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量表》為基礎設計調查問卷,對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進行職業倦怠調查,發現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其中低成就感問題最為嚴重。
[關鍵詞] 公體教師 職業倦怠 個體因素
費登伯格認為,職業倦怠是指那些服務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 。隨后M aslach 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稱為職業倦怠,其表象為情緒耗竭、去個性化,以及個人成就感低落。情緒衰竭其特征為缺乏活力,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倦怠指標;去個性化是不把服務對象當“人”看待,表現出對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等態度,是職業倦怠的人際關系維度;低成就感是職業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特征是產生不勝任感,表現出對所從事工作意義的評價下降、體會不到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弱化、不再努力工作。因工作環境較差,缺乏重視、理解和支持,且由于長期社會偏見等原因,高校公體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比較嚴重,這一方面不僅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影響教師本人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還會給當代大學生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本文試圖通過調查分析導致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因素,以期探索一些能有效緩解和消除公體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四川理工學院等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共200名,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7份,有效回收率83.5%。
2.研究方法。(1)問卷調查法。本文以北京體育大學李國紅等所編《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量表》為基礎設計調查問卷,確定職業倦怠3維度19個項目。其中情緒衰竭涉及公體教師生理、心理健康、情緒疲憊感、工作壓力等7個項目;去個性化7個項目,含學生技能掌握程度、教師工作情緒變化、工作價值懷疑等;低成就感5個項目,包括工作成績認同、人文環境、領導對工作支持及收入待遇等。問卷采用5點記分:①從未如此;②很少如此;③有時如此;④經常如此;⑤總是如此。從“①”到“⑤”表示職業倦怠程度由低到高。如職業倦怠及因子得分低于2.5,表明不存在職業倦怠,如高于2.5分則表示存在職業倦怠,3分以上問題嚴重。(2)數據統計分析法。采用SPSS13.0及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3)文獻資料法筆者大量查閱了國內外有關職業倦怠方面的書籍、期刊等作為研究基礎。
二、結果分析
1.概況。調查顯示,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問題,且低成就感問題最為嚴重。據調查,川南地區高校大部分公體教師普遍周16學時,教學任務重,而其課酬卻低于其他專業教師,工作業績常常得不到認可,工作條件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和保證。此外,大多教師感到同事之間競爭多于合作,每天工作結束時感到如釋重負,身心處于亞健康狀態。
2.不同職稱職業倦怠分析。職稱對公體教師的低成就感影響顯著,其中高級職稱教師低成就感均值為2.9322,而助教和講師分別為3.2632、3.4045。原因在于高校教師職稱高低直接關系到工資、崗位津貼、課時費、獎金,以及受領導重視程度等,低職稱教師不僅收入低,而且更不易受到重視和關注,從而低成就感問題嚴重。調查發現,職稱對公體教師的情緒衰竭存在顯著影響(F=3.614, p=0.029)。
3.不同性別職業倦怠分析。該地區高校不同性別公體教師在職業倦怠三維度上均存在一定差異。在低成就感維度上差異非常顯著(t=2.643, p=0.009),男教師低成就感問題比女教師嚴重(均值為男教師3.3511,女教師3.0548)。這是因為,以我國傳統觀念看,男性事業成功在其生活處于第一位,而收入、職位、地位則是關鍵指標,女性則更多地注重家庭。近年來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收入偏低,且升職機會極少,因而男教師更易對工作環境產生抱怨。
4.不同教齡職業倦怠分析。教齡在20年以上的公體教師情緒衰竭最嚴重(均值為3.2917),這是因為這些老師年齡偏大,工作量重,再加上體育學科特點,以及川南地區一些高校有幾個校區,任課教師需在各校區之間奔波上課,從而導致一天工作下來精疲力竭、身體不支。在低成就感問題上,不同教齡公體教師差異非常顯著(F=5.925, p近似0),表現在隨教齡漸長,低成就感問題第次減輕,教齡在6年~10年的公體教師問題最嚴重(其均值為3.5),這是因為他們從事體育教育時間長,對工作缺乏新鮮感,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庭他們都承擔著巨大壓力,從而極易產生倦怠。
5.不同學歷職業倦怠分析。不同學歷的公體教師在職業倦怠三維度上差異不顯著。不過其情緒衰竭和低成就感問題都比較嚴重。其中本科學歷的教師低成就感均值3.2444,碩士學歷的教師情緒衰竭均值為3.25。主要是因為:其一,近年來川南地區高校大量擴招,公體教師教學工作量不斷加大;其二,川南幾所高校制定了由學院升大學的戰略目標,這大大增加了教師的科研壓力;最后,去年從事義務教育的教師工資得到大幅度增長,而高校教師工資基本不變。
6.不同周教學時數職業倦怠分析。隨周教學時數增多,教師情緒衰竭趨嚴重。周教學時數為4的公體教師低成就感均值達3.5,主要因為樣本中周教學時數為4的大多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本來對工作充滿激情,但因缺乏教學經驗、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還有待提高,所以其工作業績常得不到認可,從而導致他們覺得無法實現自我價值。周教學時數為4學時的老師還存在去個性化問題(其均值為2.6667),這是因為,上述年輕老師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規劃和設想,但現實卻是教學任務重,缺乏進修機會,教學成果得不到認同,從而導致他們覺得教學工作枯燥乏味,進而對所做工作持懷疑態度,不再有工作激情。
三、結論
(1)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問題,尤以低成就感問題最為嚴重,且男女教師在低成就感問題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男教師問題較女教師嚴重;(2)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中講師低成就感問題最嚴重,而助教存在去個性化問題;(3)本科學歷的教師存在較為嚴重的低成就感問題,而碩士學歷的教師在情緒衰竭問題上更嚴重;(4)不同教齡的公體教師在低成就感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教齡在6年~15年的公體教師低成就感問題最嚴重,而教齡在20年以上的公體教師情緒衰竭問題嚴重;(5)在教學時數上,川南地區高校公體教師在職業倦怠的3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但由于樣本中教學時數在4學時的教師大都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由于上文的原因,他們存在顯著的個性化問題,且低成就感問題嚴重。
參考文獻:
[1]孫紅.職業倦怠.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
[2]R. L. SchWa.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J ]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Sikulan Editor,Macmillan,1996,11 :23 - 48.
[3]李國紅,王力男.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量表的編制[J ] .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 (2) :251 - 252.
[4]AMMONDSON P. Job burnout [J]. Society of Management, 2000, 74(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