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未提及有關GDP增速的量性要求,強調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明顯提高,要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在這樣的形勢下,首先要正確地認識中國GDP的發展。一方面,要認識到GDP仍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最佳指標。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我國GDP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其次要明確GDP發展的正確路徑:繼續做大GDP這塊“蛋糕”,增加總量,擺脫對GDP的盲目崇拜,提高GDP的質量、優化GDP結構、提高GDP的效益。
[關鍵詞]GDP 科學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淡化了GDP目標,強調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明顯提高。這是中國加快發展轉型、走科學發展之路的重要信號。那么,應該如何正確看待GDP的發展呢?
一、 GDP仍是發展的重要指標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它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最佳指標。近30年以來,我國經濟以近10%的年均速度增長,自2010年第二季度起,GDP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值得自豪的事,是“全球經濟的一座里程碑”。但中國雖然GDP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但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繁重。有十幾億人要吃飯,每年有幾千萬的人口需要解決就業,國內還有數以億計的群眾需要擺脫貧困,必須要保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要把GDP努力提升到一個可觀的量級上才行。現在的中國離可以“犧牲GDP”、“不需要GDP”的時代還早著呢。環顧世界,不僅各個新興經濟體都高度重視GDP,即便連當今經濟最發達的歐美日各國,也沒有完全不管經濟增長率、不要GDP數據。可見,不論是國際競爭還是從國內發展來說,GDP仍然是發展的重要指標。
二、我國GDP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GDP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很快,但不可否認,我國的GDP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必須克服的深層次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GDP人均很低
從表面看,我國經濟總量已達到了“世界第二”,但在人均GDP方面卻依然位居世界排名一百名之后,排位甚至在一些非洲和拉美國家之后。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當我們能把人均GDP拿出來與別國相比較的時候,才是值得我們真正自信的時候。
2.數據虛胖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GDP的總量及增量的提升一直被當作各級政府政績的主要標志。因此,有的地方官員為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向上級虛報數據。這就有了多年來各地方上報的GDP增速和總量相加后遠超過中央統計部門公布數值的現象。這說明地方上仍有“大躍進”時期在數字上做手腳的習慣。地方上有,難道中央就沒有?可見,我國的GDP一定程度上存在數據虛胖的問題。
3.“唯GDP”現象的存在
在實踐中,存在著對GDP的盲目推崇和追求。我們的干部考核過于突出了GDP指標的內容,使一些人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以GDP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理解為“增長率是硬道理”、“GDP增長是硬道理”。因此,一些地方為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速度,盲目上項目、搞投資,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一些官員為追求任期內政績,大搞五花八門的“形象工程”、“ 政績工程”。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是與國民經濟高度關聯的產業,社科院稱我國近20年經濟增長主要靠房地產,大約占GDP的6.6%。因此,有人把GDP賦予新義:“搞地皮”(Gao Di Pi),意指與土地有關的事情。如何堆砌GDP那個數據,不斷地創造神話,就是依靠“搞地皮”,搞土地財政。因此,大家一定要認識到“GDP崇拜”的嚴重弊病和負面后果,要對GDP進行相應的反思和糾正。
4.GDP的質量不高
中國的GDP總量大,說明中國是經濟大國,但還不能說是經濟強國。就是因為我國的GDP質量不高。這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根本區別。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機器制造業,而我國的機器制造業仍然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科技創新不強,科技含量低。因而GDP的質量就低,GDP的質量低,就不能成為強國,經濟總量再大也沒用。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就是的典型的例子。鴉片戰爭時,清朝的GDP是英國的六倍,結果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時,我國的GDP是日本的九倍,卻簽訂了《馬關條約》。就是因為我國的GDP質量不高:清朝的GDP是茶葉、蠶絲、瓷器。而人家是鐵甲艦 、大炮。而當今美國的GDP只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卻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是因為美國的GDP是由太空產業、航空產業、船舶制造、計算機產業、生物科技等高科技構成的,質量高。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GDP依然是棉農紡織品與廉價的小物件。可以說,幾萬中國打工者在工廠作出十幾億雙襪子不如西方國家一個班組工人用一個月造出的一架飛機。所以說,科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GDP的質量。GDP的數量很重要,但GDP的質量才是王道。
5.GDP的結構不夠優化
首先,中國近20年的經濟增長并非靠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來獲得,而是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粗放式增長方式來獲得的。我國是世界物資源消耗大國,相同單位產出所消耗的物質資源要比西方發達國家多的多。這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在投資、消費、出口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失衡,國內內需仍然不夠旺盛。據統計,在中國的GDP構成中,個人消費只占到四成左右。而在日本的GDP構成中,個人消費占近六成。同時,我國外貿出口的依存度也較高。可見,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再次,我國的產業結構也不夠合理: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滯后,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過低。經濟增長主要靠第二產業帶動。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5%,占GDP比重的50%左右。而我國的第二產業又處于低端水平。可見,調整經濟結構已成為當務之急。
