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1995年~2009年福建省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計量經濟學OLS方法對福建省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福建省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存在協整關系,并且存在財政收入的穩步增加有利于經濟增長且經濟增長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Granger因果關系,最后,針對實證結果提出了加快經濟發展、加強稅收征管、涵養稅源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財政收入 經濟增長 granger因果檢驗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財政收入是一定量的公共性質貨幣資金,即財政通過一定籌資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由國家集中掌握使用的貨幣資金,是國家占有的以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社會產品價值,主要是剩余產品價值。財政收入是國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證政府行使其公共職能,實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的資金需求。地方財政收入是地方用于本地區公共政策得以實施的資金來源。國內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活動最終成果的總量指標。福建省GDP即福建省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國民經濟活動最終成果的總量指標。從生產的角度看,它是全省各經濟部門新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從支出角度看,它是全省最終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的總和;從分配角度看,它是全省的財政收入、集體收入和個人收入的總和。關于財政收入和GDP兩者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彭志捌、蔣麗娟、張鳳(2004)利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建立了國家財政收入回歸模型,找出影響財政收入的顯著性變量為農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總額;楊華峰(2001)、賈繼花(2002)利用回歸分析方法對財政收入與GDP的關系進行分析,建立了兩者之間關系的回歸模型;李國鋒、王乃靜(2004)財政收入和GDP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認為財政收入和GDP總量、增量增長率之間存在強相關關系,地方財政收入與GDP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楊丹、陳曉毅(2004)根據歷年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變化規律;龐瑞芝、張志超(2002)用回歸模型,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ECM)對我國經濟轉軌時期國家財政收入與GDP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我國財政收入對GDP的彈性過低,財政收入與GDP增長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丁文斌(2003)利用協整理論對北京市地方財政收入與GDP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北京市地方財政收入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并建立了誤差修正模型。王華、柳光強(2010)對分級財政下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量對GDP均有顯著影響,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另外,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比重越高,對經濟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越強。上述文獻主要研究對象是全國,并且運用的計量經濟學方法不夠完整,鑒于此本文以福建省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等計量經濟方法,深入分析其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這既是計量經濟方法的完整運用,又對福建省未來的財政政策和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等具有實際的借鑒意義。
二、相關理論介紹
1.從稅收彈性系數來看,稅收與GDP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所謂稅收彈性主要是指稅收收入變化率與GDP變化率之比。用△T代表財政收入變化量,△X代表GDP變化量,則Et=△T/T÷△X/X即為稅收彈性。當Et<1時,說明稅收收入增長速度慢于GDP增長速度,稱作稅收缺乏彈性;當Et=1時,說明二者同步增長,稱作稅收有彈性;當Et>1時,說明稅收收入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長速度,稅收有較強彈性。一般情況下,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公共產品的需求量也會隨之增加,需要國家籌集更多的稅收收入,這就要求Et必須大于至少等于1,只有在與GDP同步或快于其增長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政府職能的履行,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從理論上講,隨著經濟的增長,稅收收入也會相應增長,而且稅收收入增長幅度還要大于或至少等于GDP的增長,這是任何社會能夠順利發展的前提條件。
2.從宏觀稅負水平來看,宏觀稅率的高低不僅會影響稅收收入,而且會影響經濟的增長。對此,美國供應學派代表人物南加里福尼亞大學教授阿瑟·拉弗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拉弗曲線\"理論。其基本原理是:假定政府的財政收入全部來自稅收,當稅率為零時,財政收入也為零;當稅率上升到t0時,財政收入達到最高點;超過t0再提高稅率,將影響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產出降低,財政收入也隨之下降;當稅率達到t1點時,也就是政府取走全部產出的時候,財政收入便降到零。可見,稅收收入是稅率的函數,即T=T(t),這里t0為最佳稅率點,t1-t0區間是禁區。拉弗曲線的理論意義在于:稅率不僅影響稅收,而且也影響產出,影響經濟增長;稅率水平必須適度,即要尋求一個最佳稅率點,力圖取得盡可能多的稅收收入,又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要取得同樣的稅收收入,同時有兩種稅率(高稅率和低稅率)可供選擇,高稅率會挫傷納稅人的積極性,對經濟增長不利,宜選用低稅率,促進經濟的增長。
3.從國際慣例來看,經濟增長也與稅負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對此,世界銀行專家基恩·馬斯頓通過實證方法比較了一些高稅負國家與低稅負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得出的結論是:低稅負國家人均GDP增長率、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增長率、投資增長率、出口增長率及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都比高稅負國家高。他比較的10個低稅負國家的算術平均稅率為14.47%,GDP平均增長7.2%;高稅負組10個國家的算術平均稅率為23.48%,GDP平均增長率只有1.57%。低稅負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高稅負國家,表明稅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經濟的增長,即經濟增長與稅負相關。
