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是調整安徽省產業結構的重大突破口。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以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爭奪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為戰略重點,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闡述了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安徽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從明確發展目標,鎖定發展重點等五個方面對培育和發展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徑與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179-03
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爆發力強、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要求。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更是安徽省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1.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產業升級的最高形式,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熬盼濉奔啊笆濉庇媱澲兄袊吞岢隽宿D變經濟增長方式,“十一五”規劃中也作了進一步強調。但進入“十一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靠資源、資金和物質投入帶動的狀況沒有改變。同樣,安徽省主導產業大多是高能耗高排放行業,隨著資源環境約束的強化,給這些產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因此,必須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提升中國產業產品附加值,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國內外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關鍵時期,不失時機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這關系到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任務。
2.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的重要引擎?!笆濉逼陂g,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獨領風騷,并逐漸替代傳統產業成為主導產業。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政策?!皼Q定”確定了七大具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占中國GDP比重不到2%,到2015年將升至8%,數年后則有望升至15%。據有關部門測算,未來三年新能源產業產值可望達到4 000億元;2015年環保產業產值可達2萬億,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至少達到數萬億元。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寬帶服務普及率每增長10個百分點,能帶動1.3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從增加就業看,據有關部門分析,如果中國在智能電網、寬帶、智慧醫療上投資1 000億元,將帶動就業人數超過150萬。
3.搶占科技制高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了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的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就是“先發戰略”。當前,發達國家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領域發展,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如在美國,奧巴馬上臺后大力培育新能源、干細胞、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日本的新興戰略產業放在低碳產業、醫療、新能源方面;英國提出綠色振興計劃,重點發展綠色和混合燃料;德國重點發展電動汽車。這些都從客觀上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和制約。作為發展中的中國,必須抓住這次金融危機后出現的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實現大國到強國的跨越。
4.提高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實現小康水平的客觀需要。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健康,關注自身的壽命,人們對生活質量、自身發展擁有了更多期待,相關需求不斷升級。而市場需求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帶來明顯的促進作用,并顯著提高生產力。在工業化后,我們面臨著資源、環境等問題。新能源、新材料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
5.增強區域競爭加速崛起的需要。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調整,傳統產業空間不斷萎縮,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復興的重要突破口。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世界新一輪產業競爭漸趨激烈。如美國、歐盟、日本、韓國都將新興行業或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支點。為搶占先機、爭取主動,中央作出了加快培育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部署,致力打造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安徽省要支撐“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跨越發展,就必須充分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大勢,根據本省所處的區域,發展階段和層次,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揚長避短,集中突破,大力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因此,走具有區域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之路,是各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各地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增強區域競爭、加速崛起的戰略需要。
二、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產業規模。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據統計,2010年,全省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八大產業產值達2 817億元,增幅4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3 054個。預計到2015年,新興產業產值將突破萬億元大關,形成若干產值超千億元產業和一批超百億元領軍企業。目前,安徽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環境正在不斷優化,發展條件不斷趨于成熟:
1.從產業基礎看:涌現出一批優勢骨干企業。在電子信息領域,合肥京東方、鑫昊等離子等對全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銅陵精達被列入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在節能環保領域,三安光電、德豪潤達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蕪湖海螺川崎節能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是全國節能環保設備生產的領頭羊;安徽國禎環保公司城市污水處理和工業污水處理工藝及裝備被列入國家重大專項;在新材料方面,中科銅都粉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能生產系列銀粉的企業;安徽省鳳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耐磨產品目前規模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安徽龍磁科技有限公司鐵氧體永磁材料出口歐美及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居全國領先。在生物醫藥方面,豐原生化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產業基地,產品居全國第一;安科生物公司已成為國內生產干擾素品種最全的制藥企業。
2.從技術基礎看:安徽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技術。如科大訊飛語言交互系統,豐原集團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技術,秸稈纖維素利用轉化技術等;安徽華皖碳纖維有限公司亞礬一步法碳纖維原絲生產技術;安徽華光光電技術研究所特種高亮度顯示、特種平板顯示模塊技術;奇瑞汽車公司新型節能環保汽車制造關鍵技術;中科大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蚌埠玻璃工業設計院玻璃深加工技術等。
3.從區域情況看:合肥平板顯示、軟件、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規模均居全省前列;蕪湖市節能環保裝備制造、LED產業快速發展,汽車電子集群初具規模,新能源汽車正穩步推進;滁州信息家電、綠色照明、玻璃(硅)材料具有一定優勢;馬鞍山高性能鐵基材料、蚌埠生物制造、亳州現代中藥、銅陵電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安慶高分子復合材料、巢湖特種通訊電纜、阜陽循環經濟產業等各具特色;其余各市也都有一些亮點。
