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管理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中央將社會組織放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高度加以闡述,并把加強社會管理、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容納入到“十二五”規劃綱要當中。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市場社會的一種自主協調機制,社會組織承擔著越來越多由政府部門轉移出來的服務、公證、溝通、監督等社會職能,在現代社會各領域里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獨特而又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社會組織迅速發展的同時,在運行機制及管理體制上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來自管理機構和坊間關于對社會組織管理進行必要改革的不同呼聲也日益劇增。
去年,國家民政部出臺文件,試行對社會組織的評估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舉措,提出要“寬審批、嚴監管”的指導方針,并以深圳、北京等地為試點,放開對工商經濟、公益慈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四大類社會組織的登記審批,即實行無主管登記的管理辦法。這是自1998年《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申請成立社團需經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以來的一次較大的改革嘗試,但是新政的實施是否能夠按當初政策設計者的良好意愿,即對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還需商榷和探究,至少從目前來看其正面的效應尚難顯現,還需假以時日觀察。我們認為,雖然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公民有結社自由,而現行的《社會團體登記條例》明確要求成立社團必須經上級主管機關批準的條款有違憲之嫌,但如果大范圍實行社會組織無主管登記注冊的管理辦法,從而導致社會組織游離于其主管單位日常有效監督之外,監管處于真空狀態,那么在當前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社會組織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的大環境下,社會組織有可能成為助長滋長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推手,部分社會組織可能為了獲取厚利,不惜違反職業道德,為錯誤決策或者不當競爭提供有利依據,損害公平正義,擴大全社會的腐敗面積和深度,并引發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依法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有43.9萬多個,在各級民政部門備案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有4萬多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有20萬多個,其他未經注冊登記的各種基層民間組織和草根團體保守估計有上百萬個。而其中大部分都存在著規模實力偏小、資金缺乏、能力不強、效率不高、內部管理不規范等諸多問題和缺陷,尚不完全具備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等基本特征。現存的這些大大小小社會組織一旦脫離其主管單位的業務指導和監督把關,勢必給民政部門帶來很大的壓力,也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沖擊。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社會中介組織法》、《行業協會法》及其實施細則缺位已久,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推行社會組織無主管登記管理的政策舉措,改革的風險成本較高。我國的具體國情也不同于其他國家,一旦全面實行社會組織無主管登記的管理辦法,將現有的和今后新成立的社會組織的日常業務管理權從其主管部門剝離,劃歸為民政部門來承擔,那么僅就目前各級民政部門人手偏緊的專司登記注冊的部門而言,將是不堪重負的,也是管不好的,這幾乎是個不爭的事實。相反如果不進一步對社會組織建設進行嚴格有效的監管,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則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和滋生腐敗,甚至有些社會組織受利益驅動有可能被國外敵對勢力所利用,演化成為反政府組織,危害社會和諧穩定。
我國社會組織遍及各個層次和領域,其建設和管理的情況“牽一發而動全身”,關系到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社會組織登記門檻的降低必然引起社會各界尤其廣大社會團體本身的很大關注。作為在社會組織工作的基層黨員干部,我們對社會組織管理的有關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建設,確保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黨立國、治國、強國之本,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其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社會組織需要大力扶持、發展和培育,同時也更需要澄清認識、規范管理,建立配套可行的法律政策體制和監督機制,才能使其走上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國社會組織數量不斷增加,人員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在依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里從業人員逾500萬,其中2000多家全國性的一級社團組織職工人數有5萬多。在黨建工作方面,截至2009年底,建有黨組織的社會組織有73885家,僅占全部的17%;共產黨員267514人,占總人數的比重不到5%。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建設還很不夠。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建設發展方面都應占有絕對的領導權威。如果確有必要按照《憲法》規定取消社會組織的行政主管部門,則建議中央加強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建設工作,成立中央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社會工委歸口中央組織部或中央統戰部,從中央到地方形成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規范體系,確保社會組織在實現無主管后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權威,確保其發展方向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性。目前部分省、市自治區已在這項工作方面進行了嘗試,北京、廣東、湖南等省市先后成立了社會工委或新社會組織工委,以加強當對社會組織的領導。
二、納入統一戰線,樹立大統戰理念
據統計,當前我國社會組織中非中共黨員的比重較大,人員政治面貌比較復雜,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無黨派人士或社會群眾。一旦社會組織實行無主管后,若在其工作中遇到困難難以解決和處理,而又沒有相應的主管部門予以支持和幫助,則容易升級為社會矛盾和問題。參照國外的處理辦法,當年布什當選美國總統后,白宮成立了社區發展辦公室,形成對社區組織的有效指導和管理,其目的是發揮加強聯邦政府與社區組織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共同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
