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建設生態文明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了一個更新更高的發展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意識上實現從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轉變,從以物為重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樹立起生態建設的理念,要有規范的生態準則,以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
關鍵詞:人類;生活方式;生態準則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51-02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生活上和活動上的比較穩定的習慣、形式。生活方式歸根結底是由生產方式決定,同時,也受傳統習慣的強烈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取向、嗜好和追求。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像一面鏡子,它能照出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照出人的靈魂,照出人的美與丑。因此,要使生活方式能夠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我們在生活過程中就必須遵循相應的生態準則。
一、倡導節約,反對浪費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反對浪費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道德操守高尚,既勤奮又節儉。它大體上應該是:明禮誠信,崇榮拒恥,操守高潔,情趣高尚,家庭和美,富而勤儉,富而思進,自強不息,奉獻社會。這樣的生活方式,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非常有益處,是共產黨人和人民大眾首先應該選擇的生活方式,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之不可或缺。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反對浪費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必要,還因為社會上確實存在著奢靡的生活方式,且有蔓延之危險。當前社會上,有些人包括一些黨員領導干部,錢袋子鼓了,腦袋瓜子昏了,生活變奢侈了,其表現是:紙醉金迷,揮霍浪費,宅藏“二奶”,嗜賭成癮等等。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害己、害家、害社會,還是走向腐化墮落的溫床,是社會發展的腐蝕劑。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反對浪費的生活方式,意義重大而深遠。因為生活上的儉與奢,連著工作上的廉與貪。依照現在領導干部的合法收入,他們沒有條件生活得很奢侈。如果貪圖奢華而錢不夠,怎么辦?辦法就可能包括了去占、去撈、去貪、去受賄?!皟€,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儉能立人,奢能毀人。儉與奢,不僅關系到個人的事業成敗、榮辱沉浮、家庭成破,也關系到政黨興衰、政權興廢。
倡導文明、健康、勤儉、反對浪費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是一脈相承的。它們好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同生同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共產黨人的傳家寶。我們黨是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就沒有今天的美好時代和幸福生活。同樣道理,我們要建設富裕、文明的全面小康社會,要構建和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須依靠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二、遠離奢華,適度消費
所謂適度消費,又稱合理消費,是指家庭生活消費必須與國情及家庭收入相適應,量入為出,不趕時髦。在中國現階段提倡適度消費仍有其必要性。
第一,中國當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從整體上講還比較落后,而且發展不平衡。全國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連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倡適度消費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人民的傳家寶。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興旺強大,都是靠這一傳家寶取得的。現在,我們正在努力向著第三步戰略目標前進。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仍然需要全國人民發揮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而提倡適度消費則是與這一精神相一致的。
第三,從世界范圍來看,就連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居民的消費也是很有度的,他們亦然崇尚勤儉節約,而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大手大腳、鋪張浪費。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應該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
總而言之,在中國提倡適度消費是有其必然性的,它并非與“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形勢不合拍”,更不是與“黨和政府提出的‘擴大內需’的國策相?!钡?,而是與中國的國情和中國居民的家庭收入相一致的。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適度消費作為一種消費觀念,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仍需要在全國居民中大力提倡,我們絕不能只為了當前利益而一味地去要求全國居民進行脫離實際的超前消費或高負債消費,也不能就此就完全否定中國居民長期形成的“無債一身輕”、“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