三、實證方法、模型與數據說明
由于應用傳統回歸分析方法進行估計與檢驗的前提條件是所探討的相關變量必須具備平穩的特性,否則容易產生偽回歸現象。由于本文采用的時間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穩性,針對此情況,我們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各變量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若為非平穩,則檢驗這些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在協整檢驗的基礎上,我們再對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進行檢驗。
1.變量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又稱單位根檢驗,其方法通常有DF檢驗法和ADF檢驗法。在實踐中,人們通常使用的是ADF檢驗法,其模型為:
模型1: (無常數項,無趨勢項)
模型2: (有常數項,無趨勢項)
模型3: (有常數項,有趨勢項)
2.協整檢驗。Engle和Granger(1987)最早提出:如果一組非平穩時間序列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即該組合不具有隨機趨勢),那么這組序列就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關系),這個線性組合被稱為協整方程。此后,Johansen(1990)提出了一種新的協整檢驗方法(即Johansen協整檢驗)。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對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具體的協整檢驗方程為:
其中,εt為殘差,若yt和xt的一個線性組合是平穩的,那么就可以認為yt和xt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否則,就不存在協整關系。
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告訴我們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檢驗。如果變量x有助于預測y,即根據y的過去值對y進行回歸時,如果再加上x的過去值,能夠顯著的增強回歸的解釋能力,則稱x是y的Granger因,則稱為非Granger因。其檢驗模型為:
其中,主要運用βi(i=1,2,…,m)=0進行檢驗,該假設實際上是\"x不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如果拒絕了βi(i=1,2,…,m)=0的原假設,則可認為拒絕了\"x不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的假設,從而得出結論:x對y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反之,則得出的結論相反。
本文中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分別用BR與GDP表示。研究的時間跨度為:1995年~2009年的福建省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和《中國統計年鑒2010》。
四、實證分析
1.財政收入和GDP的單位根檢驗。為了消除時間序列的異方差,對實證模型兩邊同時取自然對數。下面運用ADF檢驗分別對序列LNBR和LNGDP進行平穩性檢驗,其中原序列有明顯的增長趨勢,采用模型3包含趨勢項的檢驗,對一階差分序列DLNBR和DLNGDP采用模型2,對二階差分序列DDLNBR和DDLNGDP采用模型1,并采用Schwert(1989)的建議選取最佳滯后階數(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財政收入(LNBR)和經濟增長(LNGDP)的水平以及一階差分形式均存在單位根(即非平穩),而二階差分形式均不存在單位根(即平穩)。因此可以得到:財政收入(LNFI)和經濟增長(LNGDP)是都二階單整的時間序列,可以進行協整分析。
2.財政收入和GDP的協整檢驗。從上面ADF檢驗可知,LNBR和LNGDP序列的二階差分DDLNBR和DDLNGDP是平穩序列,因此可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下面運用Johansen協整檢驗檢驗上述兩個序列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關系)(結果見表2)。
由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水平下,LNBR和LNGDP存在協整關系,協整秩為1。這雖然確定了二者在長期具有均衡關系,但是無法確定二者的因果關系,接下來對其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方程為:
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是考察兩個變量在時間上的因果關系,即估計變量A被過去的變量B解釋程度。但這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稱為\"B是A的Granger原因\"。由于Granger檢驗要求變量序列平穩,故本文對LNBR和LNGDP的二階差分DDLNBR和DDLNGDP進行Granger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
綜合樣本較小和模型的穩定性,選擇滯后階數為3較為合適,上述檢驗結果表明,在滯后階數為3的情況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了原假設,GDP和財政收入互為Granger原因,也就是說,GDP會對財政收入的產生顯著的影響,而財政收入也是GDP的決定因素。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采用中國財政分權改革后的1995年~2009年數據對福建省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做了相關分析,在經過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
1.福建省財政收入和GDP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在統計上高度相關。
2.通過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Granger因果分析,可以得到財政分權制度建立后福建省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總體上正常且可持續的基本結論,一方面財政收入的增長對GDP存在促進作用,GDP的增長也會促進財政收入的增長。
3.DDGDP對DDLNBR的彈性高達2.3,大于1,說明GDP增長率的變動率要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率的變動率,GDP增長率的變動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長率的變動率僅增長0.4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比GDP的增長速度慢。
參考文獻:
[1]彭志捌,蔣麗娟,張鳳.財政收入的逐步回歸分析[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4(2).
[2]賈繼花.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分析[J].山東輕工業學院學報,2002(4).
[3]李國鋒,王乃靜.山東省地方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的總量關系比較研究[J].山東經濟,2004(6).
[4]楊丹,陳曉毅.我國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2).
[5]龐瑞芝,張志超.轉軌時期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與GDP的實證分析[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2(3).
[6]丁文斌.北京市地方財政收入與GDP的協整關系分析[J].北京統計,2003(8).
[7]王華,柳光強.分級財政下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J].財政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