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為深刻地認識到知識技能的匱乏已成為限制其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且更加渴望參加職業技術培訓。但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對未來的迷茫、政府在民工培訓制度方面的不完善、農民工培訓市場的不健全以及企業較低的培訓積極性等因素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困境重重,為打破這種困境,新生代農民工自身、政府、企業以及教育機構亟待通力合作。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困境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78-02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齡在16~30歲之間、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外出務工、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勞動,但戶籍身份仍是農民的勞動者。據統計,目前中國共有1.5億農民外出務工,其中大約有1億人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1]。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中國日益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主力軍。
一、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必要性
1.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發展及城市化的需要。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有以下特點:年輕化程度高,務農經歷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職業期望值高,對尊嚴、健康、權利、精神生活的關注度高,對個人城市發展的愿望更加強烈。更加注重包括身份轉變、職業轉換和地域轉移的同步實現[2]。換句話說,新生代農民工更為關注自身發展和自身的城市融合。城市化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技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的過程。
2.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勢地位使得提高自身職業技能成為其立身于城市的必要條件。由于受城鄉勞動力市場二元結構的限制與自身技能的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務農經驗少,與此同時,他們在參與城市就業競爭中又處于弱勢,這使得他們不但沒能融入城市主流社會,反而徘徊于城鄉兩端的邊緣。尷尬的處境以及當前就業現實的嚴酷性迫使新生代農民工不得不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
3.全國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新生代農民工提高職業技能的推動力。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原本適合新生代農民工的低技術純體力的行業崗位將越來越少,代替的是更多的需要高技能的職業崗位[3]。崗位的銳減及生存的需要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只有訴求繼續教育,打破知識壁壘,才能拓寬就業領域,提高就業層次,從而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此外,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在中國勞動力人口中占有相當大比重,所以唯有不斷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全國范圍的產業調整才能更為健康穩步的推進。
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術教育的困境
1.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層面。實地調查表明:絕大部分的新生代農民工都擁有美好的理想追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但他們卻嚴重缺乏明晰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調查問卷結果顯示,71%的農民工希望參加職業教育培訓,但對于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及培訓針對何種崗位等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惑。這樣一來,即便被提供了培訓的軟硬件條件,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的培訓也是盲目而隨意的,其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其次,調查顯示:不愿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29%,他們中90%的人群表示日常工作壓力大,他們從事的工作要求一周七天均為工作日,因此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培訓。
2.政府層面。通過政府及民間的相關部門,我們了解到各級政府機關均有對農民工的培訓項目及相關扶持措施,但效果甚微。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政府獨立主導下的培訓過多注重在思想道德層面,例如常州市就有“道德大講堂”的培訓。政府實施這類培訓的出發點是為了規范農民工道德行為、建設文明城市,但這類培訓對農民工而言缺乏吸引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第二,已有的政策在宣傳方面漏洞重重。據了解,部分城市的各級政府機構均設有免費的職業培訓機構,但大多宣傳力度不夠,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不僅如此,在宣傳過程中,信息不對稱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很多政府的宣傳冊中信息得不到及時更新,甚至于一些宣傳冊中所列出的培訓機構的聯系方式與實際不符。第三,農民工的職業教育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查閱相關文件,我們發現在農民工培訓方面,政府出臺的文件多是以建議書或實施辦法的形式出現,制度性或法律性的文件基本沒有。同時,在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實施過程中缺乏相關的監督、保障機制,以至部分培訓項目成為形象工程。此外,就行政管理而言涉及的多個行業和部門之間缺乏溝通,配合力差,還沒建立起管理、培訓、指導、服務等功能協調的專門機構,導致對農民工的培訓各自為政,盲目性、無序性突出,并且多部門介入放大了對財政的需求,由此帶來資金分散、資金使用不一[4]。
3.市場層面。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主觀需求較為強烈,但由于受到經濟條件、時間分配等現實因素制約,其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因此,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上多以政府主導為主,缺乏相應的市場機制的引入。
