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對外經濟發展中的環境保護與貿易沖突問題的分析,指出了在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應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達到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環境保護 國際貿易 協調發展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破壞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基于環境保護的“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造成了極大沖擊。因此,尋找貿易和環境問題協調發展的出路,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具有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的沖突
1.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制約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存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以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為核心的綠色國際貿易應運而生,為保護環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就構成“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一些產品的進出口被禁止或限制;出于環保壓力很多產品被迫增加成本,從而影響其競爭力;生態環境被污染后,出口產品的質量受到影響,甚至有些產品因污染不得不停止生產;由于各國理解、角度、利益的不同非常容易引起貿易與環境爭端。
2.國際貿易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往往造成資源與能源的過分消耗,由于各國的資源擁有量的不均衡,往往會產生一國對別國生態資源的依賴性,通常表現為環保標準較高的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初級產品,這樣就加速了資源與能源的枯竭。因為一味地追求貿易的發展,導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以貨物出口形式的轉嫁污染,通過直接投資渠道轉移污染密集型企業,這些不合理開發對環境形成了嚴重破壞。
二、制約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協調發展的問題分析
1.出口結構不合理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是以初級原料型產品為主,企業生產粗放,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較大。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但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和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仍占較大的比重。粗放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負面作用,比如農藥殘留超標,化肥施用過多過濫等。目前我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氣污染較為嚴重;三分之一國土受到酸雨影響。
2.進口貿易帶來的環境問題
由于我國對進出口貿易的環境影響和風險評估的能力不強,進口了一些有害廢棄物,一些危害環境和生物安全的產品也被帶入我國,對我國的環境安全構成威脅。比如廣東沿海的一些鄉鎮企業盲目進口大量有色金屬廢渣、舊汽車蓄電池等有毒廢棄物,其再生過程已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3.國外投資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我國加入WTO后,一些外國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紛紛進入我國,雖然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制度、先進的技術和污染控制設施,但也有一些外商投資企業披著“投資興業”的外衣,利用我國環境法規和標準的不健全,將一批批污染密集型產業(如化工、印染、電鍍、農藥等)向我國轉移,如不加強環境管理,我國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轉移污染密集型產業的避風港。
4.名目繁多的環境壁壘阻礙我國的出口貿易發展
目前,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動植物的生命健康與安全為名,通過立法制定各種環保公約、法律和法規,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環保標準,目的是限制國外的產品或服務的輸入。各種環境(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已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出口產品的市場準入。以食品為例,目前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500多種農藥在食品中的殘留量制定了嚴格甚至苛刻的標準。加入WTO的10年間,我國出口產品中遭受的綠色貿易壁壘日益嚴重,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出口貿易帶來巨大的影響。近幾年,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綠色貿易壁壘的最大受害國,每年由于綠色貿易壁壘造成的出口損失占到當年出口總額的20%左右,因不符合國際環保標準而損失的出口商品價值近400億美元,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三、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協調發展的措施
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發展的關系問題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提高環境質量,堅持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協調發展,提高出口國際競爭力,是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點。
1.政府要做好宏觀層面上的統籌工作
(1)提高認識,成立相應的綠色壁壘研究機構
我國應積極開展關于國際貿易與環境管理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收集各國與綠色壁壘有關的信息,對中國出口產品產生嚴重影響的國外綠色壁壘措施進行深入研究,為我國應對綠色壁壘提供最及時、最準確、最完整的有效信息,及早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對發達國家違反WTO非歧視原則,濫用綠色壁壘進行貿易歧視的行為,我國可以提出抗辯或采取相應的合理的報復行動。同時,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國際交流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 向國際接軌,加強法制,完善環境標志制度
近幾年來我國雖簽署了一些與貿易直接相關的環境公約,但是,在國內沒有直接的法律、法規加以具體化,而且很多還停留在行政立法的層面上,其立法層次也有待提高,進一步的完善現有的一些法規和WTO基本原則的銜接。進一步完善環境標志制度,一方面在出口產品的質量標準、制造工藝和產品認證方面,應參照國際標準和準則,爭取國際社會承認。另一方面,應加強進口商品的管理、審查、檢測,堅決杜絕危險、有毒的廢舊物資進口。在引進外資的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嚴格審批,禁止外資在我國興建污染大、難治理的企業,尤其要杜絕農藥、化工、印染、造紙、電鍍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對現有外貿企業的污染問題要限期整治,必須符合我國現有的環境標準要求,不然令其關閉處理。
(3)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應該從全局出發,合理調配國家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限制附加值小的初級產品的出口。同時,要在環境保護的大趨勢下,以環境保護為契機,提高出口產品的環保標準,增強本國產品、企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利用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的產品擴大出口貿易,形成可持續的出口能力。
2.企業要解決的微觀問題
在我國政府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確保貿易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同時,企業自身也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把握綠色浪潮中的商機。
(1) 樹立綠色營銷理念
綠色營銷,又稱環保營銷和生態營銷,是指企業以不損害人類自身及后代的未來需要為條件,運用營銷工具,滿足社會和消費者環保需求的經營銷售活動。企業應順應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協調發展要求,以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作為經營理念,放棄以往的以自身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以綠色消費為出發點,將節約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等綠色理念貫穿到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中,樹立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經營宗旨,力求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需求,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成長。
(2)強化綠色管理
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要做到從產品設計開始,包括原材料的選擇,產品結構、功能、制造過程的確定,包裝儲存與運輸方式,產品的使用直至產品廢棄物處理等環節都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比如企業采用國際通用的綠色環境標志,獲得綠色環境標志就是獲得國際綠色通行證,通過綠色環境標志的使用,促使國內企業提高科技水平和環境標準,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其在國際的市場份額;加速我國對環境影響小的產品的發展,加快中國綠色產品走向世界,進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今天,只有作好環境保護和國際貿易協調發展,才能規避發達國家對我們的綠色壁壘,真正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段麗娜 馬云俊. 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相互影響分析.《遼寧經濟》, 2007.4
[2]單亞東.淺議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中國商界》,2008.3
[3] 夏文斌.環境保護與自由貿易淺析.《商場現代化》,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