6.GDP的效益不高
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GDP效益不高的問題。即:高GDP,低收入的現象。這是因為各地總會出現一些缺少效益的“形象工程”、“半拉子工程”、“爛尾工程”、“豆腐渣工程”。這些工程往往在肥了一些貪官后,只給社會留下廢品。這些都是無效的GDP。另外,由政府部門主導下的投資擴張,又難免產出缺少銷路的產品,造成大量的“產能過剩”,以及一些地方的房地產泡沫,這些都為GDP的增加作出了“貢獻”,卻不能同步增長社會的有效財富數量,老百姓從中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現在應該提出GDP的有效累積這個概念,它增加了兩個要素:一個是有效,一個是累積,它的計算方法是當年的GDP總額,減去無效的GDP和消失的GDP。它更能反映出GDP的效益。無效的GDP是指“形象工程”、工業園的閑置等,消失的GDP是指自然災害把多年的勞動成果毀于一旦以及建了拆的工程等。如果一邊是GDP的增加,一邊是GDP的消失,或者是GDP在不斷增加,但增加的是無效的GDP,那么,再高的GDP發展速度也并不能證明社會的財富在增加。因此,只有保留下來并為人們所需要的GDP才是真正的財富,才產生真正的效益。
三、我國GDP的正確發展路徑
怎樣克服我國GDP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中國GDP發展的正確路徑是什么呢?
1.繼續做大GDP這塊“蛋糕”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變。因此,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把科學發展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做大GDP這塊“蛋糕”,只有總量增加了,我國的人均GDP的數量才會增加,我國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小康。
2.擺脫對GDP的盲目崇拜
“十二五”規劃建議淡化了GDP的目標,實際上就是要在觀念上破除政績考核和評價標準以GDP增長為主要指標的思想。要使政府告別“GDP”崇拜,必須改變干部考核機制。對干部的考核,不光要看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當地的社會發展情況。如考核環境、生態,以及該地區人均收入增長是否和GDP增長同步、經濟發展方式是否得到根本轉變等。要以群眾“幸福指數”作為干部考核的有益補充。“幸福指數”是從國民健康標準、社會福利狀況、經濟產出水平和生態環境等多個維度對社會經濟運行狀況進行綜合考量。目前,英國等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實施這一標準。有關部門不妨考慮在適當的時機引入“幸福指數”的概念,結合我國國情制定細致的公眾幸福感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的幸福指數考核及實施體系。
那么,對于“十二五”期間,中國GDP的增速目標到底怎樣定位?筆者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GDP增速放在7%~8%之間是比較恰當的。定得過高,必將影響科學發展,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目前,根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已有重慶、黑龍江、廣西、貴州等省份提出了GDP總量甚至人均GDP五年翻番的目標。可見,在我國徹底鏟除GDP崇拜的難度很大。如果各地對于“十二五”的理解依舊停留在GDP增速翻番的層面,只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不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上下功夫,不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上有實質的舉措,那么就難以鏟除GDP的崇拜,“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因此,目前,真正需要經受考驗的是政府能不能告別“經濟增長的急躁癥”,下決心解決中國經濟和社會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而不是單純追求數據的漂亮。可見,走出“唯GDP”發展的陷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
3.提高GDP的質量
針對我國GDP質量不高的問題,應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要加大科技含量,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并盡快使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制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促進我國的制造業由大變強,改變中國制造業處于低端水平的現狀,提高我國GDP的發展質量。只有GDP的質量提高了,我國才能從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
4.優化GDP結構
針對我國GDP結構不夠合理的現狀,“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增長由依靠投資、出口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突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的比重,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此外,經濟增長方式要由主要依靠能源和資源消耗的粗放型方式向主要依靠技術和人才素質提高的集約型方式轉變。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經濟長期、穩定、健康地發展。
5.努力提高GDP的效益
要增加GDP中的有效累積成分,不能“唯GDP論”,盡量減少那些無效的GDP和消失的GDP,多做那些既能增加GDP的總量又能同步增加社會的有效財富的事情。使國家的收入能真正地增加,老百姓也能從GDP的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只有國家和人民需要的GDP才是真正的財富,才產生真正的效益。才能使民眾感受到GDP不再是天際浮云,而是能給每個公民帶來真正實惠的。
總之,面對“十二五”期間GDP的發展,我們既要注重保持它的較高的增長速度和規模,把“蛋糕”做的越來越大,使人均GDP越來越多。同時,要更加注重GDP的質量、結構和效益,實現GDP的發展速度和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只有這樣,才符合科學發展的本質,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才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