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由于各國在政治體制、人生觀、價值觀、經濟體制、經濟結構,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觀念、制度和行為規范上的沖突,由此帶來了金融安全問題。
在金融業規范運作時,資金的流動是有規律的、安全的,當發生金融風險時,安全的資金流動就會受到破壞,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甚至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
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且風險表現為不確定性、隱蔽性、突發性、普遍性和擴散性的特點。美國的次貸危機,歐元區的歐債危機,英國倫敦的街頭暴亂,直至美國占領華爾街行動,到目前為止大規模的占領行動已經波及70多個國家,700多座城市。有的國家甚至造成政治危機、政權更迭。所以,金融安全關系到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金融危機可能演變為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乃至國家危機。
金融市場的開放使一個國家融入世界金融市場,帶來國際上的金融管理技術、運作技巧等先進經驗,同時也帶來了不安定因素。如果一國不具備保障金融安全的措施,一旦發生金融風險,金融業必將產生大的動蕩,宏觀調控的能力就會下降,資源合理配置功能會喪失。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導致國際資金通過逐利避險自由流動來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然而,在金融管理體制不健全的條件下開放金融市場,極易引發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即國內經濟的國際化,既使本國經濟得到提升,也使一些行業進入“雷區”;金融貨幣領域能夠給國家和個人創造比傳統行業更大的效益,同時也帶來更大的風險。在經濟政治化、政治經濟化的國際背景下,金融安全的破壞將有損于國家金融主權獨立、甚至影響到國家安全。
金融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世界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交錯融通,經濟問題表現為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又通過經濟體現出來。金融業健康有序的運行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密切聯系,互相滲透。沒有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機制,就沒有社會的安全與穩定。維護金融安全,是對經濟利益的有力保障,更是對國家安全的有力保障。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國家面臨的金融安全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本的非法流動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影響
對外開放使我國經濟逐漸融入國際市場,對外依存度的提高表明我國利用國際資源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金融所面臨的風險日益加大,對維護金融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金融安全隱患較多,最突出的就是資本的非法流出。近年,我國大量年份國內資本儲蓄大于總儲蓄,即國外儲蓄為負,國內資本大量外流,國外吸收國內儲蓄,存在資本非法流出入。根據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錯誤與遺漏項目的數據,可對該國資本外逃的情況進行估計。1990年~1996年期間,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錯誤與遺漏項目累計高達711.40億美元,年平均達到101.63億美元,說明資本外逃的規模相當可觀,如此大規模的資本非法流出入,對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了不利影響,增加了宏觀經濟金融調控的難度,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容易造成金融泡沫,增加金融風險。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金融安全造成的影響
現代金融危機,尤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多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表現為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挫折或停滯。巴西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啟示,在經濟的表面快速發展下掩蓋了金融體系的制度化的缺陷,尤其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做好迎接開放的政策、法制準備。金融市場一旦放開,由于宏觀經濟、金融調控能力不足等原因,經濟發展不能適應快速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浪潮而使結構性缺陷問題嚴重,嚴重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傳統金融企業的落后運營模式在同國外先進的運營模式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現有的宏觀調控手段很難達到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國的經濟、金融對外開放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在大力提高國內宏觀經濟、金融調控能力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否則,經濟開放的負面效應可能大于正面效應。
三、國內經濟形勢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威脅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地方政府對房地產業監控不嚴,房地產價格急劇上升,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隱患。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漸嚴厲,房價雖然有穩中有降的可喜現象出現,社會上卻也隨著一貸難求而出現了大量中小企業試圖通過民間拆借等并不規范的高息借款,保證資金流動性,以期度過眼前的難關,卻深陷高額財務費用危機,終至大量中小企業集中性的資金鏈條斷裂,破產、逃債成為一時溫州企業的另一個話題。卻也不過是全國中小企業的一個縮影而已,冰凍三尺,豈是一日之功。
四、金融霸權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威脅
從國際金融秩序看,由于世界銀行與國際金融制度、原則、規則及其運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操縱著金融市場,導致發展中國家很難有所作為。尤其美國、日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霸權地位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存在著巨大的威脅。美國、日本憑借其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實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強制推行自己的意志、原則,獲得霸權利潤。美國利用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特權地位,通過國際資本流動、攻擊性金融投機、低價收購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等方式實現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很快通過其大量印鈔擴散至全球,造成全球性金融海嘯,就可見一斑。而一再強求我國貨幣升值,使我國全球性制造工廠的地位幾乎完全喪失,又是金融霸權的一例。
五、開放資本賬戶對我國金融安全的沖擊
金融自由化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是在東歐的崩潰,以及前蘇聯的解體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各國追求經濟金融的發展,為金融資本的擴張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使金融資本和國際資本進入世界范圍的無政府狀態。當競爭達到一定的程度,國際金融便從國內企業之間進入國家之間的競爭,再現資本主義早期大資本吃小資本的現象。由于“游戲規則”的外來性、強迫性,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金融自由化有時是一種要求,甚至是被迫的要求、有條件的要求。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正經受著金融自由化所帶來的巨大沖擊,首先表現為資本賬戶開放壓力的沖擊。一旦長期資本大量流入,迅速增加的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利用,出現經濟泡沫化,最終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潰。
六、國際游資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影響
資本流動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既允許外國資本、金融機構更方便地進入本國市場,也放寬本國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國外市場的限制。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全球性資本市場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深刻,大量的國際游資在國際市場間穿梭流動,以規避市場風險、謀取投機收益為目的,既為資本流入國帶來短期收益,也帶來了金融風險。椐IMF估計,每天國際金融資產交易量約為貿易交易量的80倍。帶有游資性質的短期資本已超過10萬億美元,每天有約1萬億美元的游資在全球市場上尋求歸宿。我國的金融法規尚未健全,安全監督能力還不足以應付外界風險,因此,一旦大量的國際游資沖擊我國金融市場,勢必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引發金融恐慌。
七、金融業的軟硬設備是我國金融安全的重大隱患。
軟件方面,我國銀行金融電子化的平臺大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受控于外方,處于被動狀態;硬件方面,我國金融電子設備多數是進口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致使我國金融安全的基礎極為脆弱。
八、金融法制建設不完善
金融法律、法規是我國實施金融監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據,也是金融監管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證。雖然我國頒布了一些法律,還不能滿足金融變革的要求。必須正視問題,加強金融立法,實現金融有效監管,規避機制性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那么,我們就只能選擇被動的等待或者干脆閉關鎖國嗎?很顯然,我們不能錯失這個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一方面,不能放棄參與的機會和權利,積極參加建立國際金融體制和世界經濟秩序,促進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增強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硬件方面,我們要開發金融電子化的軟件平臺和硬件設備,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監管水平,消除金融安全隱患成立金融安全研究和決策機構,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標準。軟件方面,加強對外投資企業風險防范意識,重視經濟全球化的商機,卻絕不忽視金融安全對我國經濟的殺傷力。抓住全球危機面前的有利條件,卻絕不放松國際金融海嘯波濤洶涌下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