4.從政策環境看:為了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從財稅、金融、市場、開放等政策方面進一步給予大力支持。在財稅政策方面,一是統籌現有相關各類專項資金,形成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合力;二是從2010年起至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億元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主要支持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產業基地、創投基金等;三是通過政府引導、市場融資的方式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基金、產業基金。在市場政策上,圍繞創新藥物、節能產品、廢棄物處理、新能源汽車等關鍵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對于符合經濟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技術發展方向的重大創新產品,由政府首購和訂購。在開放政策方面,采取鼓勵措施,提升“引進來、走出去”的質量和水平,注重引進來領軍企業和關鍵技術,支持走出去設立境外研發機構,開展國際技術合作。
三、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由于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很多方面還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約因素。
1.認識不到位。有的地方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甚至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
2.體制機制存在約束。地區、部門、行業之間相互分割的情況還普遍存在,制約了發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術的應用。在財政、稅收、金融、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人才培養與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經濟科技“兩張皮”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不能有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3.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術研發上,安徽省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薄弱,“短板”仍然較多,技術創新的支撐體系還很不完善,缺乏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的前瞻性技術儲備,特別是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高層次、高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足,科研優勢不能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激勵和補償機制不健全,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動力不足。
4.財政資金投入偏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當前國家沒有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比較完整具體的投融資政策,行業、企業和建設項目向銀行、向社會融資難度大,直接影響到高技術成果的孵化和產業化。
5.產業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撐產業發展的生產要素配置不盡合理,優勢資源沒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上,不少新興產業還未建設規范統一的行業技術標準和終端產品的市場準入標準,在推廣應用上,還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業盈利模式。
6.產業規模小、領軍企業少。2009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只相當于江蘇省的1/3,居行業龍頭地位、帶動力強、規模超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大企業很少。據統計,2010年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稍大,占全省新興產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28%和22%,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產業規模大體相當約占18%,電子信息為12%,其他產業規模占比都小于2%。
四、培育和發展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路徑與措施
1.明確發展目標,鎖定發展重點。根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和國家政策導向,立足安徽省的特色和優勢,選準主攻方向,明確發展目標,鎖定發展重點,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率先突破。根據安徽省《關于加快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確定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力爭新興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產值超過千億元,部分行業居全國領先地位,建成若干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在發展重點上,根據安徽省實際,確定八大產業發展重點(在國家七大產業基礎上,增加公共安全產業),并進一步明確不同側重點。如電子信息產業著重于平板顯示、信息家電;節能環保產業以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為主;新材料突出高性能金屬材料、硅材料等。同時,鼓勵各地積極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新興產業。
2.科學制定規劃,探索發展模式。抓緊出臺省級層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目標、發展重點、時間表和路線圖,作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導性文件,引導產業發展。組建產業聯盟,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促進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結合。在科學制定規劃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發展路徑模式。從省內外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看,主要有四種成功模式:一是科大訊飛本土人才創業模式;二是蕪湖奇瑞的合作創新模式;三是合肥京東方招商引資模式;四是無錫尚德的人才帶動模式。各地應根據自身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
3.掌握核心技術,發展技術聯盟。立足省內外資源和瞄準國內、國際科技前沿,加大研發力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建設,努力在關鍵技術、高端共性技術的研發上取得重要突破,探索發展技術聯盟方式。如,合肥京東方就是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與合肥市政府、合肥建投和鑫城公司共同簽署框架協議,共同投資,在合肥成立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第六代TFT-LCD生產線。京東方還將和聯想、方正等電腦生產企業以及創維、長虹等傳統電視機生產企業建立長久合作關系,發揮顯示領域領軍企業的優勢,形成企業的合力。
4.加強園區建設,發揮基地效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增強專業性服務功能,集聚國內外資源,加強產業園區內的技術創新條件和平臺建設,吸引企業、項目進入園區,提升園區在資產、資源、環境、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創新能力,搭建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式發展。圍繞發展重點,加快產業聚集區建設步伐。如節能環保產業依托海螺川崎、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海螺建材設計院等龍頭企業,建設蕪湖、蚌埠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依托豐原集團等科技支撐,研發生物與新醫藥技術,建設蚌埠、合肥、蕪湖、亳州、宿州生物產業集聚區等。 抓住國家扶持高技術產業基地的重大機遇,實施好“千百十工程”,即到2015年,開工建設1 000個左右重點項目,培育和引進100個左右重點企業,培育10個左右特色產業基地,形成“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格局和思路,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為省級新興產業基地,并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5.搭建創新平臺,強化政策支持??萍紕撔缕脚_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要素、推動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的重點既要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的重大專項為主導,同時各個地區、企業和科研機構也應從自身基礎和優勢出發,找準切入點,形成多層次創新體系,將自主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大力推動產業高新技術化,加速將科研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圍繞“千百十工程”,壯大一批領軍企業、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打造一批產業基地、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培養一批中介組織、創新體制機制。同時,要積極強化政策支持,在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健全財稅金融政策支撐體系,擴大對外開放,從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市場政策、開放政策等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吳慈生,沈玉龍,李洋,邢建軍.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建議[J].安徽科技,2010,(2).
[2]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呂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刻認識意義 科學選擇途徑[N].人民日報,2010-12-08.
[3]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省發改委負責人答記者問[N].安徽日報,2011-01-17.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