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作者所在縣區的蔬菜基地污染情況做了一系統的調查研究,就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進行了剖析,并對這一地區提出了解決對策。以便當地菜農借鑒,同時,也引起專業人士的重視。
關鍵詞:城郊;蔬菜;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338-0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蔬菜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提高,但蔬菜的污染已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而且主要是土壤污染引起的。特別在城市周邊地區是遭受污染相對嚴重的區域,其土壤中污染物的來源廣、種類多,持續污染時間長。其危害不像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危害那樣直觀,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絕大多數污染嚴重地區沒有任何防治和改良措施。有關資料表明:城市周邊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區生長的蔬菜中,有毒有害成分含量遠遠高于遠離城區的鄉村。然而,這一區域內種植的蔬菜等農副產品絕大部分又被城市居民食用,長此以往,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作為農業工作者應對城市周邊地區的土壤污染、蔬菜污染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調查和防治,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一、土壤污染物的種類及危害
1.污染物的種類。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其厚度一般2m左右。土壤不但為植物生長提供支撐,而且為植物生長提供水、肥、氣、熱等肥力要素。長期以來,各類城市固體廢棄物、飄塵、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擴散和滲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溫室大棚的特殊生產環境,都能導致土壤污染不斷加重。當土壤中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并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能構成土壤污染。土壤中積累的有毒有害成分不但影響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產量和質量,還能通過糧食、蔬菜、水果、飲用水等間接影響人體健康。土壤污染物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銅、汞、鉻、鎘、鎳、鉛等)鹽類,放射性元素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
2.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除了可以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范圍迅速擴大外,還會使污染物在植物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內,危害人畜健康,引發癌癥和其他疾病等。回顧中外歷史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日本片面追求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加之當時對環境問題又缺乏應有的認識。因此,在日本曾出現過一系列由于環境問題所導致的污染公害事件,1955—1970年間,在日本富山市神通川流域曾出現過一種稱為“痛痛病”的怪病,其癥狀表現為周身劇烈疼庸,甚至連呼吸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后來的研究證實,這種所謂的“痛痛病”實際上是由于鎘污染所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當地居民長期食用被鎘污染的大米——“鎘米”。到1979年為止,這一公害事件先后導致80多人死亡,直接受害者更多,至今還有人不斷提出起訴和索賠要求。
眾所周知,甲狀腺瘤、克山病等疾病與人體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有關,但這些疾病多為人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存在出現的問題,而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會導致哪些疾病,目前還沒有人進行專門研究。有關資料表明,糧食、果蔬污染與一些地區居民肝腫大之間有明顯的關系,城市居民的呼吸系統疾病與空氣污染關系密切,廣州市某污灌區的癌癥死亡率比清水灌溉區高10多倍,沈陽某污灌區的癌癥發病率比清水灌溉區也高10多倍,豫北某地一個不到八百人的小村,每年都有幾個死于消化系統癌癥的人,據了解與被蟒河污染的地下水有關。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由此可見,食用污染嚴重區域生產的農副產品的危害是十分明顯的。
二、城邊蔬菜污染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迅速增加,重茬、連作很是普遍。大量施用化肥,導致養分嚴重失調,導致蔬菜病蟲害加重,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達20%以上。各地在防治蔬菜病蟲害時,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城市一般每667m2年使用農藥2kg~3kg,多的5kg以上;特別在保護地蔬菜生產上農藥用量更大,據調查,個別郊區菜地農藥年用量每667m2在7kg以上。多年來由于大量、連續地使用化學農藥,使得蔬菜病蟲對化學農藥產生了普遍的抗藥性、耐藥性,菜農只能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因此,對農藥化肥的使用和依賴程度呈現出惡性循環現象。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日益突出。蔬菜中農藥殘留量的嚴重超標,導致中毒事故時有發生。急性中毒的例子還能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慢性中毒和蓄積性中毒的情況我們就不得而知,其結果會更加可怕。
