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權作為中鐵五局六公司第一架梁作業隊隊長,率領架梁隊工友們科學施工、精細管理,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馴服了動輒數百噸重的大型架梁設備,多快好省地加快施工進度,取得了不凡的施工業績。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吳紅權處處身體力行,勤于學習,苦練內功,連外國專家對他也贊許不已;他肯動腦筋,善于思考,創造了安全高效工法,經推廣后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他通過技術攻關,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了工效,僅1 000多孔32米箱梁安裝就節約了40多萬元。對上級而言,吳紅權具有強有力的執行力;對工友們來說,吳紅權是主心骨,既是隊長更像兄長;對家人來說,吳紅權常懷愧疚之心,總想盡可能多地去彌補但常常留下不少遺憾。正是這個錚錚鐵骨的漢子,十多年來一直扎根在新線鐵路建設的最前線,先后參加了京九鐵路、南昆鐵路、石長鐵路、秦沈客專線、渝懷鐵路、武廣客專、京滬高鐵、湘桂鐵路、杭長客專等重點鐵路項目的建設。特別是近兩年來,他領導的第一箱梁架設作業隊,已安全優質架設了1 200余孔900T箱梁,并榮獲了中鐵五局“工人先鋒號”、公司“紅旗單位”、“好班子”、“機械設備管理紅旗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所干的工程也多次被業主授予了“綠牌”獎,個人也多次被評為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先進個人、京滬高速鐵路“百日大干”先進個人;2011年5月,他榮獲了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勤學苦練
吳紅權1992年從貴陽鐵路技校畢業,便在中鐵五局六公司機械廠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其后,他利用工余時間自學完高中課程,1994年參加了全國成人高考,被北方交通大學錄取,并順利完成物資管理工程專業三年的學習,提高了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
2000年,吳紅權參加秦沈客專線鐵路500噸箱梁的制架梁施工工作,白天忙碌在制梁現場,晚上堅持聽外籍專家對運架一體機性能方面的講課,很快便熟悉并掌握了制架梁的各道工序。一次施工,因從意大利進口用于制梁的液壓內模由于變截面處安裝縫隙等原因,影響了制梁臺座的周轉,他經過分析研究后提出在內模變截部分加大間隙、增加調節墊的方案,順利解決了這一難題,僅用20天就完成了組裝和調試工作,連意大利機械專家也豎起大姆指連聲說:“OK,OK,中國小伙子不錯!”
在近幾年的高速鐵路建設中,吳紅權認真學習高速鐵路建設規范和技術標準,熟練掌握了900T架橋機的各項性能和架設標準,使架梁時不用再預埋精軋螺紋鋼,每孔32米箱梁就節省成本400元左右,1 000多孔箱梁共計節省材料費40多萬元。他還通過不斷學習和磨礪,積累了豐富的鐵路施工經驗,為施工技術攻關和科學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懈創新
900噸架橋機、運梁車、470噸提梁機等架、運、提設備都是龐然大物,在中鐵五局也是第一次使用,沒有什么經驗可借鑒,很難操控,稍有不慎就會發生重大事故。面對巨大困難,吳紅權沒有被嚇倒,而是迎難而上,探索“馴服”之道。
按照先前的工藝,900噸架橋機在架設最后一孔箱梁時需要近2天的時間,而且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于是,他反復研究了架橋機的特點和工況,加工了兩個臨時支墩,擴大了前支腿底部受力面積,確保了前支腿的穩定性,減少了在架設最后一孔時增加工序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同時,對導梁進行改造,解決了拆除導梁支腿需要吊車和汽車配合的弊端,且不受地形的限制。這些方法的采用不僅大大縮短了架梁時間,而且還節省了大量的費用。
