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實現什么樣的社會管理、怎樣進行社會管理,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的核心,也是社會管理的根本原則。社會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社會管理的路徑選擇要看是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質和核心。
關鍵詞:以人為本;社會管理;創新體制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09-02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當前黨和國家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課題。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強調,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因此,社會管理改革創新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以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民生為指向,以群眾的需求為原點、滿足不同群體對利益的不同需求、解決具有挑戰性的社會問題為社會管理改革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以人為本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堅持以人為本,與我們黨提出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1.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因為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社會管理。從社會管理的本質來說,社會管理雖然有需要控制和監管的一面,但最終還是為了給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管理不是目的,服務才是根本。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處理好管理和服務的關系,把社會管理寓于社會服務之中。只有為群眾服好務,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2.社會管理必須把以人為本放在突出位置。因為不管是政府還是社會組織,在進行社會管理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這些人不僅有自己具體的利益表達、利益訴求,而且還有包括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如果我們的社會管理忽視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很難收到好的成效,甚至會偏離社會管理的方向。
3.社會管理必須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和創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逐步建立起多元社會治理結構。社會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并不意味著政府是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組織的發育,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也日漸凸顯。從這個意義上說,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提升社會自我管理能力,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同樣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所必須堅持的方向。
二、以人為本是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要求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規律揭示的最高境界,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社會管理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是要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讓群眾日益充分地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權益。
1.社會管理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斷促進社會成員成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覺的人。
2.社會管理的內容應該體現人性化。人性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內涵,是一種大愛、至善,給人一種希望和力量,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體現人性,要考慮人情,要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推出和選擇改革和完善的措施,要適當考慮現階段的利益格局,盡量通過增量改革來解決利益差別上的不合理懸殊,這樣有利于改革的順利推進,并最終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
3.社會管理的任務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會管理和完善的過程中,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可避免地對此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張和要求,由此產生了對社會管理的不同認識和爭論。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就是要把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基本的公共需求作為管理的目標與任務,由此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從而形成對社會管理最廣泛的共識,凝聚更強大的力量。
三、以人為本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路徑
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必須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首位,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堅持社會管理為了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為了市民,一切以老百姓的需求和各種訴求得到解決作為社會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為了誰,這是社會管理面臨的首要問題。人民群眾是社會管理的實踐主體,社會管理說到底是人民群眾實現自己利益的歷史過程。以人為本又是社會管理的價值目標,社會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管理為了人民,就是要在社會管理和創新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經濟建設,要著眼于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設,要著眼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文化建設,要著眼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社會建設,要著眼于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建設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2.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依靠誰,這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問題。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生產力和各項社會活動中唯一能動的要素。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把“一切為了人”的原則,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礎上,既確立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眾、激發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發展創造性的有效方法。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要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營造寬松和諧的社會氛圍,讓一切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探索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選拔任用制度、與社會結構變動相適應的流動制度、與文化的創造性勞動特點相適應的分配制度,鼓勵支持各類人才創業創優、創新創造,努力營造以業聚才、以才興業的有利環境,形成優秀人才不斷涌現、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各類人才茁壯成長的良好局面。要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創新形勢下社會管理新局面。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3.堅持成果人民共享。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人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進步的主要推動者,理應成為社會的主人和社會財富的享用者。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發展成果就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胡錦濤同志也指出,“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堅持社會管理為了人民、社會管理依靠人民的具體體現和最終目的。如果社會管理的成果沒有或很少被最廣大人民享受到,社會管理為了人民就會落空,社會管理依靠人民就沒有基礎。在整個社會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人民群眾的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物質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各種權益依法得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極大提高。同時,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不同地區和部門、不同群體和個人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異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安定團結的大局。
以人為本改善社會管理,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否則改善社會管理就無所依托。相對于多年持續快速發展的經濟,中國社會建設滯后。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就要徹底改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發展思路和模式,真正把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發展作為發展核心,讓人民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以人為本改善社會管理,必須著力解決民生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當前房價過快上漲、收入分配不公、社會保障不足等成為人民群眾十分關切的現實問題。從這些方面入手,盡快補齊社會建設的短板,順應群眾期待,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