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處在轉型期的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明顯。因此,要使中國經濟進一步快速、健康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在場”,必須充分發揮其固有的經濟功能,加強意識形態教育與經濟建設的融合、互動、發展。
關鍵詞:意識形態;經濟功能;“在場”;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003-02
隨著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處在轉型期的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明顯,意識形態工作在新形勢下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傳統意義上,意識形態一般是一種政治宣傳,它突出的是意識形態的政治功能。意識形態與經濟的關系有意或無意地被忽視了。為此,很有必要澄清意識形態經濟功能問題上的理論誤區,還原意識形態與經濟的共生共存關系。關于意識形態的功能,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法國哲學家特拉西指出,意識形態“是一種負有使命的科學;它的目標在于為人類服務,甚至拯救人類,使人類擺脫偏見,而為理性的統治作好準備”[1]。馬克思繼承了特拉西關于意識形態“負有使命”的觀點,認為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就是實踐性和工具性,也就是說,直接參與社會生活,以鞏固或改變一定的社會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功能。在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在場”(presence),其固有的經濟功能也必須得到充分發揮。
一、影響和決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營造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任何社會的經濟發展都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與制約,經濟發展與否與意識形態密不可分。這是因為意識形態雖然包含有很多層次的內容,但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促進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發展。毛澤東對此也有精辟論述,他說:“一定的文化(當做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盵2]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具有顯然的經濟功能,其根本宗旨就是服務于經濟基礎。從宏觀角度而言,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突出地表現在它能夠影響和決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營造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首先,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歷程來看,意識形態仍然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自十七八世紀以來,自由主義一直是西方社會奉為圭臬的一種重要意識形態。作為資產階級政黨主流意識形態之一的自由主義,盡管其內容和表現形式不斷變化,但它對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與發展發揮了無法估量的促進作用。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制度的結構由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以及“兩種規則之間的相互關系”三個要素構成。而非正式規則是由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倫理規范、價值信念、法理精神以及意識形態等要素構成的約束系統,其中,意識形態在非正式規則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具有制約非正式規則系統中其他要素價值取向的重要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較為深入地分析了意識形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明確肯定了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其次,從建國以來中國意識形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意識形態曾極大地左右著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水平。建國后, 由于較長時間內堅持了極左的意識形態曾使我們喪失很多經濟發展的機會,“文革”十年已經留給我們太多的教訓。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黨果斷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走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現在,走進新世紀,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種種復雜局勢的挑戰,黨又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戰略。它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的飛躍,又為促進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證。
另外,在加強市場管理、規范經濟行為和提高市場效率方面,意識形態建設也大有用武之地。追求效率實現自身的最大利益是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征。不過,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并不必然保證效率和實現利益最大化。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包括消費者)都有一個同樣的目的,這決定了參與者不可能只是一味單向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而需要營造一種共贏共生的局面。這就需要參與者認真處理好利己性與利他性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第三者的國家是不能缺位的。國家應該制定確保市場和諧順暢運行的法律、規章和體制,營造一種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氛圍,對參與者進行有效的社會管理,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保證社會整個生產和流通順利進行。
二、培育現代企業核心價值觀,推動構建現代企業倫理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現代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且“當今世界的人才競爭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領導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競爭,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競爭”[3]。如何培養具有拼搏創新和奉獻精神的高素質的各類人才團隊,離不開在微觀層面對企業文化的培育與發揚。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文化已經成為眾多大企業追求快速和永恒發展的“秘密武器”。它主要表現為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創造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企業的目標和宗旨、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規章制度以及企業形象,尤其注重對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提升。而上述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傳播都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支配下發生作用的,在這里,意識形態起著一種激發斗志、凝聚人心的功能。
就企業外部關系而言,通過意識形態確保企業處理好企業與國家目標和其他社會組織協同一致與和諧相處的關系,有助于企業獲得國家支持和社會認同,取得企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各種企業組織都應與國家的總體目標保持一致。
就企業內部而言,在意識形態的支持與參與下,可以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團結協作、和諧相處的氛圍,為企業克服危機實現目標提供助力。通過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影響著企業家對待工人的態度,形成一種新型的勞資關系,為企業發展奠定一種長久穩定的發展基礎。另外,通過加強企業的法律和道德建設,提高企業員工的法律意識與奉獻精神,為提高企業的市場效率提供思想基礎。
三、引導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規范社會成員的經濟行為
意識形態不僅在宏觀、微觀兩大層次上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可以通過提升社會成員經濟活力,加速經濟發展步伐。如何提高經濟活力,就要通過發揮意識形態的教化功能來引導社會成員參與經濟活動的價值導向,加強職業道德素養,激發廣大人民的創業愿望和動力,從而促進社會物質財富極大增加。
首先,意識形態有助于引導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為經濟發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千方百計地用自己的意識形態來統領社會成員的思想,以此來影響與改變社會成員的觀念系統和價值取向,努力使社會成員樹立起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想象,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激發他們參與經濟生活、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心。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一再地證明,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也就是說,先進的意識形態對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總是起著一種思想旗幟的作用。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當代中國實際、當代世界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要論斷對于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其次,意識形態還有助于規范社會成員的經濟行為,為經濟發展增添無窮的創造力。伴隨著社會勞動分工的深化,一種高度社會化的角色道德——職業道德由此而產生。意識形態可以通過培養社會成員的職業道德,來規范他們的經濟行為,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在道德與經濟的關系問題上,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探究。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以及全部現代文化的一個根本要素,即以天職思想為基礎的合理行為,產生于基督教禁欲主義?!盵5] 在馬克斯·韋伯看來,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就在于人們信仰一種宗教倫理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促進了人們的努力工作、節儉、講信用等。韋伯所強調勞動是“天職” 的觀念對于我們今天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在實現經濟振興、社會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一種“天職觀”,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已經成為非常緊迫的任務。意識形態沒有理由選擇“沉默”,而是應該發揮“靈魂工程師”的作用,來規范社會成員的經濟行為,為經濟發展增添無窮的創造活力。
參考文獻:
[1] 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310.
[2]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3]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4.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彭強,黃曉京,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74.[責任編輯 吳高君]