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發展是一個動態復雜的有機過程,它會涉及到諸多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共同決定和影響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發展;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045-02
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發展會受到社會層面、企業層面和新生代農民工層面的影響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戶籍管理制度、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社會體育文化等;企業層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環境、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等;新生代農民工層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體育認知和理念水平、工資收入等。
一、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
1.以身份制度。改革開放以前,計劃經濟體制在中國國民社會經濟運行中占據主導地位,與之相適應的人口管理制度集中表現為身份制的制度體系。身份制度盡管有利于人口管理和稀缺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這種制度將社會個體劃分為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造成了城市和農村相互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導致了城市和農村生活模式的差異,束縛了部分社會個體的勞動生產、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制約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1] 。盡管改革開放以后的市場經濟發展不斷沖擊著傳統身份制度,但時至今天,如何改革身份制度仍處于討論階段,也就是說傳統身份制度依然會對農村戶口的個體、群體產生影響。雖然現行的戶籍管理和身份制度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并不斷朝向有利于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方向改革和發展,然而多數流入到城市中的農村人口的各種權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其中包括新生代農民工的體育權利。這樣,新生代農民工的體育權利既得不到工作和生活地——城市的合理保障,也得不到身份和戶籍所在地——農村的正常維護。
2.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在社會文教方面的財政支出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文教事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得到健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水平,對于滿足國民的體育需求及變化,豐富國民體育文化活動,增強國民身體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已經構建起了城市、城區和社區三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農村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也比較完善,基本實現每個自然村至少有一個體育活動場地。但是,在如何使用這些公共體育服務場地和設施方面尚缺少指導性的意見,現行的公共體育服務場地和設施管理制度多數沒有將農民工作為權利主體之一,這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的體育需求、體育權利就得不到應有的滿足和保障。目前,多數用人單位不解決工人的住宿問題,為了減少房租費用支出,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都會選擇城郊或者城鄉結合的區域租房,這些地區都屬于城市化改造的地區,衛生環境差,社會秩序亂,生活條件差,相應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也不健全。
3.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身體素質是個體素質結構的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對特定教育目標的實現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方面,任何素質教育內容的實施都必須以健康、優秀的身體素質作保證;另一方面,基礎知識的學習、應用和創造、基本技能的掌握、使用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身體素質的好壞。一些基礎知識好、基本技能扎實的學生往往由于身體素質不好而中斷學業,或者影響技能水平的提高。著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以人為本教育觀念的集中體現和主要內容。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觀念強調的是個人的工具性和社會功能,改革開放以后的“應試教育”強調的是個人功利,那么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強調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教育[2] 。然而,多數學校的教育發展仍然受著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理念的禁錮,固守著傳統教育模式,在教育內容上過度強調知識學習,教育目標上偏重于學生成績和升學率,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對學生的體育教育、體育知識學習、體育興趣培養以及體育技能養成,進而使得走出校門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個體缺少正確的體育認知和必要的體育活動技能。
4.體育文化傳播。體育文化是隨著體育生活和體育活動實踐逐漸產生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它是借助競技性、娛樂性和教育性等方式,通過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來表現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3]。體育文化在本質上具有動態性和輻射性,能夠對外部社會環境產生不同程度地影響,這種影響過程就是體育文化的傳播過程,即體育文化傳播。按照學術界的已有定義,體育文化傳播是指在文化背景下運用體育文化中的各種符號并借助媒介來實現交流信息的行為和過程。體育文化傳播具有社會性、目的性、創造性、互動性等基本特征,有助于促進社會體育發展,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提高國民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活動的積極性[4]。作為一個群體性文化的客觀存在,體育文化傳播的范圍越廣,產生影響越強,傳播主體越多,形成的體育文化輻射和帶動效應就越明顯。體育文化傳播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內容和方式,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或者不足,都有可能影響到傳播的整體效應。近年來,中國的體育文化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不論在發展水平還是在整體實力上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文化傳播的水平。體育文化傳播水平不高往往會造成體育文化發展滯后,進而影響到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企業層面的影響因素
