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市場化進程中伴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一些學者將這一現象歸罪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構建1999年~2009年31省市面板數據計量經濟模型,就市場化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問題做了實證分析,得到了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市場化能夠縮小收入差距的結論。
[關鍵詞]市場化 城鄉收入差距 面板
一、市場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理論邏輯
我國城鄉收入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從表象上看,主要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長期滯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長期滯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的呢?
根據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定理,我們知道,若當一種相關商品在市場上按眾所周知的價格進行交易,即有一套完備的市場體系,并且如果消費者和廠商的行為是完全競爭的,那么市場的結果是帕累托最優的。
二、市場化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
1.數據顯示
(1)城鄉收入差距(DIS)。作為二元經濟的中國,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作為衡量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0 (2)市場化水平(MAR)。本文引用樊綱,王小魯,朱恒鵬測算的1997年到2007年我國31省市市場化指數數據。MRA越大,表示市場化程度越高。 (3)相關分析。從世界范圍的角度來看,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國家和地區,其收入差距就越小。通過相關性分析發現從我國市場化水平和城鄉收入差距是同向變化的,并且存在著高度相關性,相關程度高達0.86;市場化對于東西部地區影響程度不盡相同,但市場化無論對于東部和西部都存在著高度相關性。 (4)Granger因果檢驗。分別對東部和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與各自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做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對于東部地區,市場化水平是城鄉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F=12.7714,P=0.0091),而城鄉收入差距不是市場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F=0.0011,P=0.9750);對于西部地區,市場化水平不是城鄉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F=5.2013,P=0.0771),在1%的置信水平下城鄉收入差距也不是市場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F=15.5752,P=0.0129)。 2.理論模型設計 (1)變量的選擇 重要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狀況、對外經濟開放狀況、教育狀況以及失業狀況。其中,經濟增長狀況用人均GDP增長率(GDPGROW)表示,對外經濟開放狀況用對外經濟依存度(DEPEND)表示,教育狀況用各地區教育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EDU)表示,失業狀況用各地區未就業人數除以地區總人口(UNEMP)表示。以上各項指標數據均來自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 (2)理論模型形式 基于市場化對收入差距影響的理論邏輯,本文建立1997年~2007年31省市的城鄉收入差距面板數據計量經濟模型,并依據數據相關分析,模型可采用線性形式。理論模型如下: 3.數據平穩性分析 本文選用兩種單位根檢驗方法,其一是LLC檢驗(含有相同根單位根),其二是ADF-Fisher檢驗(含有不相同根單位根)。如果這兩種檢驗的結果均拒絕原假設(存在單位根),則此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即是平穩的。 按照以上檢驗數據平穩性的方法對本文用到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證明變量數據是平穩的,即都是0階單整。 4.模型估計結果 分別建立31省市、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三個面板數據計量經濟模型,首先進行F檢驗和Hausman檢驗,都拒絕了原假設,因此三個模型都應該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然后對三個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參數估計,估計結果見下表。 三個模型擬合優度都較高,多重可決系數均超過0.88。從變量顯著性上看,大多通過了統計檢驗,只有西部地區模型中失業率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系數不顯著。因此從統計意義上講,三個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化。 全國、東部和西部面板數據計量經濟模型估計結果 5.實證結論 從模型估計結果可以得到以下幾個重要結論: (1)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不但不會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反而促進收入差距的縮小。 (2)我國經濟落后地區,市場化使收入差距加大。在西部地區,市場化改革進程較東部要慢得多,各種市場運行機制正在建立和完善當中,市場機制和法律的不健全使得資源配置和產品分配不能夠按市場原則公平進行,這就反而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 (3)全國總體而言,市場化改革依然表現為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 上述實證結果得到的三點結論,本文認為有關“市場化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的說法是片面的,提高市場化程度不僅不會加劇城鄉收入差距,反而是提高經濟配置效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徑。 三、政策建議 鑒于以上實證分析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是幾點政策空間與建議。 第一,完善要素市場。提高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在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和信息等市場,政府要盡早退出競爭性產業領域。 第二,切實賦予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的經濟地位、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減少行政權力特別是行政長官對社會資源的掌控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介入和支配。明晰要素所有權,真正實現按要素貢獻實行公平分配。 第三,加強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收入分配原則的實現離不開法律的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美衍.市場化收入差距:變化機理與政策含義.經濟學家,6:5-10,2006 [2] 張維迎.市場的邏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李實.正確看待我國收入分配問題.中國發展觀察,12:11-1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