4.企業層面。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期望的“高移化”、職業轉向的“高頻化”[5]使得企業缺乏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動力。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較強,為避免“為他人做嫁衣裳”的現象,以盈利為目的企業一般不愿在員工培訓方面投入過多資金。調查分析顯示:25%的新生代農民工從未在企業參加過職業培訓;30%的新生代農民工僅在進入企業時參加過一次上崗培訓,且培訓側重于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方面;另外,17%的新生代農民工表明參加過多次培訓但效果不明顯;僅僅27%的被調查者表示參加過多次培訓,培訓效果好、收益豐富。
三、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術教育的對策探討
1.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層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新生代農民工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與強烈的職業教育需求,但在職業發展上及技能培訓方面不可以過于盲目,他們應根據自身從事的職業與興趣愛好為自己制定一套長期、系統的職業發展規劃,通過對規劃的逐步實施最終實現自身的職業目標。勇于抓住機遇,善于利用政策。隨著政府各級部門對農民工職業教育的逐漸重視,各級農民工培訓機構紛紛成立且基本是免費或低收費培訓,新生代農民工應注意收集相關信息,勇于抓住機遇、合理安排工作、學習時間,利用相關政策不斷提升自身技能。
2.政府層面。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機制。各級政府及相關機構在農民工培訓方面應統籌安排、統一規劃,形成統一領導下的培訓體系。根據本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的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狀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已有的農民工培訓政策。一方面,政府應設立專門部門統一協調管理農民工培訓事宜,其中包括培訓機構設置、培訓內容安排、培訓前的宣傳組織以及培訓過程的推進和監督。另一方面,政府應不斷完善相關鼓勵政策,通過減免稅收、設立定向補助基金等形式不斷激勵民間教育組織、企業和農民工自身積極地參與到職業教育培訓中來,形成政府主導、多方推進,互利共贏的局面。完善培訓效果的量化考核激勵機制。政府應組織相關人員定期對培訓效果進行量化考核,提高職業技術教育院校、機構和組織的積極性,杜絕形式主義。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務之急是加強統籌監管,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合作,避免各自為政、相互脫節現象的出現。加強培訓組織及宣傳工作。各地區有關部門應隨政策的變化而不斷完善和更新宣傳內容,并督促指導行業、企業、基層工作站和培訓機構做好培訓的具體組織工作,充分發揮群團組織、互聯網、新聞媒體的作用,多渠道、靈活化宣傳已有的相關政策。宣傳過程中應特別注重時間、地點。統籌管理培訓資金,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政府補貼制度。各級政府部門應當認識到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戰略性意義,加大農民工培訓的投資,總結全國其他省市農民工培訓經驗、完善已有的教育培訓券免費發放機制并建立起培訓費用分級負擔機制。政府可根據農民工所需技能的難易程度、時間長短及所獲職業技能證書的等級分配培訓資金,并根據實際培訓情況定期予以調整 [3]。各級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善于總結全國各省市教育培訓的經驗并定期地:分析自身培訓效果,將有價值的經驗做法不斷推廣。
3.市場層面。以市場為導向,明確培訓重點,實施分類培訓。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的設立應注重與本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企業崗位的需求相適應。各大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應從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需求出發,進一步規范自身的培訓形式和內容,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合理地安排培訓時間。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由于所從事職業的限制,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培訓,但同時他們又對職業培訓有著迫切的渴望。
4.企業層面。企業應認識到員工培訓對企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只有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才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愛崗敬業、創新進取的精神,從而降低員工的流動性。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方向并結合員工具體需求情況定期與外界教育機構聯系開展相應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企業可以與職業院校聯姻并達成長期協議,只要企業中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培訓需要,就可以協調高職院校安排教師、場地,定期或是隨時開辦培訓。
企業還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農民工培訓的有利政策安排其內部員工定期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在提高員工技能的同時,也將給自身帶來良好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鄭小蘭,馮海濤.構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體系——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啟示[J].經濟論壇,2010,(6).
[2] 吳嵐,趙洪波.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探析——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問題的啟示[J].成人教育,
2010,(12).
[3] 孫學敏,朱鳳麗.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1):58.
[4] 張佳,趙寶柱.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研究綜述[J].終身學習,2011,(2):83.
[5] 吳濟慧.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的職業教育策略[J].成人教育,2010,(19):19.[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