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并且越來越嚴重的制約經濟的健康發展。如何實現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協調發展;綜合國力;環境資源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013-02
一、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關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文獻是最早的關于協調發展理論的研究。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報告指出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有:人口增長、糧食供應、資本投資、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如果經濟發展按照當前的增長趨勢繼續下去將會導致人口和經濟不可控制的衰退。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提倡把資源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切實結合起來,實現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90年,Norgaard提出了協調發展理論,認為通過反饋環在社會與生態系統之間可以實現共同發展。認為資源環境問題不能徹底根治的原因是:經濟的長期增長依賴于新興工業的不斷創造和經濟活動的不斷創新,而這些經濟活動又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資源環境問題并且導致既定政策下的利益相關者反對實施資源環境監管措施。Jean-pual Chavas(2003)對影響資源存量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并對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建模分析,提出在最小限度的損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情況下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系統的協調性進行研究。探討了縣域PRED系統協調發展的目標、研究的指導思想。林逢春等(1995)應用自組織理論建立了區域經濟—環境系統的非線性演化模型。以灰色系統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判別模型和協調度計算公式,定量分析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關系標準,借助系統工程多目標技術和協同論觀點,建立了環境—經濟系統協調度模型。通過模糊數學中貼近度的概念定義協調系數,分析了山東某縣的可持續發展狀況。通過構建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動態開放復雜系統,建立了基于目標規劃的PRED系統多目標綜合集成模型。以資源恢復量補償資源消耗量從而保持資源存量不變為目標,應用礦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關系和現代控制理論,分析得出礦業生產的最優投資控制策略。立足于生態經濟理論,利用系統模型方法,構建了對有關區域發展政策的可能結果進行動態仿真的模擬實驗室,對甘肅省“資源—環境—經濟”系統運行規律進行探索和實證研究。引入“偽標準指數”,通過改進的DEA模型,對中國各地區的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相對有效性進行了評價。利用AHP建立系統層次結構評價模型,對安徽省歷年的經濟、環境與能源的協調發展能力進行測度與評價。運用綜合發展指數、協調發展度和GM(1,N)模型對2000—2008年上海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旭曉,許正中.基于復雜系統視角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評價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0,(9).
[2] 馮玉廣,王華東.區域PRED系統協調發展的定量描述[J].環境科學學報,1997,(4).
[3] 毛漢英.縣域經濟和社會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地理學報,1991,(46).
[4] 林逢春,王華東.區域PRED系統的通用自組織演化模型[J].環境科學學報,1995,(4).
[5] 吳躍明,郎東鋒,等.環境—經濟系統協調度模型及其指標體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2).
[6] 魏一鳴,范英,蔡憲唐,等.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多目標集成模型[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02,(8).
[7] 楊明,潘長良,劉中. 礦業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控制研究[J].系統工程,2004,(2).
[8] Norgaard R R.Economic Indicators of Resource Scarity:a Critical Essay[M].New York: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
[9] Douglas E.Booth.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Limi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 Social Economic Analysis[Z],1995:4.
[10] Jean-Paul Chavas. On Impatience,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A Dynamic Analysis of Resource
Management[J],2004,(2).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