三、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道法自然的首要論點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即“自然無為”是作為守身之本的“道”,要順乎自然規律,不可有人力之強加妄為。它是指依照事物的本性而自由伸展,并順其自然,無執無施,使天地萬物處于自然和諧的狀態。道家把“以無為?!笨闯墒侨松淖罡邇r值取向,當然這種“無為”并非要人真的無所作為,它是相對“有為”而言的。道家所言的“有為”,是指違背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則)的“妄為”、強作之意。在道家看來,如不遵循自然規律,任意按人的功利原則去盲目蠻干,將導致一系列虛幻、荒唐甚至是危險的后果。所以,道家的“自然無為”既要天地萬物都遵守“自然無為”的原則,也要求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無私求,無妄動,莫強作。“老子認為,天地自然界的萬物都是道之所生,所生之物都是按照自然的秩序運動變化的。”“老子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是,人要遵循自然法則而善待萬物,生養萬物,尊重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崩献釉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庇腥苏f,21世紀是生態世紀。事實上,生態問題從古代就開始發生了,老子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告誡人們要善意對待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后來的黃老學說也講:“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只有掌握了天地萬物的普遍規律,并按照規律辦事,才可能獲得成功。
從現代意義上講,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們為了滿足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在合理的范圍內,充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二是人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遵守自然的客觀規律,注意對自然的保護。問題在于人類為了追求眼前個人或局部的利益,往往對自然采取掠奪式的野蠻開發,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極大的破壞,他們對自然的態度也是漫不經心的,忽略對環境的保護。換句話說,現代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問題上,過分地看重從自然中索取財富,而忽略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所以,如何正確地對待自然,道法自然哲學思想就彰顯出了它的重要性。
四、健康文明,塑造文化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兩個基本的標準來判定。第一個標準是行為是否是建設性的,即對行為者自身和社會造成的后果是否良性。第二個標準,即社會親和標準。具有社會親和特征的行為,是健康文明的,否則就是反健康文明的行為。一種行為無論怎樣有益于自己,如隨地吐痰、亂扔亂棄垃圾,如果對周圍人群有不利影響,那就必定是反健康文明的行為。
在一定意義上講,健康文明的行為或生活方式是由文化來塑造并維持的,文化如果不能發生實質的改變,文明建設的步伐必定是緩慢的。而且,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實踐表明,有關經濟發展自動帶來文明的普遍提升的設想并沒有得到證明。
文化在本質上是影響人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行為選擇傾向的觀念和物化環境的歷史沉淀和社會現實的總和。當一種行為或現象普遍到被人們參照,并影響人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實際行為選擇時,它就成為了文化。
自然,當一種健康文明的觀念或行為方式普遍到被人們參照并成為文化時,它的作用就是良性的,有利于人們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當然,文化有其自身的慣性,只有當社會機制的運行有利于引導人們健康文明的行為或生活方式養成的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時候,文明才獲得實質的進步,已經形成的文明才會作為一種文化要素在不斷塑造高素質公民的過程中發揮作用。文明發達的社會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文明的發展和保證是建立在一種有效的、經常性的矯正機制基礎上的。因此,如果一種制度或者規范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之初高度重視,過了一段時間就淡化了,想起來就用,想不起來就算,甚至被拋到腦后,這樣的話,無論我們制定多好的制度和規范往往都會被弱化。更為可悲的是,這種從嚴格到淡化的過程,造成了一種文化理念的破壞,使人們相信,規范存在的實質意義僅僅是你是否會被“逮住”,是否會為犯規付出代價。在實際生活中和我們目前執法的過程中,不被逮住的可能性,遠比被逮住的可能性大,而且,即便被逮住了,還可以利用各種力量干預。違規行為肯定地滿足了需要,帶來益處,而是否會為之付出代價卻是極不肯定的。從而,我們面對法規心存僥幸發展為相對普遍心態,我們的文化中也相應滋生出了規范相對性概念。既然違規帶來好處而又未必付出代價,何樂而不為?
一個社會文明的進步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社會需要主流榜樣群體引導社會文明的良性發展,社會需要建立設計良好并經過實驗被證明有效的“程序激發”機制,使社會的運行處于有效的全程管理之中,而不是僅僅靠“事件激發”機制來應急。只有社會的各個側面和諧協調,使社會的基本走向是良性的時候,社會文明才能得以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文.倡導節約理念 促進理性消費[N].農民日報,2009-04.
[2] 肖振遠,李路華.倡導節約型的生活消費方式[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6,(2).
[3] 楊寧娜.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及其社會現實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
[4] 劉波.論建設生態城市的立足點[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5).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