而在我國,黨的三大法寶之一統一戰線可發揮同樣的作用。在統一戰線旗幟下對社會組織進行協調管理,有利于使各個范疇、層次和政治面貌的社會組織都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共謀發展。因此,在放寬對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取消行政主管部門監管后時期,建議應將無主管的社會組織視同為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的對象,建議中央統戰部將全國性社會組織納入統戰部門的工作范疇,從另一角度來加強社會組織管理。
三、組織干部培訓,提高社會組織的管理水平和應對能力
社會組織中領導干部政治素質、工作能力的高低對社會組織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社會組織中干部學歷不夠高、管理素養和專業能力不夠強是影響社會組織建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中央應重視和加強社會組織駐會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培訓工作,從根本上解決社團駐會領導干部長年缺乏系統的教育和培訓的盲點。建議中央組織部門及統戰部門應定期開設社會組織駐會領導干部的短期及中、長期培訓班,提高社會組織管理者水平和應對國內外形勢的能力。培訓內容建議:社會組織在凝聚各方力量參與管理社會事務、調節社會利益、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有序運行等方面發揮的獨特作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組織的組織體系、管理規范、發展機制等內容。建議中組部應考慮將社會組織中的黨員領導干部納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現有黨政干部的教育培訓體系,非黨干部納入國家行政學院非黨干部的培訓體系,使社團駐會領導干部有更多的機會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導向,接受黨和政府的教育和引導,形成社團領導與政府管理者的良性互動、加深了解的氛圍,以充分發揮好社會組織在市場經濟中更好地在政府和企業間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四、轉移政府職能,實現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理分工
社會組織作為公民社會的組織基礎和重要實體,其自身特性決定了它可以在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之間發揮中介或橋梁作用,成為承接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載體。
以美國為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美國社會以由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共同治理為模式,政府的主要職能就是社會管理。聯邦政府所有福利項目,包括社會保障、衛生等各種福利項目幾乎占去了其政府財政開支的一半。但即便如此,還是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而需要更多的非營利性組織來共同協助和管理。它們經營了大部分的社會部門,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所關注和提供的服務項目恰恰正是政府難以顧及、所不能提供的薄弱之處。政府則通過通過調研、評估、資金扶持、減免稅收、政策指導等方式對社會組織進行合理監督與管理。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軌時期,在實現社會組織無行政主管且黨的組織在社會組織中完善和健全后,應結合頂層設計及未來的政治體制改革,逐步將一部分可以轉移和下放的政府工作職能由政府部門轉移到社會組織,政府應適應社會的事情由社會組織自己辦,行業發展的事情行業自己定,政府只承擔依法監管的職能和作用,使社會事務的開展和處理更加便捷合理、科學有效,推動社會建設和發展。
五、開設相關課程,培養社會組織所需的專業人才
盡管我國社會組織發展速度較快、人員規模不斷擴大,但人員所應當具備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卻遠遠不夠,其中擁有職業資格水平的人極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組織的專業化、職能化建設和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在人員總數達500多萬的所有社會組織當中,有專業職稱考核證書的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分別只有1213、8315人,占總人數的比重非常低。因此,建議在大專院校開設社會組織管理、NGO組織管理學科,系統地培訓社會組織所需的專業人才,使社會組織更加專業化、系統化、科學化。
六、 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出臺稅收優惠政策
社會組織是保證市場經濟平穩高效運轉的支持系統之一,面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特征,特別是伴隨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職能的轉變,社會組織為服務市場經濟建設,保障市場經濟健康有序運行,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發育程度和所占的比重,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經濟和社會管理現代化成熟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對完善市場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建議在以下五個方面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對于社會組織,要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納入黨委主導的社會組織體系,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大力發展各類社會組織,鼓勵正當競爭,提倡通過聯合、合并、重組等途徑,促進社會組織的專業化、規模化發展。三是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促進社會組織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明確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加快政府職能轉換,今后凡可由社會組織承擔的行政類業務,全部推向市場,不再由政府部門承辦。五是加快推進政府技術性、服務性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機制試點工作,制定完善政府技術性、服務性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機制試點辦法和政策,明確并強化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明確職能,規范組織功能,為政府、社會組織和會員的合法行為提供相關法律依據和法制保障。
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加快研究解決社會組織在稅收、工作人員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在征收有關稅收時,要體現不同性質社會組織的稅負均衡性。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強調查研究,統一政策,從低征收,落實社會組織統一營業稅起征點,促進社會組織發展。鼓勵社會組織創樹品牌,規范運作,對符合國家法律規定且規范守信的社會組織,特別是全國性的社團組織,應享受相應稅收扶持政策,并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投入。(轉自《經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