教學內容,配合雅思考試的要求,分別開設了英語聽、說、讀、寫專項課程。其次,加大英語教學課時量。學生前兩年英語聽、說、讀、寫總課時量達到448學時。再次,鼓勵教師雙語教學。學院從全校聘請有國外留學經歷、英語水平高的專業教師,以高于學校普通課酬4倍的報酬鼓勵教師用雙語講授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授課必須采用澳大利亞原版專業教材,講授過程中英語授課率超過50%,作業、試題均采用英文考核,雙語課程門數達到專業課程總量的50%以上。
2. 努力配備國際化師資
優良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是旅游教育國際化的重要保障。大連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2”從各個方面入手加強師資的國際化。首先,聘請外籍教師承擔口語課,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能接觸到純正的英語發音和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其次,邀請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的外籍教師來校執教,并為學生開設有關國際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專題講座。再次,派送本專業教師赴海外進修、實踐,讓他們充分認識和親身體會西方教學模式,以便將好的教學方法帶回國內課堂,為學生的后兩年出國學習打好基礎。另外,中澳雙方院校也正在積極探索科研合作,計劃在某些特定的科研領域合作,在合作中實現交流,這將更有利于師資隊伍的國際化。
3. 建立科學合理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
與國際旅游教育接軌,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從觀念上和行為上指導我國旅游教育的發展是旅游教育國際化的另一個重要保障。國外旅游產業和高等教育制度相對成熟,決定了其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始終能貼近產業需求,且更加細分和具有規范性。而在澳洲,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是最早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校,積累了豐富的學生培養經驗,在澳大利亞高校和旅游企業中享有很高聲譽,因而,大連大學國際學院旅游管理專業“2+2”在教學內容上努力與南十字星大學的旅游管理專業接軌。前兩年設置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中有50% 是參照南十字星的課程體系建立的;教材方面,前兩年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中有近50% 是直接采用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的指定的原版教材,從而使學生在知識上與國際接軌,也有助于他們順利過渡到后兩年的國外學習中。
4.建立靈活的成績考核制度
成績考核在素質教育中起著反饋、調節、評價和促進作用, 是“教”與“學”的指揮棒, 并最終對人才培養產生重要影響。大連大學國際學院旅游管理專業“2+2”要求任課教師:(1)在考試中注重考試評價的過程化,即不以期末考試成績為惟一核定標準,而應該與平時成績統籌考核。(2)靈活運用多種考試方式,期末試卷只是考核的一種方式,平時的作業、測驗、討論、角色扮演、展示等都應成為考核的必備方式。(3)突出強調能力考核,知識的識記在管理類考試中只應占有一定比重,而且是不太大的比重,對能力的考核才是考查學生水平的更重要尺度,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主題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社會調查、調研報告等。(4)高度重視“試后管理”,考試不應成為終點,而應是下一步學生和老師努力的方向,注重考試評價的過程化,對每一次考核做詳細分析,以有利于下一步的學習。堅持考核中的這四個原則,不僅有利于素質教育,而且有利于學生后兩年在澳大利亞很快適應西方考核模式。
5.充分利用國外優質的實習資源
合作中我們發現2+2的合作方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就業機會的增加也很有裨益。旅游業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行業,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理論造詣、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嫻熟的操作能力,實習環節對于旅游人才的培養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由于在旅游管理專業2+2合作模式下,學生后兩年的學習在澳大利亞完成,這中間最重要的實習也是在澳大利亞實現。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行業協會在旅游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旅游教育呈現出高度的市場化特征,人才培養的行業指向性非常強。學生在這樣高度市場化的教育環境中直接接觸世界先進旅游企業,無疑是錘煉其國際化素質的最好途徑。
因而,嫁接合作模式并非“中外雙方各教幾門課、互相認可學分”那么簡單;事實證明,充分利用雙方各自的優勢,重視英語教學,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強化師資的國際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和靈活的成績考核制度,利用國外優質的實習資源,可以使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走得更遠、更好。
原復旦大學校長,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曾在答記者問時指出,21世紀世界教育有三大趨勢:一是終身教育,二是以學生為中心,三是教育國際化,特別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旅游教育在其國際化的過程中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許多合作還停留在一些技術交流環節,沒有形成對我國旅游高等教育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影響。這也為我們現有的旅游管理中外合作辦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成功的基本標準應該是平等合作、深度交流。因此,在今后的旅游管理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中,我們應努力拓展中外雙方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促進產學研有機融合,推動旅游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培養更高水準的旅游國際化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For the latest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www.world-tourism.org
[2]桑萍.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和實效性研究[J].職教新觀察,2010,(9):231.
[3]于洪雁,徐淑梅.淺談中國旅游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對策[J].商業經濟,2008,(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