在架梁作業中,架橋機輔助吊具經常損壞,容易造成架梁停工。吳紅權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咨詢多個廠家,最后拿出了可靠的數據,請廠家對輔助吊具油缸重新進行了設計加工,有效地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直至現在,工地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故障,確保了架梁作業的順利進行。
在施工一線,架橋機調頭的安全隱患很大,一直是管理者的一塊心病。吳紅權與技術人員一起在現場反復研究、多次模擬對比,研制出了新型轉場支架,通過使用驗證,新型轉場支架安裝方便,架橋機穩定性好,徹底改變了舊轉場支架架橋機穩定性差的弊端,保證了架橋機調頭和轉場的安全。
在常州西橋段德勝河橋施工時,他又再次對架橋機穿越96m提籃系桿拱橋的施工方案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對比選擇,確定用運梁車將架橋機高位馱運回梁場,拆除超寬、超高部件到能通過提籃系桿拱橋的高度和寬度;用運梁車低位馱運架橋機通過提籃系桿拱橋;再用內外支撐和運梁車將架橋機頂升到架梁高度,最后用吊車安裝拆除部件,架橋機完成穿越提籃系桿拱橋的全部作業。實踐證明,這種施工方法不但速度快、安全性高,而且投入少,此法現已形成工法并被評為局級工法進行推廣。
安全向前
早在渝懷鐵路制梁施工中,吳紅權就通過科學管理,首創了箱梁“身份證”。那時他任項目部的生產部部長,為了解每孔梁的狀況,他設計了橋梁生產動態表,整個梁場分區域繪制好懸掛在墻上,每孔梁都按編號、生產時間、每道工序時間等編制“身份”,使之一目了然。這種編制法在六公司一直沿襲至今。
在京滬高速鐵路世界第一長橋——丹昆特大橋架梁管理中,他理順思路,對架梁中的每個節點階段、每個難關、重點都超前謀劃,首創“零工序轉換時間”,即在做甲工序的時候,開始考慮乙工序,等到做乙工序的時候,一切準備都已經做了,直接進入乙工序施工,確保施工井然有序。
安全管理是架梁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大噸位的箱梁架設作業,一個小小的安全隱患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每周一三五,他都要帶領安全員、機械技術員重點對架橋機、提梁機的鋼絲繩、制動、吊具、主梁連接螺栓等部位進行徹底檢查,這一作法雷打不動。提梁機安裝時支腿加固存在隱患、導梁支腿離橋墩邊緣太近不能保證安全以及對提梁機、卷揚機鋼絲繩纏繞混亂及磨損等,各種隱患都一一被他及時整改和排除。為了保護定鋼結構的連接部件完好,他要求建立鋼結構拱度等幾何尺寸檔案,檢查后與初始記錄比較,確定鋼結構的連接情況,并對關鍵承重部位探傷,確保鋼結構滿足施工需要。除了嚴格檢查,他還指派專人隨時監控,給安全施工上雙保險。在他的精細管理下,架梁隊至今沒發生一起安全質量事故,為公司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他同時也成為了行業標兵。
愛友為本
作為架梁隊的領頭人,吳紅權除了在工作上起表率作用外,還注重以人為本,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
他對每個員工生日、員工家庭狀況、脾氣個性,都掌握得清清楚楚,需要時就及時送去問候和關心。他非常重視抓好“三工”建設,豐富和活躍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關注員工成長,積極開展“導師帶徒”等活動。通過這些暖人心的措施,激發廣大員工的工作斗志,創造了僅用15天就完成900噸架橋機、運梁車轉運、組裝,創造了同行業領先水平;架梁連續20天創下了日單班架3孔的高產水平;在湘桂鐵路兩次順利通過跨既有線架梁,取得從開始六天一次提高到三天一交、橋間轉移兩天半就可架梁的最好成績。
2011年春節還沒有來得及盡一份當兒子的孝心和做父親的責任之時,吳紅權在大年初三就趕赴到了工地。女兒已滿10歲了,每次電話里都問:“爸爸,你什么時候能回家呀?”面對女兒的提問,作為父親的吳紅權不知該如何回答。
曾在2004年時,他岳父得了腦瘤,家人多次催促他回去陪陪老人家,但當時緊張的工作確實難以走開,等他完成任務騰出時間后,老人已經溘然長逝。每次想到這些,他都深感愧疚,暗暗地哽咽……
然而,肩負著“鋪架王牌軍”重任的鋪架梁作業隊長,吳紅權無悔人生,因為他的追求在工地,他的幸福在每一次圓滿竣工的歡呼上!(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