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青少年的漢語學習過程中,中國文學課的適時引入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在掌握了一定數量(1000 或1200個以上)的漢字后,如何將這些漢字與學習者自身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進而實現語言要素學習(漢字、詞匯)向語言技能學習(書面閱讀、語言交際)的遷移就變得尤為迫切和緊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王雙雙編著的雙雙中文教材系列之《中國文學欣賞》與《中國詩歌欣賞》(以下簡稱《欣賞》系列教材)就解決上述問題進行了一番可貴的嘗試。本文擬結合《欣賞》系列教材,談談對編寫面向海外青少年的中國文學課教材的幾點思考。
一、教材編寫結合學區中文課程
編者說明雙雙中文教材的適用對象為北美地區的青少年學生,該系列教材旨在完成三年基本文字學習后,較早、較系統地分專題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化;使其盡快對中國地理、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有所了解;幫助學生體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適應多元文化的環境;使學生逐漸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能夠主動繼續學習中文并實際運用;培養既會中文,又懂中國文化的多元文化人才,能夠符合AP中文課程目標和基本要求。
這里有必要對“AP中文課程” 即“大學中文學分預修課程”作一簡要的背景介紹。
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于1955年,為提高高中某些特定科目的教學水平至大約是大二的程度,以促進高中與大學間的課程銜接而設立大學學分預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當時設定針對19個科目,舉辦34項考試,例如:法文科分別有法語考試(French Language)和法文文學考試(French Literature)。
目前,全美大約60%以上的高中(約一萬所)設有AP課程。而大學方面,有90%的大學接受AP學分。通過AP課程考試的學生升入大學后,該科目可以不用從【101】(大一)課程起修,而直接讀【301】(大三)的課程。
AP中文課程的實施規劃:2003年12月,美國大學理事會正式宣布將中文課程列為AP科目;2004年成立項目小組(AP Chinese Task Force),約聘人選;2005年頒布課程大綱,制定師資培訓計劃;2006年開始在高中設立AP中文(AP Chinese)科目;2007年開始AP中文考試。
AP中文課程不限制學習者的母語背景,考試的目標在于檢定中文作為外語的學習成果(Outcomes),目的在于測試學習者對漢語運用的熟練程度(proficiency)。
在《欣賞》系列教材中,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先秦、兩漢、南北朝、唐、五代、兩宋、元、明、清、現當代)不同題材(描述民間疾苦、抒發英雄悲壯豪情、表白戀人之間深情、贊嘆大好河山)和體裁(詩經、楚辭、歷史散文、樂府民歌、唐詩、宋詞、元明清小說、近體詩、現代詩)的文學名作,通過原著呈現或經過必要的節選、改編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讓學生初步接觸到一些中國古典、現代的文學作品”,“讓學習者欣賞中國詩詞特有的韻律美,體會中國詩詞,特別是中國古典詩詞表達情感時的豐富表現力,同時,學生也能形象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點滴”,與《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大綱》(Goals and Standards for K-12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所提出的“文化認知(Cultures)”和“融會貫通(Connection)”的目標要求相契合。
二、文學史常識結合文學作品呈現
對海外青少年漢語學習者來說,使用針對中國學生編寫的文學教材顯然是不合適的。一方面,這些教材所選用的文學作品大多語言形式復雜、內容艱深,缺乏有效的針對性;另一方面,文學作品選題過于寬泛,文學運動和文學流派紛繁駁雜,不利于學習者快速、準確地把握中國文學的全貌,也無法滿足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現實需要。
《欣賞》系列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一篇篇具體的文學作品把文學史常識呈現給學習者,“使學生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最應該知道的文學作品和文學史知識” 。
《中國文學欣賞》的每一個學習單元均分為“課文”和“作品簡介”兩部分。“課文”部分由編者精心選取知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長篇作品則節選最有代表性的章節。“作品簡介”部分以簡要概括的語言介紹作品的背景、影響和主要內容,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例如:
