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考察了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現狀,并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建議,對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商業秘密 法律保護 完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的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被公眾所知悉的,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商業秘密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其價值日益凸顯,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而商業秘密被非法侵害的情況層出不窮,給相關企業和國家都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日益突出,而法律保護作為重要的保護手段變得更為迫切。
一、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現狀
我國現行立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散見于各種不同的法律法規中,在立法主旨和側重點上都各不相同。
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率先對技術秘密的保護進行規定。1986年《民法通則》把商業秘密作為其他科技成果進行保護。1987《技術合同法》作為中國首部有關商業秘密的法律,對商業秘密中技術秘密部分加以規定,并明確了技術秘密債權的合法性。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第一次以法律術語的形式提出了“商業秘密”的概念。1993年《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第10條、第25條和第32條又對商業秘密的權利主體、概念特征、侵權行為分類、權利屬性,以及侵犯商業秘的法律責任做出了具體規定。1994年《勞動法》將勞動者納入到商業秘密保護制度中。1995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對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加以規定。1997年《刑法》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1999年《合同法》側重于從合同約定義務角度保護商業秘密。另外,一些地方性法規如《浙江省技術秘密保護辦法》對商業秘密進行了細化規定。
二、完善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建議
1.制定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
散見于諸法中的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條文,很難保證其內容上的統一性、協調性和體系的完整性。自1979年《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開始,制定商業秘密專門法成為世界性的趨勢。我國應當借鑒有益的立法經驗,制定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國家經貿委曾受托于1994年8月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成立了《商業秘密保護法》起草小組,并先后擬訂了《商業秘密保護法(征求意見稿)》和《商業秘密保護法(送審稿)》,但至今沒有出臺。應當盡快出臺《商業秘密保護法》以適應商業秘密保護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2.科學界定商業秘密的內涵
除《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和《合同法》對商業秘密的內涵界定一致外,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均不統一,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有的稱“技術秘密”,有的稱“專有技術”。因此,要重新統一界定商業秘密的內涵,可以參照TRIPS協議,將商業秘密界定為:“本法所稱商業秘密,是指符合下列條件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和其他有經濟價值的信息。(1)不為通常接觸該信息領域的人普遍知悉;(2)具有實際或潛在的經濟價值;(3)權利人對該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4)不違反國家法律,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3.合理規定商業秘密的范圍
對商業秘密范圍的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商業秘密可分為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兩大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有新的形式、內容的信息成為商業秘密,比如貿易資訊也屬于商業秘密。前聯邦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7條保護的是“營業或企業秘密”,其中包括經營秘密和貿易秘密。對于商業秘密具體涵蓋哪些秘密信息,可以采用例示主義和概括主義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直接列舉哪些信息可以作為商業秘密,另一方面,明確指出商業秘密并不僅限于所列舉的部分。這樣,既可以使人們確信目前哪些信息屬于商業秘密,同時又能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為擴展商業秘密的范圍留下必要的空間。
4.擴大商業秘密的主體范圍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商業秘密的主體限于“經營者”;《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規定商業秘密的主體限于勞動者 ;《合同法》規定商業秘密的主體限于“合同當事人”;《刑法》關于商業秘密的主體的規定則突破了前述法律的限制,但僅適用于刑事犯罪,不能適用于民事領域。美國對商業秘密保護的水平較高,其在主體的規定上突破了“經營者”的限制,幾乎包含了所有有機會接觸到商業秘密的任何主體。 我國商業秘密的主體也應當擴大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同時也不僅限于所有人,應包括經合法授權的使用人。
5.增加不視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的規定
由于商業秘密的特殊性,法律并不禁止他人以合法方式獲得與權利人同樣的商業秘密,如獨立開發、反向工程等。美國、加拿大都在其商業秘密保護法中列舉了不應視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我國的法律卻未確認此行為的合法性,不利于保護這些權利的合法權益。參照國外有關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應補充規定其他不屬于侵犯商業秘密的幾種例外情況:(l)由自己的研究發明而得知的與權利人商業秘密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業秘密;(2)通過與商業秘密權利人訂立許可合同而使用、獲取商業秘密的;(3)從公眾己知悉的秘密中得知或發行物中獲取的商業秘密;(4)通過其他合法途徑獲得商業秘密。
6.增設懲罰性賠償責任
非法獲得商業秘密往往獲利頗豐而權利人損失嚴重,迫切需要一種制度設計使得商業秘密侵害人得到嚴厲的制裁,同時權利人也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補償。為此,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首創了“懲罰性損害賠償”。我國臺灣參考美國立法,在《公平交易法》、《營業秘密法》中均規定了懲罰性損害賠償。為彌補單一補償性賠償金制度之不足,提高侵權成本,更有效地保護商業秘密,我國應增設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鄭璇玉.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2]戴永盛.商業秘密法比較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倪才龍.商業秘密保護法[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