三、防治對策
1.生產基地選擇。(1)蔬菜產地應遠離工廠、醫院、礦區、生活區、交通主干線、垃圾場。(2)選地區的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的相關污染物檢測值不超出國家有關規定標準。(3)根據當前本行業對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水平,來決定適當放寬土壤重金屬含量的極限值,對較低污染的土壤,經改良治理后,只要產出蔬菜的重金屬含量不超標,乃考慮予以利用。
2.菜種選擇。據我們研究,不同種類蔬菜硝酸鹽含量從小到大的順序是茄果類<豆類<瓜類<根莖類<蔥蒜類<白菜類<綠葉菜類。不同蔬菜對重金屬富集能力也存在明顯差異,不同蔬菜的抗病蟲能力差異也非常明顯。因此,生產上應根據蔬菜種類(品種)特性,當地居民對蔬菜習慣性消費結構、產地環境質量、生產技術水平等因素,來選擇低累(富)集硝酸鹽、重金屬、高抗病蟲三者兼備的蔬菜種類(品種)。
3.改進施肥方法。(1)配施有機肥。有機肥料養分釋放較緩、持久且豐富平衡,有利于減少蔬菜硝酸鹽累積;同時,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環境容量,增加土壤膠體對重金屬、農藥的吸附能力,有機質又是還原劑,有機肥施用比例要因種、因土、因時而異,如:對于硝酸鹽累積比較高的綠葉菜類.有機肥配施比例就要適當提高;反之,對于硝酸鹽累積較低的豆類、瓜類、茄果類,有機肥配比可適當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比較重的地,有機肥配比則高;反之,則低。各茬連續使用有機肥時,可適當減小比例;反之,增大。(2)控N與平衡施肥,氮肥宜早施、深施、集中施。研究表明蔬菜硝酸鹽含量與施N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因此生產上應根據蔬菜的需N特性,合理控制施N水平,避免濫施氮肥。同時,也要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肥,促進糖類轉化和呼吸作用,促進N代謝而加快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K在體內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促進NO吸收,又能還原NO-3,并以還原為主,促進氨基酸蛋白質合成。施用鉀是減少蔬菜NO3措施之一,但K的這種作用只有在生長過程及NK平衡時才起作用。增施微量元素如MO可以提高蔬菜硝酸還原酶活性,從而降低蔬菜硝酸鹽累積。氮肥作基肥應全層深施,作苗肥要早施促早發,嚴格控制最后一次追肥至蔬菜收獲之間有一個合適的安全間隔期,以保證蔬菜吸收的NO3在體內有足夠的轉化代謝時間。(3)添加氮肥硝化抑制劑,使用土壤重金屬鈍化劑(消毒劑)與改良土壤。添加硝化抑制劑能降低土壤消化強度,減少蔬菜中 NO-3累積。我們對多種抑制劑研究表明,以雙氰銨的降污效果較好,生產上雙氰胺使用量—般占純化肥N的6%~8%。每667平方米施石灰20千克~25千克,可以調節土壤酸堿度,消毒殺菌,降低土壤重金屬活性。每667平方米施硫磺1.5千克~2千克對降低土壤重金屬活性效果也不錯。
4.加強病蟲預測預報。準確使用農藥。做好病蟲田間調查,掌握病蟲發生、發展規律,對癥下藥。藥劑選擇上,要首選生物農藥、生化制劑;其次為低毒低殘留農藥;再次如遇到毀滅性病蟲害時,選擇藥效好的中等毒性和低殘留農藥,嚴格按使用要求控制好農藥用量,掌握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
5.改進栽培措施。(1)加強通風透光。光照充足有利于提高蔬菜硝酸還原酶活性,降低蔬菜NO3累積;同時,也有利于蔬菜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蟲能力,因此大棚蔬菜要注意及時掀蓋通風透光,保持棚內空氣流通。(2)輪作間作套種。實行輪作套種,科學安排茬口,利用品種間的作用,減輕病蟲害發生危害。在水旱輪作下,前作土壤種水稻有利于Cd、Pb等形成難溶性沉淀物,減輕其對后作蔬菜的危害。(3)合理排灌。蔬菜對硝態氮的吸收、運輸和轉化與水分密切相關。干旱情況下,蔬菜的硝酸還原酶活性受影響,其硝態氮累積顯著增加。在許多情況下,收獲前幾天進行灌水可使蔬菜硝酸鹽含量下降。通過控制水分,調節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可以影響到重金屬的存在形態。如Cd、Pb重污染土壤改種水生蔬菜,有利于減輕Cd、Pb危害。采用深溝窄廂,做到廂內、圍溝、腰內相通配套,防止漬水,可以減輕蔬菜病蟲危害。
6.蔬菜收獲后要及時保鮮加工處理。蔬菜收獲后放置,其體內的NO-3易進一步轉化為NO,增強對人體的危害,因此蔬菜不易久存,應及時處理。我們研究表明,受污染蔬菜收獲后,經泡水沖洗,體內NO,農藥殘留量呈下降趨勢,但NO3含量始終不變。蔬菜經鹽漬、煮熟后NO3含量下降近五成左右,但鹽漬后蔬菜NO,含量反而成倍增加,只有煮熟后蔬菜NO3含量在下降。蔬菜淹制應淹熟淹透才能食用。
總之,按照“建設生態城市”的要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城市周邊地區進行科學規劃,對污染嚴重的土地,分區分類進行治理,采取科學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以改善城市近郊的生態環境,提高果蔬的品質,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副產品和真正潔凈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琳,袁夢仙,朱美英.南昌市郊蔬菜硝酸鹽污染狀況及防治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1).
[2] 燕平梅,薛文通,張慧,胡曉平,譚麗平.不同貯藏蔬菜中亞硝酸鹽變化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6,(6).
[3] 梅文泉,董寶生,黎其萬.幾種葉類蔬菜貯藏期間亞硝酸鹽(NO_2~-)含量的變化[J].云南農業科技,2003,(5).
[4] 朱雅蘭,吳風林.黃石市蔬菜硝酸鹽污染及防治對策[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6,(4).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