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閑暇是農民群眾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閑暇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農民對閑暇生活的需求日益凸顯,但目前中國農村閑暇生活還存在休閑設施匱乏、休閑內容單一等困境,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即是農村公共生活的匱乏。重建農村公共生活是解決農村閑暇生活不足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中國農民;閑暇生活;困境;公共生活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054-03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何度過閑暇生活越來越引起理論界的關注,國內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數學者側重于城市居民的閑暇生活以及小城鎮居民的閑暇生活方面,或者是以整個社會的閑暇生活為研究對象,研究農村地區農民閑暇生活的文獻卻寥寥無幾,即便是在一些關于農村生活方式的研究中,閑暇生活方式也只是被簡單提及或作一些泛泛地描述性介紹,缺乏系統和深入的探討。隨著農村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將進一步增多,農民休閑也將日益變得活躍。作為農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閑暇生活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生活質量,影響到整個農村社會的繁榮和安定。因此,研究新時期的農民閑暇生活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農民閑暇生活的主要變化
(一)農民閑暇生活的概念
農民閑暇是指農民除去生產經營時間和滿足生理需要、家務勞動等生活必要時間的支出外,所剩余的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馬正幼,2007),此外還包括閑暇活動、農民對閑暇生活的主觀感受以及閑暇消費等方面。
(二)中國農民閑暇生活的主要變化
隨著中國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產業化、現代化,農民的產業結構、耕作方式和勞動空間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當前中國農民的閑暇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多層面復雜深刻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農民閑暇時間增多。法國閑暇社會學家杜瑪澤迪耶認為,個體從龐大的社會體制中獲得更多的自由及其技術的進步都會使閑暇在數量上增長;法國社會學家孔德、政治與哲學評論家蒲魯東等人也提出科技進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閑暇(田翠琴、齊心,2005)。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人們用較少的時間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樣農民為滿足生存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大大減少,個人擁有的“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的閑暇時間更多。此外,農民收入不斷提高使農民有條件改善家庭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多的現代家用電器開始進入農民家庭,家用電器的使用大大縮短了農民的家務勞動時間,使農民獲得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2.閑暇價值觀變遷。閑暇價值觀,是閑暇生活主體——人或人群對閑暇生活意義的一種價值判斷。在保守封閉的傳統農村社會,農民普遍認為所謂閑暇就是“玩”,甚至認為是對勞動的逃避和拒斥,人們寧愿起早貪黑把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消磨在低效的土地勞作上,也不會擠出時間來進行“自由”活動,在他們看來,閑暇就是懶惰,把時間和錢財用于休息、娛樂等方面是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好吃懶做的表現,是浪費和無聊之舉。傳統農村社會的農民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觀念上都是排斥閑暇的。隨著改革不斷深入,人們的價值觀念逐漸發生變化,農民對閑暇的觀念態度也在逐漸轉移。大部分農民對閑暇持寬容積極態度,閑暇的地位和價值逐漸得到農民的認同。農民的閑暇意識不斷增強,閑暇主體性不斷凸顯。
3.農民閑暇消費增加。隨著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也持續增加,農民消費支出正在由生存消費向享受消費和發展消費轉移,農民用于閑暇消費的支出也在相應增加,大多數農民有能力將消費用于閑暇上。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知道,當前中國農民的閑暇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遷,這種變遷所導致的最直接結果就是農民對閑暇娛樂的強烈追求,尤其是對那些富裕的有能力又“有閑”的農民來說,他們急切需要尋求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來滿足自己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以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但是,從目前中國廣大農村地區閑暇生活狀況來看,農民對閑暇的強烈需求不但無法得到滿足,甚至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農民的閑暇需求與農村閑暇生活不足的矛盾開始凸顯。
二、中國農民閑暇生活中存在的困境
(一)中國農民閑暇生活存在的困境
農民閑暇時間增多,閑暇觀念的轉變以及閑暇消費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農民開始追求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精力旺盛、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年輕一代農民,他們向往豐富多彩的娛樂性活動以填補空閑的無聊。然而目前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民休閑還極端滯后。
1.農村公共休閑設施匱乏。傳統公共娛樂場所或設施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有的地方甚至閑置不用,而電影院、錄像廳、體育健身場所、圖書館等現代公共娛樂設施在農村中則基本沒有。
2.農民閑暇封閉內向,疏于與外界交往。農民日常閑暇活動多以家庭為活動空間,最大范圍也只是擴展到同族而居的家族村落,活動方式以家庭或家族的自娛自樂為主。或居家休息,或老年人向年輕人言傳身教生產和生活經驗,或村莊內的走親訪友,這些行為均表現出一種內傾性。它重單純的家族聯系,輕廣泛的社會交往;重地緣、血緣的族內認同,輕學緣、業緣的異族溝通。同時,在活動對象上,許多農民也往往以血緣、親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確定,而不是以學緣、業緣關系來確定,活動交往對象不具有向外橫向擴張的特點。這種閑暇生活模式缺乏開拓性,交往面較窄,并且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3.閑暇活動單一,無法滿足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各類農民群體對閑暇的需求。盡管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全球化與現代性對農村不斷滲透,但是,由于受到自然和社會條件以及自身素質的限制和影響,農村地區的閑暇活動仍然以傳統性的閑聊、打牌為主,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閑暇生活大同小異,多樣化的適合不同農民群體的閑暇生活模式嚴重缺乏,看電影、文藝演出,唱卡拉OK,跳現代舞,玩桌球,讀書和看報等現代閑暇生活方式并沒有成為農民閑暇的主流。
