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甘肅省軟科學計劃研究項目“甘肅省推進節能減排動力機制的構建及其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805ZCRA106
[摘要]伴隨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自然資源的消耗不斷加快,環境承載的壓力不斷加大,人們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挑戰。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節能減排的主體,無論是法律法規的約束力、政府的促進力、市場激勵力,還是公眾需求的拉力,其目的都是為了影響企業的行為,只能成為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的外部動力,最終還需要企業自身的實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本文從甘肅省企業節能減排現狀出發,提出必須在企業內部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和清潔市場形成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內在驅動力。
[關鍵詞]節能減排 技術創新 清潔生產
企業內部環境驅動力是指來自企業內部的促使其主動改善環境行為的各種因素。企業內部的環境驅動力主要包括環境護的經濟利益驅動力和綠色價值驅動力。
企業的環境保護行為能不能為企業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或是增強其競爭能力,是產生企業內部驅動力的關鍵。企業的環境行為是通過投入一定的環境成本實現的。企業可能的環境成本一般包括環境管理成本、環境后處理成本、再生循環成本、技術與研發成本、環境認證成本、環境公關成本、排污費、罰款與賠償等,其產生的相應經濟收益包括原材料與能源的節約、排污費和訴訟費的減少、廢物再生利用收益、差異化產品及市場占有率增加等。如果環境成本帶來的效益大于環境成本,也就是說企業的環境行為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增加和競爭能力的增強,那么企業就會更加積極地進一步投入環境成本,改善環境行為,企業內部的環境驅動機制相應形成。
一、甘肅省企業節能減排現狀
1.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所主持的對我國1051家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節能減排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就企業方面而言,存在缺乏資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3個主要方面的障礙:
資金缺乏是企業進行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首要障礙性因素。實際上,不僅是企業創新運動,而且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資金缺乏也是一項重要阻礙。但從企業角度來深入分析的話,造成企業創新資金缺乏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能力的缺乏,沒有一定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能力,企業難以取得較好的技術創新收益,更別說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收益,從而難以繼續下一步的創新活動,無法步入“創新——積累——發展”的良性循環。
人才是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活動的核心。人才的缺乏,特別是高水平人才的缺乏,是導致創新失敗的重要原因。加之企業中技術人員普遍沒有節能減排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難以發掘節能減排浪潮給技術領域帶來的機會和威脅,研究開發活動只注重產品生命周期的某一特定階段,而非全過程,難以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實現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總和最小化。
企業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利用能力,對于企業技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節能減排技術信息的缺乏,使我國企業難以把握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動態和發展趨勢,進而會影響我國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成果的先進性與創新性,也會影響創新和技術引進的質量和水平,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2.企業清潔生產推廣不力
在甘肅省現階段,企業和政府部門對清潔生產缺乏了解和認識。目前,環保部門、經濟綜合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各級領導,對清潔生產及其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意義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導致對推行清潔生產缺乏緊迫感,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沒有應有的動力。企業領導還沒有放棄長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尚未樹立生產全過程污染預防的意識,往往僅側重于污染物的處理,沒有把清潔生產作為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清潔生產宣傳力度也不大,企業不開展清潔生產;企業想實施清潔生產卻缺乏必要的政府支持和保障,遇到大量自身難以克服的障礙現行的管理制度從總體上傾向于“末端治理”;許多企業想開展清潔生產,苦于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技術的缺乏已嚴重影響了清潔生產的推廣和應用,也可以說阻礙了甘肅省工業水平的提高。
二、推進甘肅省節能減排的企業內在驅動機制構建
1.提高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能力
所謂節能減排的技術創新就是企業不斷推進自身節能型、環保型技術的提升和創新,為開發和生產清潔型、環保型、節能型的新產品提供源源不斷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如果單純從企業自身的角度看,要推進節能減排,就必須推進企業節能減排創新。這是因為節能減排作為企業目前新的市場培育點和新的市場切入點,隨著國家關于節能減排的一系列財政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落實到位,最先實施節能減排的企業和最先介入節能環保型新產品市場的企業必然會形成先動優勢。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它要求企業家要有長期的戰略眼光,不要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長期的戰略地位。因此要想提高企業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能力,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企業必須加大對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投入,拓寬融資渠道。中國企業創新成長機制長期受科技投資瓶頸制約,如RD投資僅為美國的五十二分之一,日本的三十九分之一,德國的十六分之一,我國的RD占GNP的比重在0. 5%~0.7%左右,而發達國家為20%~30%。新興國家和地區也相當高,韓國1990年為1.86%,我國臺灣1990年為1.69%,連印度都超過我國。有限的RD經費配置到企業的比重我國又過低,1993年為22.7%,而發達國家則在70%左右。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創新資金都比較缺乏,企業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活動,因此除了企業自身加大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投入以外,還必須引入其他投資主體(如風險投資機構、政府資金支持等)。
(2)企業應加強創新人員及管理人員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是一項高知識密集型的活動,與傳統技術創新相比,企業的創新人員不僅要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還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態意識。這樣企業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就有一定的知識作保障。
(3)進行技術聯盟。所謂技術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企業、科研機構或大學等)基于技術創新總體戰略目標,互相聯合共同致力于研究開發的行為。它是以股權或非股權形式為紐帶,具有充分獨立性的兩個或多個組織,共同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共同提供開發所需資源,共同分享開發產生的利益,共擔風險。從組織安排角度看,企業通過締結技術聯盟,可為技術創新效率提升和創新技術擴散提供組織保證,有利于克服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面臨的組織缺陷,突破企業規模現有技術基礎、人才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限制,有助于利用聚合知識,激發創新靈感,分散研發成本,縮短研發時間,提高成功率,降低風險。同時,利用技術標準聯盟,制定行業標準,可以構筑靜態技術壁壘,爭取戰略主動權。
2.廣泛推廣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的概念最初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1989年提出的。根據時代的發展和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21世紀議程》給出了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清潔生產技術的定義,即清潔生產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能源并保護環境的實用生產方法和措施,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源消費最少的人類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它可以使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將其消滅在生產過程之中。同時對人體和環境無害的綠色產品的生產亦將隨著可持續發展進程的深入而日益成為今后產品生產的主導方向。清潔生產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對生產過程而言,清潔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廢物離開生產過程以前減少它們的毒性。對產品而言,清潔生產策略旨在減少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
實施清潔生產,可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企業清潔生產采用綠色技術和生態工藝,遵循生態規律、模擬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包括從原料的選擇、開采、運輸、加工到產品的生產、運輸和使用消費,直至產品報廢后的資源循環利用這一完整的全過程,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態綜合效益。大力推行企業清潔生產是變革以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嚴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為特征的傳統發展模式,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重要對策之一。
參考文獻:
[1]何昌.排污權交易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2]張旭.《完善我國企業節能減排市場制度的對策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度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專業碩士論文,第2頁。
[3]陳德湖.排污權交易理論及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