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芳,1932年出生于浙江諸暨。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浙江版畫家協會顧問,曾任浙江美協理事、江山市美協主席等職務。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版畫藝術,滿腔熱情地為新中國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創作謳歌。
畫家傾情創作的無數作品,都很好地反映出新中國不同時代濃郁的生活氣息與發展的歷史軌跡,散發出自生活沃土的清逸芬芳,表現出畫家摯愛生活、發現生活與善于描繪生活淳樸的情感,其作品數次參加中國美協等單位舉辦的各種畫展,并多次獲獎。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周國芳的版畫作品有,反映兩小無猜童趣的《山歌》;互助互幫的《友愛》,描寫各行各業人們共同抗洪救災的《抗洪》;以及反映家鄉面貌的《蘭江》;描繪工廠火熱生活的《杭州通用機器廠》;濃郁鄉土生活氣息的《風車》,收割季節繁忙勞動的《三個打稻子姑娘》;醫務工作者形象的《護士》及江南水鄉風情的《桐廬渡頭》等。1959年,作者運用傳統線描式刀法,刻制反映工地建設者精神面貌的《工地女會計》,嶄露出他質樸的藝術風格,受到好評。但這個時期處于對木刻刀法比較稚嫩的階段,周國芳初步嘗試了以黑白版畫為主,套色版畫與水彩畫寫生為輔的基本格局。
60年代,反映伐木工人勞作的《伐木》《運木》,描繪農村青年突擊隊喜獲豐收的《大陳島青年墾荒隊》。反映陶瓷工生活的《陶瓷老工人》,及生活土地上的《江邊夜色》等,其綜合刀法運用嫻熟。接著,在反映農村生活的《選種》中,嘗試陽刻與陰刻等綜合刀法表現能力。隨后,以陰刻為主體,很好地反映出當時人民克服困難,走向初步繁榮興旺的《三鄉集市》;同期的《大隊書記》《演出之夜》《公社采購員》與《學生勞動課》,都從不同角度描繪社會新生活的精神面貌。這個階段比較成功地運用陽刻、陰刻等多變的刀法,進入初步領略創作藝術的探索時期。
70年代是畫家對黑白版畫刀法運用趨于比較成熟、細膩、協調多變的時期,尤其是1972年運用套色木刻技法,很好地描繪出反映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工人精神面貌的《爭分奪秒》;同時期還有描繪鄉村業余生活的《下鄉放電影》等。中期具有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特色的《農民學哲學》與《農民夜校》等作品。這個時期的套色版畫《爭分奪秒》在全國美展展出后,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評,表現出畫家對版畫綜合技法已經進入創作成熟階段。
80年代以來是畫家創作的高潮,初期有反映祖國巍峨山河面貌的《屹立》,以及《月白風清》《初晴》《山里人家》《壩》《歲月》與《夏》等作品。中期有《小城之晨》《月夜》與《漁島石塘》等作品,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畫家在黑白版畫上更加嫻熟自如,進入對各種刀法運用自然、協調的新階段。
90年代以來,隨著畫家年齡的增長,作品不是很多。但1990年反映鄉村牧牛生活的《晨牧》《暮牧》,黑白灰層次分明,刀法運用自然;1991年《人民需要藝術 藝術需要人民》,彰顯出畫家運用多種刀法,成功反映中國新時代精神面貌大型版畫的超凡脫俗的駕馭能力。1999年《蝶戀花》,三角刀運用較好;2002年《開門見山》,視覺獨特,將傳統技法與現代設計融合一體;《晨輝》運用水印版畫技法,夕陽紅的韻味深長。縱觀畫家筆下的系列作品,無不展現出他永無止境的藝術探索追求精神。(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