1.工作環境。與傳統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背景、家庭環境和技能水平較好,就業環境相對寬松,對勞動權益有著高層次的訴求,就業選擇既注重工資也注重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崗位要求、企業聲望和發展機會等,不愿意選擇工資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簽、保險不上、發展不大的單位[5]。但是,新生代農民工主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因而,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難以從事穩定、高收入的工作,要么勞動強度大,要么勞動時間長,這些工作往往由靠務工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來做。勞動強度、勞動時間通常與勞動者腦、體力的支出量成正比,即勞動強度越大,勞動時間越長,勞動者支出的腦、體力越多,腦、體力恢復所消耗的時間也就越長。在歇班期間,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會選擇睡覺、放松或休養等方式來不斷恢復體力、調整腦力,以保證持續工作的能力和精力,而很少選擇體育活動,進而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的快速發展。
2.員工培訓與開發制度。隨著新經濟時代的來臨及其發展的縱深化,企業生存發展環境日益呈現出紛繁復雜、快速多變的特點,培訓開發逐漸成為了員工持續學習、核心專長和技能提高、員工素質能力增強、領導方式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徑。培訓是企業向員工提供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開發是對員工的潛能開發與職業發展進行系統設計與規劃的過程。員工培訓與開發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可以多種方式交替并用,也可以側重于某種方式,例如體育活動。體育活動既有助于提高員工的身體素質,也有助于培養員工的心理素質,還有助于強化員工的組織認同,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培養員工的服務意識,提高員工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目前多數企業的培訓與開發理念落后,相關制度不完善,尤其是體育活動式的培訓與開發,明顯呈現出“不愿不能”的傾向性。“不愿”是指企業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性較大,跳槽率較高,不愿意對其進行體育活動式的培訓和開發;“不能”是指企業不能對體育活動式的培訓和開發進行準確認識、合理規劃和有效把握。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生代農民工體育事業的正常發展。
三、新生代農民工層面的影響因素
1.體育認知和理念水平。文化性是認識和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征和本質的核心范疇。在充分肯定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同時,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及其與現代文化之間的不協調性。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性往往是以文化理念、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等為存在基礎,表現為特定的文化認知和理念。在農村文化交織影響的模式下,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是按照農村的生活方式、經驗、習俗和習慣來進行社會活動和社會思考,其中不乏長期居住在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只有當新生代農民工意識到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不和諧,并成為融入城市文化的障礙時,他們才會去反思農村文化的不適應性,并試圖超越農村文化生活的閾限,然而,從目前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關系來看,這種反思和超越尚需要很長的發展時期。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性的缺失必然會影響到文化活動的開展,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文化性的不足肯定會導致其體育文化活動的缺乏。反過來,體育文化活動的缺失也會進一步加強體育文化性的不足。現實中,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缺乏應有的體育認知和理念水平,他們既不懂得自身的體育愛好、興趣和潛質,也不懂得體育運動的科學方式、方法和規則,甚至對體育活動根本沒有參與的熱情和愿望。
2.工資收入。收入水平決定消費水平,影響消費方式,制約消費結構。如果社會個體的收入水平較高,通常他的消費水平也會相對較高,消費方式的自主性和選擇性也較強,消費結構則趨于多樣化和合理化。客觀而言,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一般,勞動付出和勞動報酬不對等的情況較為突出。按照類型,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結構可以分為生存性消費、生活性消費和發展性消費,其中生存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社會交往方面的消費,發展性消費主要用于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技能和素質等方面的消費。在新生代農民工消費結構體系中,生存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的比重較大,而發展性消費的比重較小。這既與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生存和生活現狀緊密聯系,又與新生代農民工工資收入水平較低緊密關聯,加之體育活動的消費水平較高,使得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用于體育消費,進而造成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活動積極性不高。
參考文獻:
[1] 張敦福.現代社會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馬金虎.簡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J].中國成人教育,2002,(3).
[3] 雷揚.體育文化傳播的現狀與問題[J].公共關系與傳媒,2009,(12).
[4] 胡毅.體育文化傳播發展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1).
[5] 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EB/OL].新華網,2010-0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