4.閑暇內容單一粗俗。看電視成了最常見的休閑生活,不看電視的從事玩紙牌、打麻將等“賭博”活動,低級庸俗的報刊垃圾、音像垃圾、演出垃圾充斥農民閑暇時間。這種現狀既不利于科學文明生活方式的普及,又易誘發家庭及鄰里不和,擾亂農村社會秩序,甚至破壞整個農村共同體的安定和諧。而且,這種愚昧低級的閑暇生活還影響著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5.閑暇活動主要表現在消遣娛樂和社交方面,其中以消遣娛樂活動最為典型。閑暇作為一個活動范疇,包括“一系列在盡到職業、家庭和社會職責之后,讓自由意志得以盡情發揮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可以是自娛,可以是非功利性地增長知識、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對社會活動的主動參與”(夏國鋒,2007)。相應地,我們把閑暇活動分為消遣娛樂型活動和提高素質型活動。前者包括看電視、走親戚、聊天、打牌下棋等,后者包括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參加社會活動、從事藝術和科學創造活動等。這兩種活動在人們的閑暇生活中相輔相成,前者具有補償、恢復體力和精力等功能,后者對個性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從目前來看,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閑暇活動大都是純娛樂和觀賞性的活動,如打牌、下棋、閑聊、看電視等。農民們對于提高素質型活動參與較少,業余科技活動則幾乎沒有。
總之,在當前中國的農村,農民休閑活動單調、整體格調和品位不高,缺乏科技文化內涵,無法滿足農民對娛樂多樣化和豐富性的需求。此外,一些比較落后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幾近空白,農民對公共休閑娛樂設施非常不滿意。
(二)原因及其影響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困境呢?隨著農村生產力不斷提高,閑暇已成為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農民對閑暇的強烈需求與當前廣大農村地區閑暇生活缺失存在嚴重的“墮距”,這種“墮距”背后的深層邏輯即是農村公共生活的缺失。農村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全球化和現代性對農村的入侵,引起了農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是農村公共生活日趨式微。
在傳統農村社會,傳統的宗教活動、儀式活動、節日慶典等公共活動異常興盛,農民在有閑時間里往往通過這種公共活動的參與度過自己的閑暇時間。但是,隨著近些年村民經濟收入的增長,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私人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而公共生活卻日益衰敗。無論是在政治參與、公共物品分配,還是文化休閑等方面,村莊的公共生活都大大衰退。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閑余時間的增多,鄉村社會生活日益表現出嚴重的“城市化”傾向,即農民對城市化生活方式的選擇。當鄉村社會無法為農民提供與城市生活所相應的公共場所或娛樂設施時,農民更多的選擇在家里消磨時光,或看電視,或睡覺,甚至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因不知如何宣泄自己旺盛的精力,在百無聊賴中將大量的時間消耗在賭博等低俗的活動上。
農村公共生活缺失導致農民閑暇生活嚴重不足,農民無奈地將大量的剩余時間消磨在看電視或麻將桌上。確實,電視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農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補充,然而,電視卻是一種典型的消解文化公共性的娛樂方式。在表面上看,一個熱播的電視節目有可能同時擁有成千上萬甚至數以億計(比如央視的春節晚會)的觀眾,但這些同時在觀看節目的觀眾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的,換言之,觀眾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并不存在,因此他們并不能因分享同一種情感而形成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共同體;而麻將更是一種因為相互之間必須以通過剝奪對方的財產以獲利的活動,雖然這無疑是一種集體性的娛樂但卻同樣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性,而且,麻將桌上始終存續其中的特殊的利益沖突,無疑會對公共性構成持續的威脅。可見,農民的這種閑暇生活狀態正日益消解農村的公共性,使得原本就具有濃厚內傾性的村民生活更加區隔化、疏離化,結果導致的是村民集體行動的困境,即集體行動能力的弱化和村莊社區公共物品供給的缺乏。由于公共生活缺乏,農村社區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正日益減弱,鄉村社區對村民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更多的年輕人都希望外出,不愿生活在祖輩們長期生活的村莊里。這種情況下,將有可能導致村落共同體的解體。
結論
農民對閑暇的強烈需求與農村閑暇生活匱乏的矛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公共生活由傳統向現代嬗變過程中的遭遇,換言之,農民閑暇生活不足是農村公共生活嚴重匱乏的一個面相。我們知道,公共休閑活動,有助于培養農民的集體合作觀念和行為活動方式,增強農民的集體歸屬感和認同感,使農民群體更團結,更具凝聚力。因此,在當前農民的閑暇需求與農村閑暇生活不足的矛盾凸顯的情況下,重建農村公共生活將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舉措。但是什么樣的公共生活才有助于滿足農民的閑暇需求呢?答案是:有機的、良性的公共生活。那么,有機的公共生活又是一種什么形態的公共生活?如何重構這種有機的公共生活呢?這都有待我們作進一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馬正幼.中國農民的閑暇生活現狀與改善對策——基于閑暇閱讀的視角[J].安徽農業科學,2007,(19).
[2] 田翠琴,齊心.農民閑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 谷中原,余成普.山區農民閑暇生活方式的實證研究——以大別山區一行政村為例[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8-35.
[4] 游俊,龍先瓊.湘西農民閑暇生活方式變革的文化審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52-56.
[5] 夏國鋒.鄉村社會公共生活的變遷——基于魯西南夏村的考察[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 庫,2007.
The Analyse of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Leisure Life of the Chinese Peasants
LIU Hai-rong
(The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 511483,China)
Abstract:The leisure of the peasa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fe style of the peasants.The leisure life style of the peasants haved changed greatly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and the demand of the leisure of the peasa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But leisure life of the peasants has appeared dilemma at present which leisure facilities are scarce and leisure content is single.the deep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e lack of rural public life.So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necess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rural leisure life.
Key words:Chinese peasants;leisure life;dilemma;public life[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