“《水滸傳》是中國第一部以白話文寫出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人。《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和《紅樓夢》被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水滸傳》講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的故事。書中人物個性鮮明,活躍生動。他們都愛打抱不平,反對貪官,被逼上梁山,起義造反。他們重朋友、輕生死、講義氣的行為,體現了當時中國大眾的道德觀念”。
“《水滸傳》故事曲折、語言生動,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其中一種英文版的書名為《All Men Are Brothers》。”
在《欣賞》系列教材中,文學史常識與文學作品,以及特定歷史文化背景的結合,使學習者在讀懂精彩的文學作品的同時,領略到漢語的獨特魅力,學習者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好教易學”突出教材的實用性
實用性是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所謂“實用”,即“教材的內容符合學習者的目標需求,教材的編排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習者的學”。海外青少年學生為什么要學習中國文學課?這不僅是語言技能課程設置的要求,同時也是學習者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實際需要。
《欣賞》系列教材的內容分為課文和譯文兩部分。課文長度一般控制在1000~1500字之間。作為語言課程學習的基礎,這一部分需要老師精講、學生多練,認認真真、扎扎實實掌握。地道、通達的英語譯文作為輔助閱讀材料,為英語母語背景的學習者提供了有力的學習“支架”,為那些非英語母語背景的學習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
《欣賞》系列教材從課文到作品簡介、生詞、詞語解釋、英語譯文,遵循了語言學習循序漸進的內在認知規律,是一種科學有效的編排。《中國文學欣賞》全書共十課,授課時間為10~14學時(每學時1.5~2小時),可一學期學完;《中國詩歌欣賞》全書共十篇課文,每周兩學時,一學期可學完,教師在實際教學操作中使用較為方便。
四、“把握主體”體現教材的針對性
針對性原則是貫徹教材編寫始終的重要原則之一。編者需要綜合考慮學習者的文化背景、思維特征、漢語水平,課程的類型特點,以及語言習得的一般規律等諸多因素。《欣賞》系列教材是王雙雙先生“在美國八年的中文教學實踐基礎上編寫成的” ,在編寫過程中,教材的針對性得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語言的針對性。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學習者首先面對的是語言問題,《欣賞》系列教材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針對學習者的文化心理和漢語水平,編者力求做到語言通俗優美,生詞難度適宜。
注釋的針對性。《欣賞》系列教材的生詞注釋主要針對文化常識,比如:“瑟——古代一種撥弦樂器”、“缶——古代一種瓦質打擊樂器”;“荊條——一種植物的枝條,常用于編筐,古代也被用來打人”;“府——指高官的住所”。采用英語同義詞、漢語語素義解釋的方法,比如:“誦”解釋為“read loud,recite”;“暉”解釋為“sunshine,sunlight”;“痛不欲生”解釋為“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傷到極點”。這種釋義方法對于有一定詞匯量和基礎漢語構詞法知識的學習者來說是比較合適的。
練習的針對性。練習是對外漢語教學極為重要的環節,學習者通過課上或課后的練習來鞏固和強化所學的知識。《中國詩歌欣賞》學習單元的練習部分包括:聽寫、比一比、字詞運用、反義詞、多音字、回答問題6種題型;從練習的目的來看,包括鞏固記憶性練習和理解交際性練習兩種。每種練習都針對特定的目的,以“回答問題”為例:
“賣炭翁的衣服穿的很單薄,為什么他還希望天氣寒冷呢?”
這道題首先要求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男主人公的生活境況有一定的理解,然后再談自己對賣炭老翁矛盾心情的看法。在思考與口頭表達的過程中,學習者使用所學詞語和句式,嘗試進行連貫的表達,從而完成言語交際技能的訓練。
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領域,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海外青少年編寫的基礎階段的語言技能課教材碩果累累,但是文化課特別是中國文學課教材的編寫還顯得不夠規范和成熟。如何“讓學生學習到精粹、深刻、豐富的漢語,在優秀的漢語材料熏陶與教育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漢語水平” 仍是擺在我們廣大對外漢語教學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雙雙中文教材之《中國文學欣賞》和《中國詩歌欣賞》在面向海外青少年的中國文學課教材的編寫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